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的整體教學反思

單元的整體教學課,接着根據自己的備課進行了實驗班級的同步教學。從教學整體情況來看並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仔細分析有課的設計問題(課堂容量大以及教學重點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有對學情分析和處理安排耽誤時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慣問題。

五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的整體教學反思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投入狀態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效益高低。無論你設計教學再精心(原則上不現實的,常態的課堂教學是沒有完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準備再全面,只要學生主體性學習不動起來,你的教學就是空。分析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學習意識不強,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沒有培養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學生對學語文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沒有對語文學習正確的態度。

其實語文學習是富有魅力的。無關的幾個字、詞組合到一起去,就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展現多彩的畫面、演繹精彩的故事。從一年級起作爲每個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此爲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重點,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爲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品讀精彩語言(包括字詞句段),滲透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訓練。注重實施賞識教育,從點滴處學習閃光處入手,放大學生語文學習細微的優秀做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讀書生活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的教學成績思考,更多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爲根本。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多一些學生學習體驗機會,多爲學生提供與課文對話交流的空間,少一些機械式分析講解,少一些嚴格按照教案教學的刻板,讓學生更多經歷語言學習的過程,體驗語言實踐的快樂所帶來自身成長的快樂。

總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願望,激活學生學習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徜徉於書海,沉醉於語言,此謂語文教學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語文教師肩上神聖的歷史使命。

附文

給學生一個愛上語文的理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德國詩人荷爾德林也有名言:“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生存,就是那種在生活裏到處都能感覺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這當是我們生活的永恆的美好的追求。但是,作爲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在課堂上,我們卻很少關心這種詩意的享受。每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有多少老師能夠叩問自己:在我的這節課上,學生學得快樂嗎?他們在我的課上學生得到了什麼,享受到了些什麼?

回眸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傳授知識爲主,教師是佔有知識的絕對權威。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和學生都在爲完成自己的任務而各自運轉。試想,即使再有詩意的語文也被我們“技術高明”的語文老師肢解得支離破碎;再美妙的語言,也僅從技術上對它進行分解、排列、組合,使語文的詩意日益匱乏。學生學得很沒勁,老師教得也累。如此的語文課堂,成了師生共同的負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的語文呼喚詩意,人文性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成爲學生的`享受。

同時,語文自身的魅力無窮:內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祕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來如小精靈一般跳動的文字,讀起來如音樂一般縹緲的韻律,品起來如詩畫一般的優美意境。語文充滿了情,真摯的友情,深厚的親情,博大的愛情,這些無一不震動着讀者的心靈,敲擊着我們內心深處那根最敏感的心絃;語文充滿了智,神祕的大自然,有趣的動物王國,氣象萬千的世界給予了我們多少豐富的知識;語文充滿了趣,一個個精美的童話故事彷彿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學生而言,能啓迪心智,增長見識,陶冶情操,誘發不盡的遐想;對老師而言,讀着語文,彷彿就是在和歷史對話,和大師傾談,那深入淺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給了我們多少美好的享受。師生的心靈沉浮於語文的字裏行間,浸染着墨韻書香,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語文本身應是給予師生共同的一種生命享受。

但是,走進眼下的語文課堂,我們卻發現了這樣幾組啓人深思的鏡頭。

鏡頭一:學生的質疑往往成了“作秀”

每當導入一篇新課文時,老師總愛向學生提這樣的問題:“讀了這課題後,你想知道些什麼?”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都會很高漲,有的甚至挖空心思,提出了一大堆的問題。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老師頻頻點頭,誇獎學生愛思考,會提問題。末了,卻仍舊拋出了自己在備課時準備的幾個問題,而且無非也都是那“三步曲”:爲什麼?怎麼樣?結果如何?久而久之,學生大都也猜到了老師的用意,再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質疑的時候,他們的問題便出奇得統一,“三步曲”一步不差。於是乎,課堂教學順利開展下去,皆大歡喜。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但不能僅停留在一句口號,一種形式上,不能“巧借”學生之口說出老師要提的問題,利用學生這個“虛假”的主體裝飾課堂。試想,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怎能得到真正的心靈上的滿足,情感上的愉悅呢?老師,主宰着課堂,操縱着課堂,看到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一個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心裏難道也快樂嗎?這種虛假的和諧,只能是教學中師生彼此間的一個善意的謊言罷了!

鏡頭二:所謂合作學習常常流於形式

新課改後的語文教學,提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同桌合作,四人小組合作,自由選擇夥伴合作,形式紛繁多樣。透過這種熱鬧的,給予學生充分能動性的學習方式,我們卻遺憾地發現,有時,它流於形式了。課已經上了一大半,老師和學生都有了些疲勞。爲振奮一下精神,同時也再一次活躍課堂氣氛。老師出示了一個問題(哪怕這個問題很簡單,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價值),“下面請四人小組討論。”學生自覺地迅速組成四人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看場面,蔚爲壯觀;聽聲音,煞是熱鬧。但是,老師,你有沒有去認真傾聽學生的討論?他們的合作愉快嗎?他們的合作卓有成效嗎?有時,學生的分工尚未完成,教師已擊掌示意他們停止;有時,學生嘻嘻哈哈一番,在裏面濫竽充數,教師卻還矇在鼓裏呢!

反思:課堂是一個互動的交際場合,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生生之間的交流。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單純的旁聽者。小組合作的生生互動學習方式把學生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爲他們提供了更多自主參與的機會。但在具體操作時卻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注意:老師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充分嗎?要討論的問題有價值嗎?學生在討論時分工明確嗎?是否每人都參與了討論?學生都動起來了嗎?

要避開討論時的熱鬧場面,我們需將目光投向這一過程本身。讓每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積極參與進來,自信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地傾聽他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在生生互動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