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1

對於《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可是最後看了5頁,他就把我吸引了。而且我還有一肚子的感想。

不知道我的同齡人是否在看這本書,或者聽說過這本書,或是什麼都沒有,還是我根本就不該看這本書。因爲書中的主角霍爾頓,才十六歲就抽菸、酗酒、逛夜總會,在電影院裏消磨時光,徹夜不歸。這不是一個標準的不良少年嗎?也有人說,他並不是自甘墮落,而是被現實所逼,出於無奈啊。我既不同情他又不憎恨他,也不像書中的“序”所說的認爲他僅僅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分子。我只是覺得不管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每個青年人都要經歷思想上的一段彷徨期。霍爾頓正是處於這段時期。我們也一樣要經過這段時期才能真正長大。所以我們不能以偏見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對待自己的成長。

霍爾頓說學校裏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爲了“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說得好像義憤填膺,可這只是大人對他的美好期望。他們希望他有一個光明的前程,不爲溫飽、就業等問題發愁,買輛私人汽車也是幸福生活的表現之一啊。霍爾頓認爲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大部分都是勢利的僞君子,社會上也充滿了“假模假式”的人。他只愛孩子,認爲只有孩子纔不被成人世界所污染。這更是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他剛剛接觸社會的中心,還無法接受成人之間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以爲一切不真實的東西都是虛僞——刻意的虛僞。所以他的理想只是做一個看護在麥田裏做遊戲的孩子的所謂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而且他還冒出個要到美國的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住在一間草屋裏,靠自己的雙手賺錢,不和任何人交談的荒謬想法。這正表現了他不敢面對現實和內心的怯懦。

霍爾頓就這樣化軟弱爲痛恨,誇大了社會上的各種醜惡現象,還強加給別人許多他的主觀想法。他把整個社會都說成是沒有真、善、美,只有假、醜、惡的世界,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都在所謂的“叛逆”者,自作聰明地厭世嫉俗,卻不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俗氣的表現。世界上有許多我們所未曾經歷過的事物,可我們還自以爲看透了一切,在比我們的社會閱歷多得多的長輩面前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貶得一文不值。

我時常想,我們可以在一覺醒來時拋棄一切原有的舊觀念,嘗試着用一種新的眼光看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從中發現每一個細小的閃光點。也許只有到那時,我們纔不會再是幼稚的孩子,才能擔負起成長的責任。擡頭看看藍天,它很寬廣;低頭看看大地,它很堅實;感受一下週圍的環境,它很溫暖。我們就是在這樣美好與寬容的懷抱中長大,難道不是嗎?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2

《麥田裏的守望者》一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不避瑣碎,不諱隱私,與我們這羣90後有很多相似之處,使我對此激起共鳴和思索。

雖然主人公霍爾頓的語言十分粗俗,卻沒有給人一種厭惡之感。他真實地自述了自己(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本書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回想當初我們作爲一個青春期少年時何嘗矛不是心理矛盾百出啊,甚至還批判成人社會的虛僞和做作。然而霍爾頓卻是我們這類個性洛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代表罷了。

我喜歡他的理由很簡單:他擁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僞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爲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這些舉動都讓人感到十分欣慰,更難得的是爲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甘願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僞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這一點是我不太認同的,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振作的霍爾頓。

《麥田裏的守望者》一書側面反映了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而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我覺得霍爾頓與我鍾愛的印象派畫家畢加索有相似之處,他們都不被人們所認同理解,都憤怒的揭發社會中人們扭曲的、麻木的面目和心理。只是他們所用的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一個用口述,一個用畫筆描繪。

然而回望當今社會,人們終日忙忙碌碌,爲生活爲地位爲金錢爲權力而奮鬥,在他們中間的許多人,都已經在當今這個已越漸冷漠的社會中看夠甚至經歷過了所謂的世態炎涼,也麻木了自己的心靈、善良,更有甚者也許已經遺棄了自己的人性,只想在社會中爭權奪利,不惜一切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這些人,毫無疑問,都已經丟失了心靈淨土,終日帶着假面具,也因此,只能活在自己眼中的殘酷世界裏,追名逐利,成爲慾望的奴隸。從主人公霍爾頓的身上真正給予我的啓發是一個人無論他經歷多少磨難與考驗甚至被社會所被排斥打壓,但他都依然沒有丟失自己的理想,沒有泯滅自己的人生,守住自己的心靈淨土,做回自己,探索存在的價值。

