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知識點

很多學生雜學習必修三的歷史課本時,經常一看就忘記,考試的時候也是一團糟。實際上,我們要在課後自己主動複習和記憶學過的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知識點

  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知識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敗墮落,剝削人民;德國長期分裂

(思想)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活躍;

(經濟)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

(直接原因)兜售贖罪券

2、內容: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闡述了因信稱義,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宗教改革開始。

加爾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論;經營致富;節約簡化教儀;反對特權,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鬥的必要性合理性,爲以後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性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戰教會權威,主張《聖經》是唯一信仰依據

③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異:加爾文更激進

二、啓蒙運動

1、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政治)歐洲處於封建統治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資產階級不斷壯大;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科學)現代自然科學得到發展;

(社會因素)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爲理性傳播創造前提。

2、時間:17世紀出現,18世紀達到高潮

中心:法國

含義:啓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成爲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伏爾泰(啓蒙運動的領袖):自由、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開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社會契約論》:理性至上、天賦人權 、“人民主權”、創立民主共和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爲本,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彌德羅《大百科全書》:宣揚理性,發展科學。

4、評價:

①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啓蒙思想家闡釋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制和三權分立等思想,豐富和最終了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鬥爭推進到反對封建政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根據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④不僅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爲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中國1915年纔出現相似的新文化運動

  高中歷史必修三基礎知識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爲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爲“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爲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爲、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爲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爲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歸納

一、從“無爲”到“有爲”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爲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爲奴婢者爲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爲患,邊關危機,威脅着西漢的穩定。

6、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爲的政治思想成爲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爲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爲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爲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爲“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爲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爲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爲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爲“博士”。自此,教育爲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