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圍城》讀後感12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隨着翻完了《圍城》的最後一頁,我才用力揉了揉酸脹的眼睛。掩卷沉思,又讓我陷入對婚姻、愛情的深深的思考中。 這應該是至少第三次讀《圍城》了。第一次讀應該是在大學,那個時候閒散時光很多,在學校裏面處理盜版書籍的攤子上看到《圍城》,花十塊錢買了下來。記得一邊讀還一邊用筆把裏面的錯別字給糾正過來。即使這樣也沒有減少我繼續讀下去的興趣,因爲無論事實閱歷多少,遇到錢鍾書老爺子這麼有趣的人都會被折服的。

故事從上世紀30年代講起,主要是男主角方鴻漸與5個女人的情感糾葛。此書一出,“圍城”一詞大熱。書中提到“圍城”的含義是感情和婚姻方面,尤其對婚姻生活有感悟的人總喜歡對那些渴望婚姻和對婚姻好奇的人說“婚姻真的就是個圍城”,也不知道現在持續下降的結婚率和連年上升的離婚率跟這種天天被薰陶的觀念有沒有關係,城外的人對城內的生活興趣降低,城內的人還想呼吸城外新鮮的空氣。

書裏提出的黃金觀點豈止一個“圍城”?在一個所有人都覺得你該結婚的年齡讀《圍城》,越讀越感覺這可以列入婚前情侶共同必讀刊物了,雖然這書已經出了多年,但是書中提到的情侶相處問題和男女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在新思想帶領下的年輕人跟思想仍然很封建的長輩之間的矛盾在今天看來仍然新鮮不過時,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只是遇到問題的人變了,婚前情侶如果能一起讀讀,交流下對書中一些事情的看法,估計婚後和諧美滿的概率會被提升很多。

錢老爺子把方鴻漸這個人物作爲主人公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身上的懦弱和惰性在大多數平凡的人身上都能看到,所以他的痛苦也跟大多數人類似,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讓趙辛楣成主人公,會讓大多數人很絕望,因爲他太優秀了,出身好長得好充滿智慧又有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這種人是的確存在的,但是離我們生活的圈子有點遙遠。

方鴻漸也是因蘇文紈的關係才能跟趙辛楣相熟並生出這後來的一件件事情來,所以說方鴻漸這人這一輩子本事沒多少,全靠運氣撐,運氣畢竟只能作爲生活的'助力,最終達到什麼樣的層次還是要靠實力說話,方鴻漸最後把生活過成這個樣子還是自己實力的最好詮釋了,所以,年輕人,永遠要靠自己。

千人千面,每個人讀《圍城》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們會對戀愛中的情侶或者已經步入婚姻的人們有誰說不會在方鴻漸和孫柔嘉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我看來,方鴻漸身上集齊了渣男的種種品質,沒能力還大男子主義,想不清楚就拉着孫柔嘉踏入婚姻,與其說是爲了負責,其實更是爲自己的懦弱買單,他從來就沒想過自己到底要什麼,也沒想過自己到底能擔負起什麼。

書的最後一句,看完眼淚就下來了。婚姻中千萬不要互相傷害,一句口直心快的話會傷害到另一方,儘管不是本意,但是會在對方心底留下印記。在感情面前,經營纔是王道,因爲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圍城》讀後感 篇2

慎明道:“關於Bertie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g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不管是鳥籠還是圍城,大多數人都是順理成章的依循着作者的思路認爲這是用來形容婚姻的。而對於一個中學生的我來說,從另一個角度看,似乎也符合書中三閭大學那羣“教授”、“副教授”、助教的教書“生涯”。起初,他們滿懷希望的離開上海,準備好好地在三閭大學大展拳腳,幹一番大事業,可結果呢?不盡人意。原來一切都是虛僞的!大學中教師們個個勾心鬥角,工作不快,也有像方鴻漸一樣走人的。總之,到處明爭暗鬥,使人彷彿進入了一個賭場。