如果我們總是活在以自我爲中心的世界裏,只看到自己,對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卻總只看到不好的,最終,我們的眼光只會越來越短淺;因此我們因該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人性,保守自己的心靈淨土,在自己的內心以清醒的目光看着社會與世界,不斷思考,不斷追求真理,不斷探索存在的價值與光輝,努力爲自己所在的世界做點什麼。

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請不要逃避,那是很愚蠢的做法,我們因該用睿智而勇敢的行爲去順應社會的發展,改變自己,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純淨的心靈。我們純淨的心靈就像黑夜中的螢火蟲,即使黑夜再黑,但也掩蓋不了它的光芒。

即使我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但我也甘願做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3

《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一本薄薄的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角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爲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4

從讀高曉鬆的《如喪》到讀J。D。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應該是可以理解的,高曉鬆深受這本書的影響,也是太合麥田的名字由來,因此在曉鬆的強烈推薦下,我也拜讀了,被這個霍爾頓·考爾菲爾德這個主人公折騰的五迷三道。

整部書都是在寫霍爾頓被西潘學校開除後離開學校而不想回家這幾天內發生的各種無聊、買醉、無意義的生活,不過話說回來,誰沒有那段迷茫期呢?重要的是,霍爾頓去見了2個對他有深遠意義影響的人,改變了他的想法,把他從毀滅的深淵中拽了回來。

其一是他的中學語文老師,他給了他對了解自己心性的啓發。印象深刻的是他告訴霍爾頓的那句話,“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這句話用在霍爾頓身上非常貼切。霍爾頓厭倦他的學校,厭倦他的老師,厭倦他的同學,厭倦一切,覺得他們是那麼的裝模作樣,覺得他們都是虛僞的,虛僞的聊天,虛僞的打招呼,因此他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對他人提不起興趣,他就要這麼逃離這個世界,去做他唯一想做的事情。“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

另一個是他喜歡的可愛的妹妹菲比。我想如果你讀了這本書,你一定也會喜歡這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她非常可愛,可以和霍爾頓交流。這個小丫頭聽了霍爾頓對人生的厭倦以後,問了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你什麼都不喜歡,有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嗎?”。當霍爾頓決定離家出走,決定在出走之前來看看她的`時候,她有了大膽之舉,這個舉動也救了霍爾頓,我感嘆這個小姑娘的不一般。

霍爾頓心性不壞,因此他得到了些許老師的偏愛。他唾棄這個世界,因爲他看到了這個世界的虛僞,但是還有這光明的一面,就如他見到的那兩個純潔的修女。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會遇到這種問題,覺得別人甚至自己的親人都虛僞的可憐,但是總有什麼東西幫着我們成長,讓我認識更深,成長的更好更成熟。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5

導語:《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侷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以下是小編整理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6

守望本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麥田裏的守望者》卻將這份守望演繹到另一個極端——是叛逆,卻又有着一種混沌中的清醒與孤獨,乃至無助。當然,所說的是主人公霍爾頓,也是作者自己。因爲這世界總不缺乏一種“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卻以一種極端的偏執混沌浮游塵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蹉跎。我想說的其實就是霍爾頓之類,以濁見清,以昏見明。然而霍爾頓本身又只是一個孩子,他必然有着對抗不合理現實世界的熱情,也必然有着自以爲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設定就自然引起了讀者的兩種共鳴——其一,爲其反叛而嘆;其二,爲其幼稚而惜。爲構建悲劇,全書又在結尾設置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妹妹結束了霍爾頓漂泊之旅——這部不僅僅是肉體之旅的結束,更暗示着精神的迴歸,即迴歸世俗。看罷不禁一心悲涼——出世是東方文化所盼,而又是這樣一種心境卻在萌芽階段就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浸淫中化爲死灰。

我無意於那些霍爾頓的模仿者,因爲他們的意識裏還未對霍爾頓有清晰完整的認識。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並未接觸過此書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爾頓之路。不用多說就是所指是90後。誠然,當代中國的發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當年美國那一步。中國的新一代也面臨着當年美國青年面對過的困惑。90後又將何去何從?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裏,誰又在守望?

