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教案(精選11篇)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孔雀東南飛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雀東南飛教案(精選11篇)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義複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教學難點:

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東郯城人。南朝陳文學家。少好學,八歲即能文,博涉經史,有口才。樑時,官東宮學士,兩次出使北朝。入陳,歷仕尚書左僕射、丹陽尹、中書監等職,主持朝廷重要文書的草擬。其詩賦皆yin靡綺豔,與庾信同爲宮體詩代表作家,時人稱爲“徐庾體”。編選《玉臺新詠》十卷,是現存我國較早的詩歌總集之一。

《玉臺新詠》成書於樑代。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所收詩歌上自漢魏,下迄樑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爲《文選》所收者六十九篇。選詩範圍較狹窄,多敘男女閨情,但也不乏傑作,如具有反封建禮教的積極主題和高度藝術成就的我國第一首成熟的長篇敘事詩《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後世或題作《孔雀東南飛》)即最先見於此書。

此詩作者不詳。

2.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3.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4.“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5.《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6.《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鑑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

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註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衝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後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爲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爲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三、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起興和尾聲

四、佈置作業:歸納“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本文的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

第三課時

一、本課知識展示

學生展示歸納的“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本文的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

二、本課釋疑,包括課後練習及“咬文嚼字”

三、總結已學課文

從形式、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思想內容等方面分析、比較《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和《孔雀東南飛》

參考:《靜女》四言爲主敘述現實主義愛情

《氓》四言敘述現實主義婚戀

《離騷》雜言(騷體)抒情浪漫主義政治

《孔雀東南飛》五言敘述相結合愛情

四、佈置作業

補充解釋詞義

[相]:

(1)作副詞,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

⑤誓天不相負(代“你”);

⑥不得便相許(代“你”);

⑦登即相許和(代“它”);

⑧躡履相逢迎(代“他”);

⑨悵然遙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作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

④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⑤仰頭相向鳴;

⑥黃泉下相見。

(3)作名詞,相貌。如:兒已薄祿相。

[見]:賤妾留空房,相見(動詞,見面)常日稀;轉頭向戶裏,漸見(副詞,被)愁煎迫;蘭芝初還時,府吏見(指代副詞,指“我”)丁寧。

[適]:適(剛纔)得府君書;處分適(適合)兄意;始適(出嫁)還家門。

[謝]:謝(辭別)家事夫婿;多謝(勸誡)後世人;阿母謝(推辭)媒人。

[令]:縣令(長官)遣媒來;便言多令(美好)才;豈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舉。

[自]:我自(本)不驅卿;本自(本自,本是)無教訓;自(即)可斷來信;葳蕤自(且,還是)生光;自(其)名秦羅敷;自(其)名爲鴛鴦;好自(親自)相扶將;物物各自(助詞,無義)異。

通假字:終老不復取(通娶);箱簾(通奩)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髒)馬悲哀;蒲葦紉(通韌)如絲。

偏義複詞: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時相遣歸;晝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縈苦辛;我有親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親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着。是什麼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爲“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

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鑑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爲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範讀““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覆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2)“被遣”是在貞潔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是對女子極大的侮辱,而劉蘭芝面對巨大的心理打擊,卻能精心打扮自己,體現了她怎樣的獨特個性?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後思考:劉蘭芝不願意離開焦仲卿,但爲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爲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爲之的反抗行爲。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着由同學品味前後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幹、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後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あ僭謖庖徊糠幟諶藎着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徵。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雲?”短短几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蘭芝是忠於愛情的,爲什麼最後還是允婚了?你能再現畫面,推斷蘭芝當時的心理嗎?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願,而是逼迫,這就爲後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爲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四、小結

五、作業:

1.課後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爲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爲什麼稱劉蘭芝爲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爲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2.序言中有3個“之”,分別由“逼”“聞”“傷”引出,這裏的3個“之”個指代什麼?3個動詞各起什麼作用?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後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

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係,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儘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願;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爲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着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爲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願,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爲什麼?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徵,也是蘭芝忠於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爲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爲她對阿兄的性格爲人瞭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仲卿聞聽蘭芝再婚,趕來相見,要求學生集體朗誦“府吏聞此變……自掛東南枝”這一部分,體會兩人的生死愛情,討論: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後才“自掛東南枝”,爲什麼?

明確:二人的行爲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於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提問: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爲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麼樣的願望?

明確: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爲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爲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瞭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着蘭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後,敢於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爲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着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誇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衆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徵,有的已成爲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於詩中多運用的比興、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鑑。

七、佈置作業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賞析這首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特點,以及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啓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學習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瞭解人物美以及愛情美。

【教學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三、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啓發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然後導入本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纔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並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後感。

明確:悲傷、哀怨(等)

(三)深入研讀

1.大家讀了文章,知道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麼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心中常苦悲”的內容分析。

明確: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2)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

明確:一連串誇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的美貌,以及被逐離焦家前的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側面烘托對她命運不公的譴責。

(3)蘭芝再嫁時候的狀態又是麼樣子的呢?。

明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無疑都反映了劉蘭芝的善良。

2.(討論)大家想一想,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明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重情重義,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爭取。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製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麼特點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出愛情的美麗和忠貞。

(四)拓展延伸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爲什麼要把蘭芝休了呢?

