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如何分析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如何分析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目標必須切實可行

制定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學生髮展爲本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切忌空泛模糊、好高騖遠。教學目標應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準確性、可操作性和可測性。如果教師不能系統、全面地掌握教材和了解學生,就會造成教學目標定得不恰當的現象發生。便於操作的教學目標體現在目標結構簡單易行,評定的標準簡單明瞭。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教學的基本程序;既能從中體現知識的邏輯順序,又能體現思維升級的進程和學生能力增長的階梯進程。如果教學目標不便於落實和操作,就會達不到學習效果。

例如在計算教學和應用題教學中提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採用“充分理解”、“進一步領會”等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對於一門學科,一個單元是可以的,但作爲一堂課的課時目標用於指導教學則難以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之類的學科總體目標,是由一系列具體行爲目標構成的,必須將教學目標分解、細化成一個個具體目標,以具體目標爲載體和基石,通過每一課時的日積月累,才能實現總體目標。

  教學目標需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由“二維結構”發展爲“三維目標”,體現了教學目標在不斷髮展與逐步細化。“三維目標”更加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作用,這一目標某種程度上也是從以往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兩種目標衍生而來的。建立三維目標的知識體系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同樣它也是優化教學目標的前提。

例如,正、反比例應用題的教學,不能只侷限在“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結構,並能正確靈活地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這種認知目標上,還應設計如“對應”、“化歸”等數學思想的教學,滲透“變中蘊含不變,不變中蘊含着變”的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克服困難的毅力”等目標。把這些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各項目標組成一個整體,做到在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質都得到發展。 當然,並不是每節課的目標都是三維目標面面俱到的結合,每節課的內容不同,目標的側重點也會不同,但只要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始終心懷三維目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機整合三維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落實教學目標

1.實行分層作業。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通過學生七八分鐘的自學,學生基本掌握了課本上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時筆者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就出示了幾組練習題,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更正,通過練習學生基本達到熟練程度。然後進行當堂訓練,當堂訓練題的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層設題,分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讓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飽、後進生消化了,這樣均衡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不會出現尖子生自滿、中等生自足、後進生自卑的傾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享受相同的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

2.靈活引進一些實踐作業。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之後,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後自己製作模型,在實踐中來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3.實行彈性作業。給優生開放習題,創造無拘無束的學習氛圍,促使優生積極主動的練習,培養優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創新性和實踐性。

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髮展中的國小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遊戲實施。

國小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遊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

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爲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爲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瞭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