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

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1、建立數感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標誌。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爲學會“數學地”思考,就是形成數學化和抽象化的觀點運用數學進行預測的能力,以及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數學教育過分強調單一的知識與技能訓練,忽視數學與現實的聯繫,忽視數學的實際應用,在學生中往往出現一張牀的長2釐米、一個雞蛋的重2噸、學校操場的面積1平方米等笑話。《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爲重要的目標之一,目的就在於克服數學教育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傾向,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體驗現實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的數感能讓學生數學地理解和認識問題。

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懷數量關係建立起聯繫。例如,一位學生家裏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換到多少人民幣,就要估計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學生去文具店買練習本、鉛筆、墨水等學習用品,就要考慮購買每種文具的數量、單價,應帶多少錢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可以逐步地學會用數學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分析和解決一個問題,可能需一種以上策略,必須自覺主動地與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聯繫起來,纔有可能建構與具體事物相聯繫的數學模型。具備一定的數感是完成這類任務的重要條件。例如,怎樣爲參加學校運動會的全體動員編碼,這是一個實際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編,而不同的編排方案可能在實用性和簡捷性上是不同的。如從號碼上就可以分辨出班級,區分出男女生,或很快地知道一名隊員是參加哪一類項目等。

合理使用教材

首先在引入情境設計上,若“教教材“可按書上引例直接問“擲骰子後擲出點數是某數的可能性”,從而引導學生明白生活中的不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不同,然後舉一些生活中非常易判斷的實例按“一定會發生”、“一定不會發生”、“可能發生”讓學生分類,之後給出定義。但這教法屬於概念灌輸,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若用相關的故事引入,肯定會對學生有吸引力,但難免部分學生覺得別人的故事和自己沒關係,以至於開始就遊離於課堂之外,這就要求教師會“用教材”,筆者深思熟慮後決定讓學生成爲故事的主人――親身參與抽籤遊戲選擇“玩”與“學”。

教師帶如圖所示三組籤,上面標有“玩”和“學”的字樣,學生高興得抽完籤後,自然發現:老師不公平,三組抽籤條件不同,抽到“玩”的可能性也不同。教師很自然也很爽快的引出課題,不同條件下,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從而一起感受可能性。接下來就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先把引例中不同條件下的事件按發生的可能性分類,然後閱讀課本,找到相關概念,很快就可完成本節第一個教學目標――認識事件的分類。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滲透數學思想,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第二個學習目標中“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這點學生已有初步認識,發展“隨機觀念”的是本目標教學的難點。認真挖掘教材後領悟到原來的“摸球試驗”是一步試驗,而“擲骰子試驗”是兩步甚至更多步試驗,首先能讓學生接觸較複雜的.試驗情景,進入高一層的學習,有進一步的發展,其次,這個試驗需要學生在每一次擲骰子後求前幾次擲出的點數和,依據此數據的大小判斷下一步加幾得分就不會爆10點且還得高分,而擲出你希望的數據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你決定繼續試驗還是停止試驗的依據。

這樣,學生在試驗過程中就需要隨機考慮骰子擲出點數從1到6各種可能性的大小,如前面擲出點數和是5,只要下一步擲出點數不是6,就不會爆點,那麼此時就需關注擲出點數是6和擲出點數不是6的可能性哪個更大?若前面擲出點數和是9,就需關注下一步擲出是1和不是1的可能性哪個大?用此試驗學生在感受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同時,體驗了不確定事件的隨機性,即筆者下一步能否繼續試驗不是一個定論,要隨時根據當前結果考慮下一步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決策,這樣很自然地學生就可建立隨機觀念,而隨機觀念的形成是概率教學的關鍵,是學生從確定性思維向隨機性思維的轉化,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最好契機。

實現國小數學教學目標

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

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纔是智慧。

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爲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

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爲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髮展中的國小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

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遊戲實施。國小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遊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