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張繼《楓橋夜泊》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字詞解釋

①楓橋:汩作封橋,始建於唐。在今江蘇蘇州閶門外楓橋鎮邊。因此詩而爲“楓橋”。南宋范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說:“楓

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往來之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原橋清咸豐十年(1860)被毀。同治六年

(1867)重建。現橋爲花崗石半圓形單孔石拱橋。

②對愁眠:伴愁眠(施蟄存說)。

③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始建於樑朝天監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627-649)高僧寒山等自天台山來此住持,更名爲寒山寺。

  《楓橋夜泊》寫作背景

詩人張繼作客江南,路經蘇州,秋夜船泊於楓橋,一首意境雋永、千古不朽的名作——《楓橋夜泊》誕生了。

  《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緊扣“液泊”來寫,起首寫了三種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一幅深永靜謐的夜的圖景。

“月落”更顯夜色迷濛;“烏啼”以動利靜,加重了夜的深永寂寥;“霜滿天”寫秋之廣,給人以秋無處不在之感。這三種景物層次分明,有先有後,最統一在詩人張繼羈旅的感懷之中的。因客愁詩人難以入眠,在隱約中看到江邊的.楓樹,閃爍的漁火,心中自然難以平靜,陡生種種感懷,追思往昔也遙想未來。就在詩人張繼呆呆地追思、遙想中,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一聲聲地敲響了:又有客船到來了。這裏,鐘聲與寺廟構成的是一種非常有意趣的關係:鐘聲的傳導是動態的,寺廟的構建是靜態的;鐘聲是可聞而不可睹的,寺廟卻是可觀可覽的。鐘聲因寺廟而愈見其神祕悠遠,寺廟因鐘聲而破靜爲動。“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夜的靜謐、深永、清寥,詩人因鐘聲觸發的種種無法言傳的感受也盡含其中了。鐘聲在這裏創造的已遠不是一個現實世界,而是一種叫人追慕的清曠美妙的境界。宋人孫覿“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楓橋三絕》).情人王夫之“剛吹楚水三生笛,誰打姑蘇半夜鍾”(《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 便表現了對張繼詩創造境界的追慕。由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楓橋、寒山寺名重扛南,傳聲海外。直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大量的遊人慕名來訪。張繼詩創造了一個境界,也創造了兩處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