《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1

小娃撐小艇①,偷採白蓮回②。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

不解藏蹤跡③,浮萍一道開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爲官,父親爲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④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着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爲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着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祕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2

《登池上樓》,謝靈運著,這首詩寫在詩人任永嘉太守之時。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貴集團排擠的結果,所以這首詩的情緒比較低沉,縈繞着進退維谷的憂鬱和無可奈何的悵恨。

登池上樓

  【名稱】《登池上樓》

【年代】南朝宋

【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謝靈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zuò)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xùn)祿反窮海,臥痾(kē)對空林。

衾(qīn)枕昧節候,褰(qiān)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qū qīn)。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qí)祁傷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註釋:

【池】謝靈運居所的園池。

【潛虯媚幽姿】潛游的虯龍憐惜美好的姿態。

【響】發出

【遠音】悠遠的鳴聲。

【薄】迫近,靠近。

【愧】慚愧

【棲川】指深淵中的潛龍

【怍】內心不安,慚愧。

【進德】增進道德,這裏指仕途上的進取。

【徇祿】追求祿位。

【痾】病

【衾枕昧節候】臥病衾枕之間分不清季節變化。衾,大被。昧,昏暗。

【褰開】揭開帷簾,打開窗子。

【嶇嶔】山勢險峻的樣子。

【初景革緒風】初春的陽光消除了冬季殘留下來的寒風。

【新陽改故陰】新春改變了已過去的殘冬。

【塘】堤岸

【祁祁傷豳歌】“采蘩祁祁”這首豳歌使我悲傷。祁祁,衆多的樣子。豳歌,指《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句子。

【萋萋感楚吟】“春草兮萋萋”這首楚歌使我感傷。萋萋,茂盛的樣子。楚吟,指,《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悽悽”的句子。

【索居】獨居。

【羣】朋友

【處心】安心

【持操】保持節操

【無悶】沒有煩悶。出自《易經·乾卦》:“遁世無悶。”意爲賢人能避世而沒有煩惱。

【徵】驗證,證明

 翻譯:

沉潛的龍,姿態是多麼的幽閒多麼的美妙啊!高飛的鴻鳥,聲音是多麼的響亮多麼的傳遠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進功名),卻愧對天上的飛鴻;我想要棲息川穀(隱退沉潛),卻慚對深淵的潛龍。我仕進修德,卻智慧拙劣;我退隱耕田,卻又力量無法勝任。爲了追求俸祿,我來到這偏遠的海邊做官,兼又臥病在牀,面對著光禿禿的樹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頭,渾不知季節氣候的變化。偶然間揭開窗帷,暫且登樓眺望。傾耳細聽有那流水波動的聲音,舉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嶺。初春的陽光已經代替了殘餘的冬風,新來的陽氣也更替了去冬的陰冷。(不知不覺)池塘已經長滿了春草,園中柳條上的鳴禽也變了種類、換了聲音。想起《出車》這首豳詩,真使我傷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這首楚歌,更是讓我感慨。唉!獨居的生活真容易讓人覺得時間難捱、特別長久,而離開羣體的處境也真是讓人難以安心。堅持節操那裏僅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謂的“遯世無悶”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經驗證、實踐了。

 賞析:

全詩可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潛藏的虯那樣安然退隱,又不可能像高飛的鴻那樣聲震四方,建功立業。第二層寫他在病中臨窗遠眺。第三層寫他的思歸之情。

