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及賞析

【詩句】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及賞析

【出處】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意思】他大概還在澗底下打柴束薪,歸來後無口糧只好煮白石爲生!

  【全詩】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註釋】

①郡齋:指滁州官府中的齋舍。②澗:山溝。束:捆。荊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先生”條:“常煮白石爲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此處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謂其生活清貧。③二句謂本想手持杯酒,慰問風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將瓠(葫蘆)剖開而成的舀水器,此處用作量詞。 ④二句謂只見滿山落葉,尋找不到道士行跡,故寄以此詩。

  【全詩鑑賞】

一個秋日的早晨,涼氣四襲,詩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於是打算攜酒去慰問他,但又擔心朋友不在,詩人在詩中暗示給我們的心靈軌跡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爲避世山中的道士,這樣就與一般的.念友、訪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聯起句極爲平實自然。獨坐郡齋之中,覺涼意難耐,於是忽然想到遠山深處的涼氣就更爲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況如何。款款道來,全不費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頷聯緊承首聯而下,從“念”字落筆,但不正面寫自己如何念,而擬想山中客的行跡,手法與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寫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跡可擬想者甚多,詩人挑出束荊薪與煮白石兩點來寫,於不經意中見出用心之細微。這樣一則可以與題中“道士”相切,點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則說明山中客的行蹤之不定,爲尾聯“何處尋行跡”打下伏筆。既念之則必要慰之,從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遠慰的頸聯。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後者是自然真樸之物,這就與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極爲協調。遠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詩人挑出酒來,則又使此遠慰多了一點瀟灑散淡的風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寫與山中客如何歡愉相浹,投契無間的情景,則詩題所着“寄”字不免落空,於是詩人以頷聯所述爲依據,料想山中客的行跡飄搖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滿是落葉,行跡難覓。作者寫此詩,本來只是表露其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稱爲“化工之筆”,是韋詩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