看到這,不驚喚起我心中那份談談的惆悵,難道不管哪朝哪代,何時何地,只要是踏上

社會的人就一定免不了猜忌、懷疑、爭搶、鬥惡嗎?其實,社會就是一個圍城!社會中永遠不可能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世上的事就該是黑中帶白,白中帶黑的。黑白本來就是不能分明的。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人就是獨立存在的,無依的,孤獨的。正如莊子所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只有當人們擁有同一利益時,纔會“團結”,“友愛”起來。這即使可悲了點,但確是事實。孤獨不只能給人帶來憂鬱、悲傷,他還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學會孤獨才能體會到別樣的美!

一個人孤燈獨坐,思緒飛馳,縱橫千里,難道不是一種暢快?一個人走在河邊,垂柳依依,碧水幽幽,難道沒有一份詩意?一個人坐在藍天下一片綠草中,聽鳥語款款,沐花香馥郁,難道不是一份怡然?一個人沉浸在一個故事裏或一本書中,爲文字喜悅,爲文字憂傷,難道不是一份輕鬆??

淨地高僧,書山學者,山林隱士,溪水釣翁,都是會享受孤獨的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是何等幽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何等開朗;“菜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等閒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是何等詩意啊!

唯有孤獨才能給人此等感受,述說着美的真諦。

我,就曾在一個月光似水,滿天星辰的寂寥之夜,悠悠漫步於一處曠野中,帶着“輕羅小扇撲流螢”的閒情,如同王維所言“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似乎大自然已於我的心靈契合爲一了。我能聽見心臟的跳動,能感受血液的奔騰,一切都是那麼的規律,那麼的和諧,彷彿世上只我一人。

《圍城》讀後感 篇3

錢鍾書說: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圍城》寫的是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三個女人的感情糾葛,而方鴻漸每每因怯懦猶豫,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苦果。感情是一座圍城,而在三閭大學則是另一座圍城,在那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令人感到壓抑,令本性純善卻懦弱的方鴻漸無法忍受,但當他決心離開三閭大學,面對的卻是一個充斥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職責,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而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只能逆來順受地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感情陷阱和事業低谷。但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辛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所有人的心裏都有一座圍城,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毋庸置疑,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感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休慼相關,看每個人如何選擇。是爲了野心而拼搏?亦或是爲了感情而抉擇?但是,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巨大的圍城,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持續一顆善良本真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假設,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意志堅定,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雖然我們此刻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但學校也是一個圍城,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我,與人相處要真誠相待。先對他人表示自己的善意,久而久之,大家也會對你表示善意;做人這樣,做事情也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們做事情絕對不能心存僥倖,必須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被分配的任務,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讀過此書的人都明白,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爲人不求上進,極度虛僞。明明買了文憑,卻從來不向別人炫耀;明明不願和蘇文紈白頭偕老,卻又曖昧不清,給她期望,又令她失望。但也許這就是他玩世態度的表現吧,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纔會被城圍起來,

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明白世道的艱險,但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明白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樣。他不明白,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圍城》讀後感 篇4

每個人都想獲得自我人生的自主權,想掐住命運的咽喉,去擊敗自我的宿命,可是大文學家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在自我的人生裏,卻彷彿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圍城之中,在城中漸漸扭曲了自我,變成了一個悲哀的存在。從克萊登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再到情敵趙辛楣、妻子孫柔嘉,這一座座圍城使他失去了對未來的期望,最終也不知自我應當走向何方。沒有夢,也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在失去柔嘉之後,萬念俱灰的他走向麻木,喪失了生命最基礎的感覺,更不用說對未來的憧憬。讀完《圍城》,我進入了作者作品內部,試着去體味那一種深沉的悲哀。