孤獨守望者的天堂--關於《麥田裏的守望者》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羣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裏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7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爲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 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書中,霍爾頓是一個不肯用功讀書,整天鬼混的沉淪少年,他爲什麼不肯用功讀書?難道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不需要讀書嗎?看一看霍爾頓所處的環境,便不難明瞭。學校裏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爲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僞君子,連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而這位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原爲某種事業卑賤的活着。

"老師的諄諄教導卻是一條滲透着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資本主義信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霍爾頓又怎能找到可貴的精神寄託或崇高理想呢?他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愛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

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亦或是說沒有毅力),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8

荒唐是什麼意思?是指人離譜到不可理喻嗎?你做過什麼荒唐的事嗎?這個暑假,我接觸到了一本荒唐的書——《麥田的守望者》。看到了荒唐之下人的本心。

《麥田裏的守望者》講述了一個叫霍爾頓的年輕人,他粗口成章,抽菸、酗酒、搞女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也討厭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在多次轉學後,他再次被潘西開除,但他沒有過多的悲傷或憤怒,她受不了這一切。於是他便計劃了一場逃離。

這是一本荒唐的書,後來又受到各哥高校的追捧。剛閱讀完這本書,我滿腦子都是亂糟糟的,我不明白這本書爲何會被追捧?不明白主人公爲何如此看待生活?不明白爲何會有人如此應用粗言穢語?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一直以來被灌以優秀品德,堅強奮鬥的行爲準則,要對生活充滿美好期待……我,我的信仰理念之柱彷彿開始在搖搖欲墜。

這是爲什麼呢?這本書的寫作背景讓我潘然醒悟。

這本書寫與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混亂時代,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二戰的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人們缺乏意志,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雖然他不求上進,滿身惡習,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那是因爲在他的心底,一直還有着一個夢想——做“麥田裏的守望者”。

原來是我看的太淺顯了,無法深入作品,體會作者內心強烈的情感。但這也讓我認清自己,少磨少難的我對生活缺乏危機感,對自己的信念不夠堅定,不也是一種易垮的人嗎?

在國家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習慣了安逸,一大堆青年,失去生活的競爭、感危機感。他們整日沉溺在網絡遊戲的世界中,學會了沒事就去抱怨,學會了受點苦就滿世界哭訴,學會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有一大年輕人,像我一樣,只是一味的讀書,忘卻了生活,信念的大廈根基不穩。我們變成了只會想象困難,想象成功,想象生活的人,在真正的暴風雨來臨時,不堪一擊。

霍爾頓沒有徹底淪落,那是因爲他內心深處還堅守着做“麥田裏的守望者”這一夢想。

《麥田裏的守望者》告訴着我們作爲新一代青年,我們不能貪圖享樂,而是應該滿腔熱血,樹立遠大理想,不能光做着別人七八十歲都能做的事。

夢想不堅定的人啊,不要恐慌現實的暴風雨,因爲那是成長的養料。

《麥田裏的守望者》守的是夢想,保護着霍爾頓不被渾噩的社會吞噬,同時它也守住了我夢想的幼芽。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9

現在的我們,年少,狂放,輕浮,少了一份穩重,嚮往一種叫成熟的東西,卻又無法尋找,於是,我們試着用一些東西,裝扮自己,掩飾自己的那一份羞澀,嘗試着讓自己變得出衆,變得,另類。

三天兩夜,就像旅行,就算旅行也不夠,但是,就是這兩個夜晚,讓一個被開除卻又不敢回家的孩子,似乎長大了一點。故事的背景是美國的五十年代,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爲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守望者,這是一個生詞,見過,卻不知道什麼意思,正如文中的一句話——“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是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噢,原來守望者,就是守住自己的理想?