前八句爲第一層,主要寫官場失意後的不滿與當時矛盾的處境。魏晉南朝時代權力鬥爭激烈,仕途風波險惡,因此士族文人既有進取之志,又有企羨隱逸之心,而詩人所面臨的,卻是兩者俱無所得的困境。詩一開頭即由此下筆:“潛虯”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賞的生活,“飛鴻”一句喻奮進高飛、聲名動世的境界;下面兩句說無論前者還是後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慚傀。四句中,第三句緊接第二句,第四句遠承第一句,詩意連貫而有變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寫出自己的困境,但爲何會這樣,並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後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實。“進德”謂進取功業,施恩德於世人,與“飛鴻”一句相應。——但雖有此志,卻是才智不及。這句實際的意思,是說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謂退隱田園,以耕作自資,與“潛虯”一句相應。——但徒懷此願,卻是力所未能。以謝氏的富有,當然談不上“退耕力不任”的問題。這句實際的意思,是說自己頗有退隱之心,只是爲形勢所格,無法實現。因爲當時謝靈運如果拒絕赴任,就是公開表示與當權者對抗,極可能招致更大的麻煩。下面進一步寫自己於無奈中來到這偏僻的海隅,入冬後久臥病牀,所對唯有蕭索枯瑟之空林。全詩由虛入實,由遠及近,氣氛漸漸降到最低點。

自“衾枕”以下八句爲第二層,寫登樓所見滿目春色。“衾枕昧節候”緊承前一句”臥痾對空林”而來,寫臥病中不知不覺,已是冬去春來,同時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開暫登臨”。“暫”謂短時間,有抱病強起之意。“傾耳”、“舉目”兩句,寫出詩人對自然風光的極度喜愛。池塘水波輕拍,在傾耳細聽之際,令人慮澄意解;遠山參差聳立,於放眼遙望之中,使人心曠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陽光,正在革除“緒風”即殘冬的餘風,“新陽”即春代替了“故陰”即冬的統治。“初景”、“新陽”寫出總體的感受,是虛筆,下面“池塘”、“園柳”兩句,轉爲近景的具體描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詩中最著名的詩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讚賞,甚至引出一些帶有神祕性的傳說。鍾蠑《詩品》引《謝氏家錄》說:“康樂(謝靈運襲爵康樂公)每對惠連(謝惠連,靈運之從弟),輒得佳語。後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嘗雲:‘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故事的真實性如何暫且不論,這一聯詩的名聲,看來確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這二句實在很平常,沒有什麼可誇耀的。究竟應如何看待,頗可稍加分析。

看起來,這一聯詩(特別是前一句)確實很平常,毫無錘鍊之功,所寫景色亦並無特別之處.但應該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現了初春之特徵及詩人當時的心情。池塘周圍(尤其是向陽處)的草,因爲得池水滋潤,又有坡地擋住寒風,故復甦得早,生長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別的鮮嫩,有欣欣向榮的生氣。但它委實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謝靈運久病初起,這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觸動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萬物勃發的生機,於是很自然地得到這一清新之句。“園柳變鳴禽”,寫柳枝上已有剛剛遷徙來的鳥兒在鳴叫,這同樣是細微而不易察覺的變化。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敏銳的感覺,以及憂鬱的心情在春的節律中發生的振盪。再有,宋初詩壇,以謝靈運其人爲代表,有一種追求佳句的風氣,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覆雕琢、精於刻畫取勝。在這樣的風氣中,此種自然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詩句,更顯得特出。總之,放在特定的文學環境和具體的詩篇之中來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確不失爲佳句,單獨抽出來加以評論,就沒有多少意義了。從全詩來看,寫到這裏,情緒漸漸轉向開朗欣喜的暖色調。

第二層是全詩最精彩的部份。詩人在病榻上度過了一個冬天,現在已是初春時節了。他憑窗而坐,傾耳細聽遠處波濤拍岸之聲;舉目遠望羣山起伏之影。而近處所見的景緻則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詩人從冬去春回的衆多景象中選擇了一個細小而典型的鏡頭:不知不覺間樓外枯草瑟瑟的池塘裏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園垂柳叢中禽鳥鳴聲也已變換。正是從池塘小園的變化中,久病的詩人突然意識到,外面已是一派濃郁的春意。這裏寫景,有聲有色,遠近交錯,充滿了蓬勃生氣。“池塘”二句爲歷來詩論家交口讚賞。它的妙處就在於自然清新,不假繩削。