從全書第一章,主人公坐船回到家鄉江南某鎮的1937年開始,《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是成功的。能夠說,他可是是個一個庸常的讀書人。他的特點是平庸,而他的杯具也來源於他自身的平庸。鴻漸軟弱,被動而無能。他的軟弱體此刻在他放棄了愛慕自我的蘇文紈,卻沒有也不會勇敢地追求自我深愛的唐曉芙,被動表此刻在當他去三閭大學教書卻在信任危機出現後沒有堅持自我,而是被動挨打,最終遭到衆人排擠,含恨離去。至於無能,最好的體現就是他在香港成婚後沒能鎮住自我的妻子,柔嘉不滿意方家的古板,最終一氣之下選擇獨自離開。他的'性格弱點,爲最終的杯具埋下了伏筆。

在生活的圍城裏,方鴻漸的無助和悽惶,和賈寶玉簡直如出一轍。世上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賈寶玉在大觀園裏也是這般的軟弱。他愛着黛玉,又不能與她長相廝守;他不愛官場,最終又和賈蘭一齊金榜題名。這兩人想改變自我的命運,又在現實的阻力之下選擇了屈服。他們的經歷雖不甚相似,但他們的性格卻同樣令人感嘆。大觀園固然是圍城,《圍城》裏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當然,《圍城》畢竟是一部小說。方鴻漸的軟弱、被動無疑是作者在文中努力刻畫的,但作者寫作本書的本意是批駁一種異化人性的狀態,而不是這個時代這種狀態下具體的幾個人。全文主要講述一種在生活的特殊情景下人性的扭曲,和這種扭曲之下每一個人內心的悲哀。不論是蘇小姐的冷豔,孫小姐的極具心機,李梅亭等人的狡詐陰險,唐曉芙接近完美卻沒能與鴻漸走到一齊,還是鴻漸自身的軟弱無能,都是作者內心想表達的悲哀的世界的一部分。

人說《圍城》是新版《儒林外史》,我不反對,或許這就是這個圍城世界的真正悲哀吧。

作爲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薄薄的《圍城》描繪了一個真實、扭曲而悲哀的世界。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嘆,一種奇想。它與其說是一篇感情小說,不如說是一篇講述倫理,哲學,世界觀的鉅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圍城》讀後感 篇5

第一次拿手機看名著一開始不習慣啊!以爲“圍城”講得是一個城市裏的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的生活狀態,當我讀完第一章節後發現“圍城”是在講述一個主人公叫方鴻漸的多半身生活。

書中提到“圍城”這個詞還是從蘇文紈口中說出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該詞,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婚姻”中的那道“圍城”在我看來主人公方紅漸遇到鮑小姐所在船上發生的事件,讓人覺得方鴻漸的“平庸”,沒有太多男子氣魄或許是當時環境的影響外加蘇文紈的挖苦與諷刺,讓他忍氣吞聲以至於被鮑小姐玩弄。

對主人公方鴻漸體吾主要是從他對唐小芙的感情中又插入蘇文紈的感情,導致糾結與膽怯心裏並存,還有趙辛楣當時追蘇文紈過程中對方鴻漸的態度和語言幽默風趣,方鴻漸明明知道蘇文紈對自己的感情卻不去迴應,只是表面應付,從中不敢愛也不敢恨的`態度全讓唐小芙看在眼裏,一開始當做笑柄,任方鴻漸對自己“私下的追求”,以至於方鴻漸和唐小芙感情糾葛很脆弱,蘇文紈一離間導致他們的感情走向了終結。

還有一處對我的印象較深的地方是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後,兩人的世界總是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度過”一開始我也以爲孫柔嘉會比較溫柔平易近人,沒有想到後來也成爲一個潑辣,斤斤計較,庸俗勢利之人。夫妻兩個人在經濟上,家庭環境(背景下),生活方面存在太大差異,以及兩人思想的交鋒,小說雖寫這兩個人卻是兩種派別的代表,一個是在傳統封建家庭背景下又接受了一些西方教育的影響青年,而另一方則先以溫柔善良在婚後轉入庸俗勢利的女性代表,交織結合在一起……

從趙辛楣身上看到“情敵”的表現(一開始對方鴻漸)到“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到“真摯”的感情,趙辛楣的家世背景給予他很大“便利”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喜歡的人物(在這篇小說中)