霍爾頓是一個壞孩子,一年中,他一共被開除了四次,在最後一個學校的期末考試中,他五門課四門不及格,於是,又被開除了,而且這一次還是在聖誕前夕,他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閉口就“媽的”,明明沒成年,卻要故意扯着嗓子亂叫,只爲讓酒吧裏的侍者送上一杯威士忌;半夜在賓館睡不着,叫了一個妓女,卻動也沒動她,就心甘情願付了十塊。他是一個好孩子,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僞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爲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爲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他是一個悲慘的人,他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夢想,永遠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沒有未來的打算,甚至到被開除的那天依舊和同伴說笑,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爲成人社會裏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僞君子”。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僞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

看完這篇文章,我,嘆了一口氣,然後失神地望着窗外,看上去,霍爾頓更像他說的在麥田裏迷失方向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在懸崖邊的守望者。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孩子最終能夠在懸崖邊停下腳步,並不一定是因爲正好那裏有一個守望者在看護,而可能僅僅是因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守望者存在。少年的心是孤獨的,他嚮往的東西往往與現實行違背,但爲了存活,他只能無奈的選擇放棄,但他又是那麼的不甘心,於是,他選擇自暴自棄,讓光陰虛度,讓活着比不活着還痛苦。

一個成長在叛逆時期的孩子,總是有一些叛逆,看看我們周圍,發現,其實這樣的人有很多,在我們眼裏,他們是差生,是老師們最頭痛的,是被我們唾棄的,見到他們,我們總是用異樣的眼光,鄙視他們,因爲,在我們眼中,他們是異類,是一些不屬於學校的東西,總是和打架,鬥毆,作弊等一些詞沾上邊,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一片藍天,他們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理想!在我們一味的否定下,他們的夢想也許在剛一出生就立刻化作了灰燼,所以,換一個角度,是我們抹殺他們活在世界上的動力,於是,他們選擇墮落。

試想一下霍爾頓在山頭的那一次守望,他心中充滿的是悲傷和孤獨,但是,他在試圖掩飾,掩飾這種本不該出現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神情,也許,他望着巍峨的山,懺悔;也許他望着波瀾的小溪,皺眉;也許他望着奔跑的孩子,沉思;也許,他望着翱翔的羣鳥,遐想。我們何嘗沒有過這樣的一天?這一天對於你來說,也許已經過去,也許還姍姍來遲,但是,既然避免不了,那就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克服這個困難!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爲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其實,善良的人性往往只在頹廢中發光,但這一束光卻是微弱的,因爲,骯髒的東西,迷惑了我們的眼睛,然而我們卻無能爲力,如果我們撥開那一層瀰漫在眼前的烏雲,這束光,也許會更加閃耀!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10

霍爾頓,一位在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壞孩子。他逃學打架,甚至於在期末考試中,五門課程,掛了四門,因此退學。他對什麼事情都抱着厭惡和逃避的態度。

當霍爾頓在紐約經歷了兩天一夜的生活後,他決心回家,向自己的妹妹告別,做一位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他唯一的夢想。

起初我並不理解,爲什麼主人公要做一位麥田裏的守望着,讀到深處,我終於理解主人公這是一種無奈,這是對於當時那個虛僞的社會的一種無奈。當時的社會充斥着阿諛奉承與虛僞。人人都帶着假面具生活。霍爾頓無法融入其中,他的精神也接近崩潰,他希望自己可以守護着那一羣幼小孩童心中最純真的一面。

曾經的我也幻想自己能做一名隱士,遺世獨立。與松竹相伴,與星月同行。但生活中,總有許多無奈,我們無法自由地做出選擇,因爲,總要考慮許多人與事。正如書中的結尾,霍爾頓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被禁錮於那個圈子中。

書中悲劇的結尾令我感到悲痛,但同時我也意識到既然無法兼濟天下,那便只好獨善其身。惟願歲月流逝,萬物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