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總結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這些新理念的貫徹,使農村國小語文教學出現了不少嶄新的面貌,課堂教學活躍,學生的思維活躍,師生、生生合作活躍,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但是,如果說國小閱讀教學效果很好,恐怕還不切實際。目前閱讀課的現狀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閱讀課缺少語文的本質特點。有的課花樣很多,表面上很生動,課件做得很詳盡,引用課外資源很多,但遠離了文本,學生對文本的語言和內容並沒有理解;有的課仍然在內容上反覆提問,美其名爲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語言上學生獲得甚少;有的課很重視朗讀,但是讀得沒有層次,除了對內容的理解外,在語言理解、讀書方法獲得以及思維訓練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種情況是,受當前應試教育的干擾,農村國小語文教學陷入爲考試而教學的怪圈之中。這些情況充分顯示當前國小閱讀教學急需堅決反對虛效,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而要以提高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爲追求。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爲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閱讀教學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爲提高農村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進行本課題的探究就是讓學生讀得多,見得廣,知識寬,思路闊,筆下千言的嘗試。在讀書中,更好地去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加強語言文字同生活經驗的聯繫,豐富學生的思想,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發生共鳴,充分感知語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語語悟其神”。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通過對國小閱讀教學中想象力、閱讀評價標準、閱讀教學實施人文教育策略進行研究,以實現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2、研究教學目標如何從簡潔可行中體現有效,如何準確的解讀文本,怎樣從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體現實效性。

3、教學中,立足於語言本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把握語言的表現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的。給學生留出實踐語言形式。課堂上,教師準確把握文本語言形式特點,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實踐語言形式的時間,經長期訓練,讓學生達到“筆有千鈞任翕張”的理想境界。

二、課題實施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確定了課題負責人,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確定了課題研究工作的基本內容和方向,制訂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觀看了專家錄像《新課程標準解讀》,並徵訂了《國小語文教師》、《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國小語文教學設計》等教研刊物供成員學習與借鑑;利用學校網絡教研資源優勢,組織語文教師觀摩當前新課改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課堂教學水平。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爲課題的實施階段。課題組各成員依據研究內容、方案,選擇研究對象設計了調查問卷,並進行了調查研究,撰寫了子課題研究報告與相關論文;圍繞閱讀教學實效性研究問題,開展了錄像課例診斷、語文閱讀教學優質課競賽、教學設計比賽、國小生閱讀知識與能力比賽、專題研討等活動,探究提升國小閱讀教學實效的策略與方法,此期間,我們編輯了《田園擷穗》、《優秀論文集》、《語文教學設計精選》、《教師下水作文集》,並就課題開展情況、實施效果、取得的成果均進行了細緻的對比分析與反思,召開了專題分析會,撰寫了總結報告,並在全學區大力推廣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三)總結階段。全面收集、整理前期各項研究資料,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總結經驗方法,撰寫研究報告。做好結題工作。

三、課題研究的實驗效果

(一)學生的發展

1、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明顯提高。隨着課題的實施,爲了有效的實施閱讀教學,語文教師們開始在課堂教學中轉變觀念,改進教學實施策略,變換教學方法,給學生學習語文提供足夠多的探索交流機會,語文課堂也變得更加的民主、和諧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也逐步高漲起來了。

2、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全面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我校不少學生的作品在各級報刊上得以發表,其中徐夢思同學詩歌《讓夢想照進現實》發表於《安徽青年報作文大舞臺》(20xx年5月17日);張瀟磊同學的習作《愛嘮叨的媽媽》發表於《青少年文匯紅版》(20xx年6月);六年級學生汪院生同學在“慶祝建國60週年”閱讀與寫作能力比賽中獲市級一等獎;徐江莉同學獲五年級組市級一等獎;宋舒嫺同學獲四年級組市級二等獎。課題實施以來,課題組與學校教科室共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競賽活動,這些活動促進了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反應出課題實施過程中取得的顯著成效。

3、培養了學生愛讀書的良好習慣。爲了使課題研究不斷深入,從課內校外延伸,在課題組的建議下,學校簡化了圖書借閱手續,把學校圖書搬進了教室,爲搬進配備了書架,在班級裏建立起了圖書超市,現在我們的學生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愛看的書,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二)教師的發展

