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新課程標準中這樣表述:“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正是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閱讀發現、研究、探索的舞臺,學生可以在閱讀全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現狀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們注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爲學生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但是,語文課堂上轟轟烈烈的表面現象並不應掩蓋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深入思考,在一些課堂上我們看到閱讀教學走入了誤區。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雖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潑,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開課、研究課,容量大、亮點多、節奏快、追求新異。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在促進學生言語發展上下功夫、有實效性的課堂教學並不多見。不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將一篇課文演繹成一個展示教師才華的課堂表演劇,以教師本身的優良素質掩蓋了語文教學學理上的貧乏。這表明語文教學的現有形態與應有形態之間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式。”隨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必然會發生一場意義深遠的變革,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出死亡之谷。就閱讀教學而言,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語文學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顯特徵,使語文教學不自覺地演變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閱讀行爲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未能有效觸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世界,加上濫用多媒體技術,以外在的視覺畫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閱讀,使閱讀教學變得內涵空泛,華而不實。

二是教學空間的封閉。學習語文不應只侷限於小課堂內,封閉的教學空間只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閱讀教學方式,應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如果依舊套走老路,不僅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更是不容樂觀。

三是閱讀興趣的淡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閱讀興趣纔會有閱讀的慾望。然而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讓學生被迫接受知識,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養,學生與文章情感產生不了共鳴,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說也就毫無興趣可言。教師對關鍵字詞不加以引導、理解,學生在閱讀中也就不能表現出對文章的情感,讀起來平鋪直敘,乾巴巴。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長久以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日益淡化。

四是閱讀評價的缺失。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爲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閱讀評價作爲一種教學手段在閱讀教學中佔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閱讀教學的現狀看,閱讀評價的缺失甚爲嚴重。學生的閱讀機會極少,閱讀評價更是幾乎爲零,對於學生毫無激情的朗讀,教師並沒有給予評價及指導,閱讀評價的缺失導致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喪失。

三、對策

實施新課程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同時也必將改變我們教師的生活,實現教學理念,教學行爲的根本轉變。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應變,在變中求新,在變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爲了真正走進新課程,作爲國小語文教師,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有哪些對策呢?

(一)主動走進新課程。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於傳統教育理念的深刻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巨大慣性,新的教學理念和實際的有效教學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

首先,作爲國小語文教師,就要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這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其次,要改變對教材的認識。使用教材時,應該對教材作符合學生情況的再處理,這就是所謂的組織教材,從而把創造性地解讀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較爲完美地結合起來。

第三,要改變教學策略。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着重注意引領學生重讀書、重積累、重感悟、重語感培養、重情感培養、重探究、重課內外相結合;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程和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第四,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自身素養。《語文課程標準》呼喚綜合型教師,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言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繫;同時,還得善於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合作,學會新的教學技能

第五,強化集體備課中的教研意識。備課組要做到早安排、早計劃、早分工,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把學習、探索、實踐新課標、新理念作爲研究活動的重點。教導處及課改領導小組的所有成員更要深入到備課組參與集體備課,督察活動落實情況,及時總結典型經驗。並通過研討課探路,公開課展示,評優課提升等方式促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二)改革閱讀教學方式

什麼是閱讀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師生間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動的,具建構意義的功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與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牽引式、灌輸式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區別就在於:後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授;前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建構。那麼,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呢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享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

教師和文本對話,就是要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鑽研好了,才具備和學生對話的底氣。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只有通過熟讀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老師對話的底氣。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還要爲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

3.抓生成性教學,是進行有效對話的關鍵。

閱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教師要注意觀察、傾聽,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聽、說、讀、寫歷來是我國語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個重要環節,其中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有所提高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興趣是閱讀的首要條件。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呢?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閱讀的內容、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夥伴;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由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的學習,有可能成爲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四)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打破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構建平等的、開放的教學氛圍是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教學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教材,開放課堂,向課外開放,向學科開放,向社會開放,給學生提供憑藉的機會,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各學科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展外延,豐富內涵。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體前進,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易於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盡情地學習,享受着開放學習的樂趣。

(五)突出閱讀的評價。

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對閱讀的評價,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爲出發點,使評價過程成爲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獲得最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教師要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並且要尊重、信任、愛護、寬容學生,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結合,用激勵性評價,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

(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

(1)明確“讀”的意義。多讀有以下六大好處:第一,多讀可以識記生字;第二,多讀可以釋詞析句;第三,多讀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讀可以訓練思維;第五,多讀可以背記佳詞妙語;第六,多讀可以感悟寫作技法。

(2)訓練“讀”的技巧。如果教師能重視範讀的作用,指導學生讀到位:準確發音、感受音韻,把握語調、感受節奏,理解意蘊、感受情理;善於發現並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讓學生熟悉瞭解並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那麼,學生便能逐步學會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

2.培養一邊讀一邊思的習慣。讀書前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並訓練學生通過形象地、邏輯地、聯繫地想,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3.培養圈畫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讀書時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要隨時圈點、畫、批,畫出重點、難點,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要隨時翻閱詞典,批註自己的理解和理會,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達到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閱讀課文。

4.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閱讀,實現教材和課外書籍的銜接,讓學生博覽羣書,擴大自己的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豐富自身的精神底蘊;教師還要營造大閱讀的氛圍,創設閱讀的環境,營造閱讀的心情,構建閱讀的平臺,促使學生由“要我讀”的觀念朝“我要讀”轉化。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閱讀教學,遵循教學規律和課改的原則,堅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爲核心,能力爲目標,積極思考、不斷探索,想方設法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