從“蘇文紈”身上看到“高傲”(知識才能)到“好強女性的心裏”再到婚後“唯利是圖”,又去招惹趙辛楣的情感,讓我們讀者很厭惡,憎恨,很鄙視她,她的“高冷”已經被這行爲抹殺了。

從“孫嘉柔”身上看到由“溫柔”到“柔弱”到“強勢”再到“潑婦”最後“庸俗勢利”對感情真心流露只是迫於當時家庭原因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婦女”形象的代言人,體吾“婚姻”生活的悲催性。

從“方鴻漸”身上看到“無能”“軟弱”“糾結”當時社會環境下以“大家庭種留學生”的形象青年,兼顧兩種思想又有一種“無奈”的情感夾在其中,從“對情感追求”到“希望感情”再到“絕望”(對唐小芙感情破滅頹廢)再到遇見“孫柔嘉”對情感“模糊性”最後到“婚姻給予的枷鎖”折磨的讓人窒息。

大多數人物都是爲“方鴻漸”做陪襯從側面讓讀者明白方鴻漸所被困在這“圍城”下的生活狀況再現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物心裏,又有一種悲憫情懷夾在其中讓人有一種思索在裏面“命運的安排,還是安排的命運?”“人影響環境,還是環境影響人?”“思想決定行爲,還是行爲決定思想?”“思想能否鞭策行爲?”

《圍城》讀後感 篇6

無處不在的圍城,沒有一個不脫離現實社會的人可以逃避,在每一個與現實世界親密接觸,每一個成人的心裏,每一次經過慎重考慮或者身不由己的抉擇,也許到頭來發現只不過是當初的決定使自己又進入了一道圍城。

在小說《圍城》裏面,圍城的含義遠遠不狹隘於婚姻和愛情,而是貫穿了我們的人生。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嘆息,並不完全是無病呻吟,這裏的初見,並不是單純狹隘得指人與人的相遇相知,更廣義可以延伸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與普世萬事萬物的最初的牽連。

一開始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無論是心甘情願與否,總會在心裏給這件事物附着了希望的標籤,可是時間一長,總產生厭倦感,每每厭倦感是我們感到心好累的.時候,內心原來的標籤也逐漸模糊,幾乎分辨不出原來的面目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懷念起最初,一切給人留下美好印象的開端,這種無可避免的心酸裏面包含了人類生活接觸事物過程中,因外界大環境影響打擊和自我意識的搖擺不定還有心智逐步變化從而對最初熱情的逐步消磨從而產生的厭倦疲憊而感到深深的無奈。

我們都是俗人,只能永遠糾結在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的矛盾中,有誰能像東坡居士那般坦蕩,做到經歷風雲變幻後,依舊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這就是唐曉芙永遠在方鴻漸的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的原因吧,因爲沒得到,瞭解也不深,永遠留給他的回憶只剩下邂逅時的的心癢,還有不屬於他的那一顰一笑帶來內心的陣陣悸動。

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感觸不在於他的語言幽默諷刺能力,也不在於裏面對某些知識分子的一種調侃和譏諷,而在於它描繪的場景,人物和內心活動。在感到荒唐至極的同時,又覺得這種描述與現實的貼切,令人心驚的同時心酸和無奈。方鴻漸的身上,僥倖又懦弱,許多時候搖擺猶豫不堅決,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蘇文紈的一開始的自命不凡到後來主動追求方鴻漸時表現出來的做作,我甚至有點深同感受的領會。還有孫柔嘉,這本書另外的一個和核心人物,我對她的感觸最深,她的形象給人一種漸變性,好像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子首先不起眼地進入我們的眼簾,到後來,她的作爲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心計,她的聰明縝密,同時離不開小女人的心思。人物的現實意義很大,更能引發人的自我對照,發現自己不過是百態衆生的一員。