參加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他們專業理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各級教研刊物上發表了論文,通過開展課題研討、專業比賽等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並取得成效,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得到提高,教學效率明顯提升。他們在各方面均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榮譽。倪永福老師和張福康老師均獲“縣級教研先進個人”稱號,張富康老師還被評爲“市級骨幹教師”、“縣級學科帶頭人”,沈言兵老師被評爲“縣級骨幹教師”。

(三)學校的發展

1、課題提出的有效教學策略得到了實踐的檢驗。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學校實踐過程中均取得理想的結果,也爲學校的教育教研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

2、我學區學生語文學習成績較前有明顯提高。從橫向比較的結果看,兩學期期末監測縣統計結果表明,我校語文成績均高於縣平均分,部分年級名列前茅,而且優秀率、及格率都較高;從縱向比較結果看,我校今年的各年級語文成績明顯比以前的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也有較大提高,尤其是分析短文的能力更爲突出。

3、師生關係改善,學校的成績得到了家長與社會的認可。以課題爲抓手,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養,學校和學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學校也因此深受家長和社會的好評。有了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學校也得到了更加良性的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明確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施有效性閱讀教學的前提什麼是閱讀教學?就是憑藉文本的語言,着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現代語文閱讀教學認爲,閱讀過程是文本藝術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與讀者認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過程。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閱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也是課程標準中強調的方面。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閱讀既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養成自覺地涉獵文學作品的習慣,也能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根本所在。

(二)運用良好的課堂教學策略是實施有效性閱讀教學的基本保障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啓發。作爲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據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決定着教學方法,如果沒有了教材內容,也就無所謂教學方法可言了。教學必須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體裁如記敘文的教學、說明文的教學、詩歌的教學方法各不同。即使用同一體裁,如寫人爲主和敘事爲主的記敘文,教學方法也會有不同。像《太陽》、《鯨》、《只有一個地球》這些說明文的教學就不宜過多運用朗讀法的;詩歌的教學就不宜過多運用講授法。教學方法選擇一定要從教學內容出發,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萬不用教學方法的展示沖淡了課文內容的學習。

2、瞭解學生,設計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徵,要學生歡迎和接受。有的內容,學生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教師就不必使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只需聯繫一下學生生活實際即可。反之,對於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的課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講授,而要儘量採用直觀的方法形象地進行教學。

3、走進文本,確定教學策略

閱讀課堂教學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序列,不能隨意改變。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學習,又會導致閱讀教學的枯燥乏味。鑑於這種情況,我們教學內容的變序絕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以現代課堂教學理論爲指導,根據教材自身特點,突破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結構來組織教學,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的課文,可以從課文記敘事情的結果或結論入手,例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可從“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導學生討論“事情的起因是怎樣的?”、“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學生就會從課文中找事實,舉例子,進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善謀劃;而含有直接點明中心的段落和語句的課文,閱讀教學時就可找準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這種採用順序和插敘相結合的寫法的課就可以採用內容切割法。此外,教學中還可以採用插入重點式、主線牽動式、視角交叉式等變序方法。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序列,確定教學方法也是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讀”爲主線的教學過程是實現有效性閱讀教學的關鍵1、理解地讀

在初步學習、充分朗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將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這時仍強調以讀爲本。要將理解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讀啓悟、以悟促讀,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入、更深刻地朗讀,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理解字詞句的意思

字詞句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知識,也是朗讀的起點。我們要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詞、句的意思可爲我們的朗讀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讓我們明白這個詞這句話應該怎麼讀。讀的重點字、詞、句,也就爲讀好全文奠定了基礎。這一步應該落實到位,把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反覆讀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課文往往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動人處,還在於文中的人物命運,是他們的悲歡離合營造了情境,吸引了學生,打動了他們的心。因此,要讀好課文,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然後聲情並茂地朗讀,在朗讀時淋漓盡致地表達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情感。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背後,是作者的眼睛。故事的裏面,是作者的愛憎。無論何種體裁的課文,無不是作者的表情達意。因此,學習課文,一定要在字裏行間感覺到作者的愛與憎、情與恨。只有正確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脈絡,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從而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並投入感情地朗讀。

