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經典書籍優秀讀後感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爲、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僅供參考。

心理健康經典書籍優秀讀後感

  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篇一

我一直自認爲,當然現在同樣堅信,我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我相信真善美,相信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但在我的成長旅途中我同樣遇到過也遇到着迷茫,懷疑,困惑,叛逆,解構,甚至無助,絕望,現在回想起來,正是自己內心的那一種寬容豁達和坦然理解尤其是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我走過了那些灰色日子,有人說過"傷心是成長時蛻殼的痛,是幼稚向成熟繳的稅",那麼我應該算是歷經蛻殼而可以飛翔的了吧,因爲我擁有一顆可以飛翔的心!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我們的情感狀態和心智狀態,也就是我們的所感與所思。正如身體健康並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一樣,心理健康也不僅僅是指沒有心理問題或沒有心理病。請你在腦海裏想兩組圖像:一邊是朝氣蓬勃的快樂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另一邊是那麼遭受着嚴懲心理失調的人,心理障礙扭曲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覺。從這兩幅圖景,你便可體會到心理健康是什麼。情感健康指的是我們洞察外部世界,並對其挑戰做出迴應,做出合理人生策略的能力。一個心智健康的人不會隨意誇大也不會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心理健康的標準

.保持理智與平衡

.具有自我價值感

.具有愛的能力

.具有建立和維持親密的能力

.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侷限性

.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

.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寧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最近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呼喚生命教育”,講述的也是青少年的健康問題,近年來關於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屢屢見諸報端,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比如清華大學生劉海洋的濃硫酸

傷熊事件、天津醫科大學生馬曉明殺親案件、雲南大學生馬加爵殺人事件??二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的自殺已成爲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難看出,暴力事件的兩個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對自己生命的輕視必然相伴隨着對他人(物)生命的輕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尊重和珍惜,必然漠視他人(物)的痛苦。

其實,這種暴力現象不獨見於中國大陸,在國外也很常見。青少年自殺、殺人的年齡層越來越低,手段越來越殘忍,其心態卻是越來越不在乎了。究其原因,與長期以來家庭、學校教育奉行成績至上原則,對學生的生命關注不夠有密切的關係,更與社會大環境價值準則的迷失與暴力文化的泛濫直接相關。在這種糟糕的氛圍中,青少年的情感、心靈和個性被忽略,體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壓抑的情感終有一天會以不可預料的形式發泄出來。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真正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要教導學生尊重自己和別人,是我們目前教育最急迫要做到的事,也是迴歸教育本質的事。

我認爲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僅是單看你的學習成績,還要看你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因爲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們搞好學習和生活的基礎,爲此,我要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首先我要辯證地看待我的優趣點,正確認識自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的閃光點,只需要我們要善於去挖掘,對於我的缺點我要不斷改進。通過這次的學習,我要做到一下幾點:

一)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張弛有度。

(五)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

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我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

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我係舉行了心理健康活動周,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一個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帶着什麼樣的心態來看社會的問題非常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高。

  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篇二

這段時間,我閱讀了鄧明珍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啓發。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大學生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思維最爲活躍、最有朝氣的羣體之一。他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雲變幻,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但是,由於社會轉型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使得正處於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佔退學總人數的 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的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爲檢出率爲16%,心理健康或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約佔30% [3] 。諸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爲 心理弱勢羣體。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

1、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神進行學習,適應困難。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由於沉迷於網絡遊戲或上網聊天,學習成績不佳,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對考試感到焦慮。

2、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而進入大學後,這種優勢不再,這使得他們的優越感受到重創。這時一旦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由於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願意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迷戀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脫離。長此下去,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4、就業心理困惑。這在大四學生當中尤爲普遍。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心理準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夠確切,好高騖遠,一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衆。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樑之才,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未來,因而,我們不能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認爲:

1、大學生應當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自己究竟想成爲再怎樣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然後爲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爲了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爲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究竟要怎麼做2、大學生應當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後坦然的接受它。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你很差,而是你目前的水平與他人有差距而已。爲了縮小這個差距,你需要付出心血與汗水,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等到收穫那一天,相信你的笑容是甜美的。

3、大學生不應當自埋首於書本,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應當擁有開闊的心胸與視野,多結交朋友,這對於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幫助。

4、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四年應當積累一定的就業知識,着有助於看清就業形勢。同時大學生應當,對自我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其實,剛剛出來工作的大學生一般沒有什麼經驗,你要想想,用人單位憑什麼給你很高的待遇?所以,剛開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實力去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得應得的待遇。

  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篇三

暑假裏,閱讀了一本《國小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只粗略地翻了幾頁,便被其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往日對兒子的一些怪異的做法便在書中理解和感悟出來,心情和思維豁然開朗。書中談到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教育的理論及例舉的事實,着實讓我感到作爲一個教師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責任,同時我也感到沉重起來:如今還有多少家庭對加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聞或一無所知,這是作爲爲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極大的悲哀。

書中的精華所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變以往課程內容的“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這些都是對現今孩子生長、學習、基礎教育和思想教 育的新起點、新課題。對於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來說,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是它生長髮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如果營養不全面,必將造成各種各樣的疾病。而作爲家長,及時發現、掌握和幫助他們糾正心理上的猊端,爲他們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和空間,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知識要相互滲透,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 素質,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着學生,而且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教師自身良好人格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國小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於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國小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把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沐浴在愛的陽光雨露中。既愛“金鳳凰”,也愛“醜小鴨”。愛一個好學生並不難,因爲他本身就討人喜愛。愛一個“問題學生”纔是我的重大考驗,而這正是教師的天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學生是不存在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比如:一位學生特別喜歡畫畫,可是處理不好學習與發展興趣愛好的關係,教師不是扼殺他的愛好,而是進行家訪,做耐心細緻的工作,還和他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在教師的幫助下,這個學生不僅成績優秀,當上“三好”學生。鑑於此,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還要想方設法地爲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條件。教師可以幫助他們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指導他們做實驗,搞調查,提高綜合能力,等等。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集體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第二,是教學方法上的滲透。具體做法如下:

⒈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每一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對學生諷刺挖苦,肆意辱罵,更不能體罰。一個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會影響他一輩子。教師應爲學生創設一種能夠進行創造學習和活動的氛圍,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爲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成爲一個“最好的學生”的潛在能力。必要的時候,我採取“高高的舉起你的左手”的教育策略,從而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

⒉組織學生進行人格分析。

我經常組織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自我分析,相互分析,從而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學生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討論,統一認識,提高辨別能力。

⒊幫助學生完善健全人格。

在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立人格,又幫助學生進行了人格分析。那麼,接下來,順理成章地,我就與學生一道,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朝向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這樣,人格教育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了。

4、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懂得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

5、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學會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

6、加強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微笑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用積極的心態去做每件事,樂觀地看待自己的未來。願我們的朋友們都快樂,願作爲朋友的朋友的我們也快樂!更願快樂的我們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快樂!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之寒”,人格教育並非短期奏效,不會朝夕即獲成功的。人格教育是一項複雜的艱鉅的長期的工程,我要用自己一顆顆火熱的心,去碰撞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直至生產燦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