最後六句爲第三層.開頭兩句由登樓觀春聯想到古代描寫春景的詩,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緒又轉向感傷。“祁祁傷豳歌”的“豳歌”,指《詩經·豳風·七月》一篇,詩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寫春景之句。“傷豳歌”,按照《毛詩序》、《詩譜》等傳統的解釋,《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東都以避讒害時作的,謝靈運用此典故,帶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辭·招隱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謂“感楚吟”,是說有感於隱士的生活。這兩句回覆到第一層的內容,但並非單純的重複,而是表示要從困窘的處境中擺脫出來,決心走隱居的道路。接着“索居”、“離羣”兩句,寫隱居生活令人難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離羣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歲月漫長,枯索無味,難以安心。這兩句從詩意上說,是指一般人的想法,並非說自己。但在潛在心理上,這種被否定的想法,也隱約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種疑慮。謝靈運出身華胄,爲世人所重,且驕縱自負,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對於他確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歸隱的決心已下。全詩結束兩句說:“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無悶”語出《周易·乾卦》,意謂大德之人,避世而無所煩憂。這兩句意思是:堅持節操豈止古人能夠做到,《周易》所謂“遁世無悶”在今人身上同樣可以得到徵驗!這樣,詩的情緒便從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以高亢的聲調收結全篇。也就在這大約半年之後,謝靈運終於稱疾辭職,歸隱到始寧的祖居。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鬱悶,或是比興,用虯和鴻的進退得所來說明自己進退失據;或是直抒胸臆,訴說獨居異鄉的孤苦;或是以景寫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來襯托詩人內心的抑鬱。

此詩以登池上樓爲中心,抒發了種種複雜的情緒。這裏有孤芳自賞的情調,政治失意的牢騷,進退不得的苦悶,對政敵含而不露的'怨憤,歸隱的志趣等等,雖然語言頗覺隱晦,卻是真實地表現了內心活動的過程。詩中寫景部分與抒情結合得相當密切,並且成爲詩中情緒變化的樞紐。對景物的描繪,也體現出詩人對自然的喜愛和敏感,而這正是他能夠開創山水詩一派的條件。只是,語言過於深奧、句式缺少變化,因求對仗而造成某些重複,也是顯著的弱點。這些都有待於詩歌的發展來糾正。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3

池上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古詩簡介

《池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創作基調爲閒情偶寄,該作品文字洗練,內容通俗淡雅,是經典佳作之一。

翻譯/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

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⑤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賞析/鑑賞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

夏天到了,村邊的池塘裏景色迷人。碧綠的荷葉,一片連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傘,撐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開放,還有的花已經謝了,露出了一個個綠色的小蓮蓬。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頭上扎兩個髻,穿一身紅衣褲,蹦蹦跳跳地從家中出來,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興地跳上一條小船,解開船繩,拿起船槳,划向池塘的深處。小男孩一邊欣賞美麗的荷花,一邊摘了幾個蓮蓬,划船回來。可是他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行蹤,小船衝開浮萍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

這情景被詩人看在眼裏,他微微一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4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宋代: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池上到處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裏去了?孤寂的旅館內悄無人聲,夢中的我正行走在灑滿月光的湖堤上,突然夢斷人醒。傷心至極,只好坐聽窗外五更時分的風雨。

「註釋 」1、夢斷:夢醒。

2、無緒:沒有興致。

賞析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池上”一問橫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心自然會涌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閒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孤館”“夢斷”二句,正是表現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纔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的美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作者無窮的哀傷。

於是詞人孤寂地坐着,靜靜地感受着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無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複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爲之名。”《如夢令》這一詞調的命名,正是因爲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爲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爲含蓄深沉,絲毫不遜於前人後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徵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後心緒不寧,聽着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爲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5

山僧對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翻譯

兩個僧人坐着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對棋:相對下棋。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賞析