最後,我覺得錢鍾書先生寫這本書,並不希望人們看完之後是會變得消極悲觀地面對人生和愛情,把現實中令人心酸無奈的事實擺出來,是讓我們反省,我們可以暫時被圍城困住,但是千萬不要永遠成爲一座孤城。人生不可能若只如初見,每個粒子存立於宇宙空間的時候,尚且受到多種的力,更何況是那麼複雜的由人體人格構成的完整的人,找到平衡,適者生存,是永遠的唯一法則。

《圍城》讀後感 篇7

錢鍾書獨特的幽默也常常令人回味無窮,讓人不禁感嘆他的才華。他在刻畫一些人物的時候,總是帶着調侃的意味,如寫方鴻漸在歸國途中的船上遇到的孫太太的兒子“孩子不足兩歲你,塌鼻子,眼睛鏈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的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裏的中國人的臉。”我想換做其他人,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的。在我們的潛意識裏,“相思病”是戀愛中的人最常用的,平時很少用它,只有戀人間的想念會那麼深以至於得了相思病。而這裏用來描寫男孩兒的眉毛跟眼睛的距離之遠,賦予眼和眉毛以人的情感,給人帶來不同尋常的思維。

有人嘲諷錢鍾書,說他寫書是在賣弄自己的聰明,炫耀自己的博古通今。我不這樣認爲,我覺得一個人有才能就要你適當的展現出來,不然別人怎麼會知道你的能力呢?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需要有能力的人,有這樣的人來爲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的時代才能進步的更快。但我們不能像書中的方鴻漸,在國外遊山玩水地混跡了幾年,臨了,爲了應付家人,花了幾元騙了一個野雞大學的文憑,有靠父親去了已亡未婚妻父親的銀行。

當然像他這種猶豫不決懦弱昏庸的人,也不是安生的人,和蘇文紈搞曖昧,背地裏喜歡着唐宛如兩情相悅,結果所有人下不來臺了,他選擇了一走了之,去一所新大學擔任教授,在路途中他又和隨去的助教產生了感情,在大學裏他們不是鑽研學問而是整日陷於爾虞我詐中,每個人的眼裏只有利益,有利益產生的`鏈條網住了這個學校,而這樣的環境裏方鴻漸當然待不住,他又被懷疑於校長的妻子外遇,他稀裏糊塗的和那個助教結婚後,回到了老家,趕上來戰亂,就住在了妻子家裏,在妻子家裏他又覺得太沒面子整日受盡妻子的冷嘲熱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後,他終於忍受不了離家出走了。

瞭解錢鍾書是由於他的小說《圍城》,拋開外界對他的那些評價,我個人目前對他只有喜愛。魯迅的文字深刻而尖銳,他筆下的人物是通過簡潔的詞語來刻畫的;路遙的文字質樸而親切,他所描寫的畫面能喚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反思;相對於前兩者而言,錢鍾書的文字則顯得活潑而頑皮,他塑造的人物一個個活靈活現。這些人物彷彿他手裏的泥人,那描寫的文字便是他捏泥人的過程,每一個經他手加工的人物都有了一個生命,並且長存於小說裏。

當然,魯迅和路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只不過每一個作家都有他(她)獨特的魅力。衆所周知,錢鍾書是一位博聞強識的學者,他看書基本上能做到過目不忘。也正因他有極強的記憶力,他的外語水平極高。在《圍城》這本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英語原著裏的語句,又時我看都看不懂的那些話。但對於錢鍾書來說卻是信手拈來,用的也是如魚得水。在讀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我讀的書真是少的可憐,也因此對錢鍾書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圍城》讀後感 篇8

讀罷國學大師錢鍾書的《圍城》,確實收益匪淺。首先感動的是他的寫作精神,書中說道,他每天只寫幾百字,然後又夫人修改。這樣的大家卻是這樣的嚴謹,確實讓人欽佩。

讀罷全書有一句話怎麼都不會忘記:“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的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佳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中,最後自食愛情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外,其餘的,只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之外,還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但作者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存在的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城中的一個因子,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圍城》讀後感 篇9

