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國小數學教學目標評價

數學教學目標教學一

如何確定國小數學教學目標評價

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纔是智慧。

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爲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爲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髮展中的國小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

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遊戲實施。國小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遊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數學教學目標教學二

數學學習要注重提升素養

承認“解題”對數學學習的作用,並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它的價值,畢竟解題只是數學學習的途徑與手段,絕不是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在新課程背景下,許多學者呼籲從關注“雙基”到“四基”,數學學習的目標在於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體悟數學的基本思想。數學學習不只是解題,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將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書寫,學會合作。著名特級教師張天孝研究國小數學教學50年,他有一個治學心得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正是對數學學習目標的精闢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並不具有數學學科的特點的話,那麼加上一個定語――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數學思考。比如,百貨店的促銷信息,人們不僅會關注哪個折扣低,還會關注標價的高低。美國統計學家戴維?S?穆爾的《統計學的世界》一書中有幅漫畫,畫的是一個人誤以爲平均水深就是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水深而溺水死亡,從側面反映了數學常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地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更高目標。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倡導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學科特點的。看到下面的圖1時,別的學科可能關注的是這幅圖是多麼的美觀,但是對於數學學習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圖形的組成與分解,引導學生思考的是多邊形線的條數等。這種量化、精確化的思考方式是數學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價值所在。

三、數學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數學教學不只是爲了數學。作爲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數學學習的時間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時間。按每天1節課的時間計算,學生接近1/6的在校時間是在學習數學中度過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學不能僅限於教學數學,應該真正爲人的長遠發展服務。怎樣與人合作,怎樣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見解,怎樣研究問題,學會分類,學會從多個現象中歸納出特點,學會從一個事件類比到另一個事件。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與人相處,這些都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所在。

數學教學目標教學三

從學生髮展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國小生今天的數學學習是爲明天的學習和發展奠基,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注重學生髮展的需要。如二年級數學廣角中的“猜一猜”,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往往把“在兩個物體中猜一個,要給一個提示;在三個物體中猜一個,要給二個提示”作爲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多大作用。猜一猜是簡單的推理,推理是要求學生分析具體情況,進行符合邏輯的思考,作出判斷。因此,只有學會如何作出判斷,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述纔有利於學生髮展。這節課的重點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怎樣把判斷結果表述出來,重點訓練說話:“因爲只有甲和乙,所以不是甲,就是乙”,並且用它對事物作出判斷。

從學生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除爲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數學打基礎外,很大程度上是爲人們的生活、勞動提供工具。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六年級下冊中的比例尺,我們常規教學目標是:認識兩種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選設未知數,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重點放在學生如何根據圖距和比例尺計算實際距離或計算圖上距離。但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目標還必須有:會看地圖和度量地圖上兩地間的距離。

從知識本質確定教學目標

受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國小數學有些內容只能點到爲止,難以覺察知識的本質。在教學目標確定時,應該考慮到這個知識所體現的數學本質。如四年級的“烙餅”:一次能烙兩張餅,每面都要烙三分鐘,如何能讓3個人儘快吃到餅?我們把目標定在引導學生髮現烙1張、2張、3張……要多少時間的同時,應從知識本質出發,另外確定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優化思想的培養”。因爲烙3個餅的方法很多,學生很容易得出一種。得出一種方法後,學生很容易自己滿足,不去找其他的方法了。如果確定了這一目標,教師就會要求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究,尋求更好的方法,直至找到最優方法,培養優中選優,不輕易滿足的意識。二是“掌握烙3張餅的最優方法的操作辦法,也就是烙3張餅的對策:先烙2張的正面,正面烙好後取出一張,放進第3張……”

數學教學目標教學四

教學目標的合理性

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於漪曾指出,“每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目標作一番認真的剪裁,要確定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分解疏導”。“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可見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把教學目標作爲講課、聽課、評課的重要標準,這在全體教師中也早已形成共識。也正因爲如此,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過多依賴於教參、考試、課本的內容,而對教學對象、教學的導向性、教學方式、方法考慮得較少。這樣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難免大而空,或流於膚淺,或過於繁雜,或目標與內容脫節。

一個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通過教學效果來衡量。如果學生經過學習後反饋良好,基本達到了目標的要求。說明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是有效的。而上述教學目標中,“吃苦耐勞的精神”,“愛國主義的熱情”等實際上都難以檢測。再說通過一節數學課就要達到這個目標。似乎也有點牽強。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沒有都一樣。事實上通過目標檢測,也給我們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如果實施的結果與預先的設計相去甚遠,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回歸到最初的目標,反思什麼地方設計得還不合理,下一步應該如何去改進。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操練。那麼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能合理指導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在日常的備課檢查中,發現很多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都很粗略,對於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幾乎都只是照搬教參,一步到位。事實上,教參中關於教學重點、難點的闡釋,只是編者的看法,僅僅是我們的教學參考。因爲編者並不瞭解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學只能是空對空,也就談不上效果了。

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這一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開平方法”。因此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再是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應是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爲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學生必然要在元認知的基礎上經歷探究――感受――獲得――運用等一系列過程,因此應該將這一目標分解爲可檢測、可操作的幾個小的目標,通過這一分解將較爲複雜的學習行爲分解爲從簡單到複雜的、序列分明的幾個部分,更具層次感。這樣有層次感的目標不但規定了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最終結果,而且提出了達到這一最終結果的一般教學活動的程序,即通過對簡單行爲的逐個實現達到對複雜行爲的最終實現,因而對教學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有明確的具體的指導作用,確保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