2、品味地讀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處後,他們會主動地投入,激發起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時需要的就是盡情地朗讀。因此,我們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賞地讀,陶醉地讀,自由自在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情感的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飛躍。

(四)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有力措施

1、教師提問,強調科學性、啓發性、有效性

教師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啓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注意提問的針對性與輻射面,問題的難度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注意爲學生提供思維的時間與空間,不要逼迫學生做立即反應,或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同時,還應注意反饋的積極態勢。孔子曾精闢的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爲“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啓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啓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多因素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理解文本時更多注重師生的交互活動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通過有效的交流,促使課堂教學目標有效達成,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知識。教學的一箇中心任務是產生新知識、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師生之間的交往被看作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師生交往的有效性從心理學考查,要注意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目的、時機及過程要進行認真的設計。如不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和提示,不作具體要求,學生可能會“自主”變“自流”,只見活動,不見體驗,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動出現泛化。

課堂教學是創造生成個體知識的過程,是師生以獨特的經驗與價值訴求在生命互動中創造生成知識的過程。這種知識是一種共同經驗,也必然是師生各自的獨特經驗。只有在各種不同經驗與價值的碰撞與交流中,才能體現人生命力的創造性,並得以表達。

3、在閱讀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說想象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顯得那麼的重要。《兒童教育心理學》指出:“思維的品質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來啓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使之思維受到鍛鍊,逐漸具備思維的品質”。因此培養學生初步的聯想、想象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國小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教育專家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時,都將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並已通過實踐證明。語文教學中培養想象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鼓勵學生憑藉語言材料,在想象中閱讀感知,激發他們展開聯想和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啓發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想象的興趣,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沉醉”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的大腦就會進入高亢狀態,對所感知的事物記憶真切,進行積極的思維。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猜謎、設疑、製造懸念、利用插圖與實物、電教媒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

(2)朗讀“佳句”,奇思妙想,激發想象

發散性思維是指對一個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朝着各種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種正確答案的思維,發散性思維能擺脫思維的僵化、呆滯,有助於克服思維的定勢,拓展思路,有助於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想象力。國小課文中有許多“佳句”,教師若能讓學生反覆地朗讀,啓發學生奇思妙想,就有助於培養國小生的發散想象力。

(3)開展形式多樣的“讀”,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力

A、自由輕聲吟讀;B、咬文嚼字的個別讀與齊讀相結合;C、必要的默讀;D、精心設計引讀。

(4)借用特殊標點展開想象

國小語文教材向學生提供了開放、主動思維的空間,給學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餘地。教師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標點符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5)利用插圖,培養學生想象力

課文插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國小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配有插圖。這種圖文並茂的編排,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6)培養學生大膽幻想和善於幻想的能力

幻想是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要鼓勵、引導學生敢於幻想,幫助他們把積極的幻想變成理想,把幻想同創造想象結合起來。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各抒己見,要敢於衝破一些傳統的觀念,大膽想象。學校班級應該是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取消權威意識。提倡思維無“禁區”,學生可以向老師“發難”,鼓勵學生的批判精神,允許學生犯“合理的錯誤”,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7)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學知識,博覽羣書,拓寬視野。我校結合實際,組織了各班級成立圖書角,每年都組織開展學生讀書筆記評比活動。課題組教師每週要檢查學生課外閱讀量及閱讀內容,倡導學生記讀書筆記,寫出感受及體會,評比課外閱讀獎勵星。這樣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積累材料。

4、關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素養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語文是一門飛揚着作者的靈性,包涵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強調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呼喚人文情懷,凸顯國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創設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語文課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個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現了作者的個人見解和智慧,積澱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這些作品增強了學生的熱愛祖國情懷,也讓學生樹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如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富饒的西沙羣島》;或是對偉人英雄人物的熱愛、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壯士》、;或是歌頌偉大的父母之愛,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等作品,無不閃爍着人文之光。面對這些蘊涵着豐富情感的語言文字,教師要善於引導,善於“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的言境,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如教學表現母愛的文章時,我以表現母愛的歌曲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着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導:父母之愛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帶着這樣的感恩,帶着這樣的愛,我們就能把愛給予更多的人。最後我問大家:假如最愛我們的父母此時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做些什麼?可以說一句樸實的話:媽媽您辛苦了!可以是一個動作:擁抱住偉大的父母那一刻,孩子們的心流淌的更多就是給予,感恩!