今天,我讀完了由我國著名作家錢鍾書的成名作《圍城》。這本書文筆優美,寫作手法較多,點點滴滴都令人回味。

《圍城》這本書主要講了:”冒牌“博士方鴻漸從國外回國,不料被同船而行的蘇小姐所追求。後來,方鴻漸絞盡腦汁地切斷了與蘇小姐的情誼,才與原來是情敵,現在卻是朋友的趙辛楣一起外出找工作。途中,方鴻漸認識了孫小姐,三人一起到一家國立大學當教授。慢慢地,方鴻漸對孫小姐產生了好感,經過數年努力,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不料結婚以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最後在一次次爭吵中兩人終於分手。

在《圍城》這本書裏,寫作手法就如同滿天的星點般,數也數不清。有比喻、擬人、誇張等許多手法,十分輕鬆幽默,讓人讀起來忍俊不禁。

尤其是這幾句:”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冷的,冰激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錄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裏的中國人的臉。“更是令人嘖嘖稱奇,也很值得我們去認真摘抄,細細品味。

在細細消化優美詞句時,我也十分佩服錢鍾書老先生的寫作能力。讀着《圍城》這本書,會覺得這本書銜接得很巧妙、周到,發生的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在行雲流水中,《圍城》就讀完了。

看過《圍城》後,我學到了很多寫作手法,對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它對我意義重大。

《圍城》讀後感2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緻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誇張小丑狀。至於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爲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徵——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爲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後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後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爲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塗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並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註釋之一。

《圍城》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看《圍城》,是好多幾年前的事,聽說這書有名,於是就讀,除了覺得作者愛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印象不深。近日再讀,越讀越覺有味道,猶喜歡“導讀”上一段文字,覺得說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對《圍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說點,是本睿智的書,因爲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歎爲觀止,會驚異於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所以我個人覺得《圍城》比《官場顯形記》《儒林外史》等諷刺遣責小說更進一步,就在於前者有固定的社會背景,離了這個社會背景,人物意義就大打折扣。

“好書不允諾廉價的幸福。”

那麼《圍城》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啓示呢?《圍城》常被看作關係婚姻問題,所謂“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衝進來”,其實不止錢鍾書先生把在方漸鴻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來用來借喻自己的想法。

那我來剖析一下書中人方鴻漸。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爲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爲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

他層層深陷,卻又渾然不知。

人的悲劇往往是由自己未能防微杜漸讓造成的。

《圍城》讀後感 篇11

讀罷《圍城》,心中意猶未盡,細細品味,有很多感悟。這部被人稱讚的“奇書”確實有它的獨到精妙之處。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這本書的立意上,都有很多是值得思考的東西。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說以他的生活道路爲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於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着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着一場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着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着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併;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着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着人們的操守和靈魂。自然,這裏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願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麼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裏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銳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

性格決定命運,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爲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爲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圍城”。

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鴻漸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本書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傾向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不僅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同時奠定了錢鍾書在中國現代小說作家羣中不可忽視的地位。止如錢夫人—楊絳女士所說,錢鍾書的“癡氣”,使《圍城》更富於真實性和戲劇性。錢鍾書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圍城》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12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裏說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說的是人生。

《圍城》裏的故事看似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遙遠,可真正仔細思索過後,才發現那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每個人哪一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呢?身邊存在着各種誘惑與嚮往,樹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門,我們不知道門後的東西是什麼,是好是壞,只能等待着好奇驅使我們去開啓,接着通過一座又一座圍城,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慾望、人心、利益,共同築起那一道道堅實的不透明的圍牆,我們無法窺探到裏面任何東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可能預測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順心,唯有自己去親身經歷感受那是什麼,就像賭博一樣。

老一輩的人們總是用他們的經驗教訓下一代,要他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可是三言兩語對這些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年輕人又有多大影響呢?你不去親口品嚐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是什麼味道,你不去親自體驗永遠沒有自己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還是那句話,外面的人一心想進去,裏面的人一心想出來,人生的無奈大概便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