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深山裏的和尚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他們又在竹陰下下棋,那種不染一絲塵埃般的清淨,令作者神往。“山僧對棋坐”,起碼有兩個和尚;“時聞下子聲”,有人在旁邊聽,那麼至少是三個人了。這首詩人物全都隱藏不露,所以雖有三人活動,也覺得清幽無比。尤其最後的那句“時聞下子聲”更如天籟音樂,烘托了真正的寧靜。

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6

池上原文

倚杖池邊立,西風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翻譯

拄杖站在池塘邊,西風拂過,託着殘葉的荷柄微微傾斜。

突然看到這一派秋景蕭瑟中,一枝荷花迎風開放。

註釋

西風:指秋風。

賞析

張光啓生活於明末清初,入清,隱居不仕,享年八十餘。從這首小詩的內容來看,寫此詩時,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聰目明,身體尚健。

在一個敗荷零落的秋日,詩人拄杖獨自站在荷塘邊,秋風一過,無數託着殘葉的荷柄隨之鼓斜傾倒。但是,他再舉目遠望,只見滿目凋零的球景中,卻有一朵新開的荷花突兀的闖進了他的視線,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動之情不以言表。詩人不說一朵花而說“一枝花”,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還有花枝。在衆芳搖落、荷柄斜倒映襯下,挺直的花枝託着鮮花,不僅美豔,而且顯出一種不爲環境所左右的獨立不羈的精神。詩人直接描畫出的是殘荷中的一枝新花,誰又能說詩人不是在藉以歌頌這樣一種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呢?

本詩前後對照鮮明,如果說,讀前兩句詩,我們心中可能生出對詩人老境淒涼的同情,那麼,當讀到後兩句時,就只有對作者堅貞不屈、不折不撓的精神的欽佩之情了。張光啓無意於爲自己畫像,但這首小詩卻成了詩人晚年極爲生動傳神的一幅小照。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7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及註釋

小娃撐小艇(tǐng),偷採白蓮回。孩撐着小船,偷偷地從池塘裏採了白蓮回來。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白蓮:白色的蓮花。

不解(jiě)藏(cáng)蹤跡,浮(fú)萍(píng)一道開。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盪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從池塘裏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盪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註釋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於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小娃撐船而作下此詩。

賞析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

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原文及翻譯賞析8

池上絮

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後自飛飛。

爲將纖質凌清鏡,溼卻無窮不得歸。

翻譯

池塘上沒有什麼風,只有那落日的餘輝,楊花在天晴後又各自從池塘上飛起來了。

柳絮爲了依靠它的纖質越過這清鏡似的池塘,卻滿身溼透而不能夠歸去了。

註釋

暉:日光。

楊花:即柳絮。

纖質:謂纖小的身軀。

凌:渡過,逾越;

清鏡:指池水。

溼卻:溼了。

鑑賞

這是韓愈一首描寫柳絮的詩。微風不興,柳絮滿天,夕陽之下,詩人坐在明澈如鏡的池塘岸上,靜心地看着柳絮怎樣輕輕地飄落在水中,那纖細的絨毛又是怎樣被水一點一點地潤溼而再也不能飛起。這樣的觀察和描繪,說明詩人對大好春光是有無限情趣的。

此詩通過對夕陽湖畔柳絮滿天,楊花飄落水面,被水浸溼再也不能飛起來這個細節的描繪,體現出作者陶醉於旖旎的大自然風光的情趣。作品前以寫景起興,後轉比擬,堪稱鞭辟入裏之作。

此詩前以寫景起興,後轉比擬。意在楊花不過爲了飛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水中,無復飛揚了。當然有昌黎自況。“爲將纖質凌清鏡,溼卻無穹不得歸。”一句抓住在池邊欣賞柳絮的情景。楊花飛飛,裝點暮春,時節必然,爲何又要臨水自照呢?人莫不如此,一身於天地間,自然有命,卻偏要通過榮譽、權力、財富自見。郭象注《莊子》曰,聖人不對物。“不對物”則無我,無我則無須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