(2)親歷體驗,提升人文素養

要使“人文性”落到實處,必須關注學生的親歷體驗。因爲,任何一種設想,只有與學生的思維、情感、實踐直接碰撞,這種設想纔有可能成爲現實,否則,就會成爲“無源之水”。沒有學生主體情感的活動,文本的人文內涵就不會被吸收,個體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與薰陶,我們的人文性教學也將成爲一句空話。因此,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自由選擇的是他最感興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鳴的,受到的影響,震動會最大。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同一文本,因每個人的經驗,個性等不同,發生對話時,其價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帶有個人的某一種主觀色彩,教師要給予理解。

(3)及時評價,提升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應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應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成學生思想自由地交匯、碰撞、昇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教學《白楊》,當一位學生說出“白楊一定在埋怨老天爺不公,把它安排在這樣一個鬼地方。它哭得臉色發白,愁得臉上佈滿了深深淺淺的皺紋”時,教師彎下腰,撫摸着這個孩子的頭,親切地說“:你觀察得真仔細,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楊的樹幹白、有裂溝這個特點。但是你看,現在,這棵白楊不哭了,它已經認識到了埋怨、哭泣是於事無補的,甚至會成爲風沙嘲笑的對象。瞧!它勇敢地擡起了頭,伸直了手臂,與兄弟們一起搏擊風沙,守衛邊疆,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的評價不但對學生的獨特體驗、大膽陳述予以鼓勵、支持,同時也對學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導,努力實現“教學內容的價值體現”與“學生獨特體驗”的統一。

(五)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閱讀課要將時間交給學生。提倡學生“自讀、自查、自寫”提倡學生“說課”說內容,說語言,說情感;提倡學生“寫課文”寫事實,寫心得,寫真情。

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尤其強調說和寫的訓練。一年級開始訓練學生說和寫句子;二年級開始訓練學生說、寫片段,寫日記;三年級進行作文啓蒙訓練,寫學生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各種事物和人物,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四至六年級把習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訓練到篇訓練,教師要有計劃地進行作文指導。

平時我們開展讀寫結合的課堂“小練筆”。在每篇課文的講讀過程中留有10至15分鐘的時間進行說、寫訓練。例教學老舍先生《貓》一文,我們結合老舍先生在文章寫到:“大貓古怪(老實、高興、膽小)”,“小貓淘氣(貪玩、好動、膽子大)”描寫小動物的特點。我們根據農村國小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小動物,如豬、狗、羊、牛、雞等,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先說後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小練筆。一位同學是這樣的寫着:“有人喜歡小貓,有人喜歡小狗,而我卻喜歡叔叔家的那窩小豬最有趣的是看小豬吃奶了。豬媽媽躺下後,露出一排奶頭,小豬們一哄而上,搶啊,搶啊,你踩在我身上,我鑽到你身下;你一下子把我擠開了,我又一下把你拱走了。搶不到就“哼哼”地叫着,還非搶到不可呢!直到每隻小豬嘴裏都銜着一個奶頭纔算安靜下來。這時,每隻小豬的嘴巴都在使勁地吮吸着,發出“嘰咕嘰咕”的聲音。吃飽了的小豬,有的在搖頭晃腦地撒尿,有的在睡大覺,還有的在草堆裏打滾”因此,提高了國小生的寫作能力。

在課堂的閱讀方法上,改變了以往一問一答的瑣碎式教法。如,三年級以後的閱讀課,將設計以下幾個板塊:初讀、細讀可以要求學生全文默讀;深讀、探究可以提出對思想、感情的領悟等;閱讀欣賞可以採取朗讀的形式;鞏固運用可以設計一些說和寫的語言實踐活動。當然,這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而不是上成統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