明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所以劉蘭芝被休。

呈現方式:你們有什麼感悟,各抒己見。

2.被休後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爲什麼還要“舉身赴清池”呢?還有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昇華,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這首曲子(放樂曲)一樣。

作業:瞭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二、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三、瞭解偏義複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以“預習提示”爲突破口,組織課堂教學。

二、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爲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繫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麼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敘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見“預習提示”)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於: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敘事詩藉助於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着敘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敘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於敘事。

三、釋詞。

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藉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③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後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複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3.概括內容,要求用最簡短的話來介紹情節。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教師結合“序”進行講解)

五、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爲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

①第2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爲“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爲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

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爲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國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爲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六、佈置作業:

1.分析“自”字在不同語言環境裏的讀音和詞義。

2.給家裏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敘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一、結合語境,理解“黃泉共爲友”。

1.聯繫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爲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後,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繫全文,理解“黃泉共爲友”。

明確:

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後,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着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後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於“黃泉共爲友”。可以想見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爲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麼,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於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2.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於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3.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4.學生歸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印證“預習提示”)

三、討論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

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孔雀東南飛》屬於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四、試比較本單元學過的三篇課文。

明確:

詩經涉江(樂府詩)孔雀東南

飛發展趨勢

1.形勢四言雜言王言不爲完善

2.表現手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不斷豐富

3.表達方式抒情詩抒情詩敘事詩不斷髮展

4.思想內容奴隸制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愛國主義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斷延伸

五、概括學習敘事詩應注意的問題。

敘事詩和抒情詩表達主題思想的方式不同,學習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明確:

1.利用註釋、工具書,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注意語言和語境。

3.理解形象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4.體味古詩的優秀傳統。

六、佈置作業:

1.分析焦母和劉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義。

2.分析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

3.以“惜別離”爲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5

一、導入

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後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修書將女子趕回家。

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爲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得美麗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夢只有在死後才能實現。

二、解題

本詩原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於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 樂府雙璧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後來把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歌詞也稱爲樂府或者新樂府。

三、課文把握

文章結構

開端--蘭芝被遣

發展--夫妻惜別

再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後人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爲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爲鴛鴦充滿了什麼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五、探究閱讀

關於鋪排

1、第9段,雞鳴外慾曙……精妙世無雙。

師:本段用了什麼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傢俱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裏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師:此時此刻,劉蘭芝爲何要嚴妝,並且還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寫裝束和儀容,有何用意?請同學們思考,同桌之間可以交流。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4:我認爲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爲這裏正說明她沉着、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裏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爲如此,纔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發言綜合一下,這段描寫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誇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鎮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這一段文字優美,請同學們傾聽範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着背誦該段。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背誦很流暢。(提問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來背一遍。聲音很宏亮,語速要再慢一點,感情再濃一些就更好了。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幹。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麼手法?

生2:不繁瑣。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意在強調蘭芝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羅列數字,應作互文看,交叉敘述。

師: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生3:爲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複?

生4:不重複。更突出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並且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鬱郁登郡門 (21段)

師:從另一標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看,這個悲劇故事裏,女主人公劉蘭芝頗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這一人物形象。難道這一段描寫對劉蘭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嗎?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麼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麼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來迎娶她。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襯托出劉蘭芝不爲富貴所動的節操,她對仲卿的愛和忠貞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而且太守家的喜和蘭芝明爲允婚、暗作死計的悲涼心境形成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總結: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爲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在我們學習過的樂府民歌《陌上桑》、《木蘭辭》中,這種手法也有運用。能否想起來幾句?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爲下裙,紫綺爲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課後同學們注意體會比較。

鋪陳、排比手法,誇張、渲染地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實際上也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漢大賦的影響,描寫更加細膩更加淋漓盡致,往往一氣貫注,渲染某種氛圍和情緒。賦,一般分爲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人物形象,我們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平時要注意鑑賞並運用。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6

【教學設想】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史上的“樂府雙璧”之一,多年來一直爲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2004年新教材又再次編入。本課例打破常規教法,嘗試“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課堂情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新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四個課時安排如下六大板塊內容──新課導入、基礎落實、研究探討、拓展延伸、總結收束、作業交流。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溫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爲什麼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雲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爲什麼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纔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爲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爲投入,理解也較爲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爲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溫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溫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於什麼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說(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更年期說

戀子說(焦母與仲卿相依爲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說(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爲遜色)

討厭說(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說(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說(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說(在焦母眼裏,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說(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說(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並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幹說(焦母擔心兒子過於軟弱,家裏的大權會落到能幹的蘭芝手裏)

門第說(焦母爲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說(焦母擔心兒子沉溺於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爲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爲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佔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說,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說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說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

沒有可能: 。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着課文敘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爲相似的陸(遊)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爲什麼?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敘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敘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於文學藝術最爲重要的東西。

爲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願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後,佈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二、加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三、落實實詞,側重於一詞多義、偏義複詞、古今異義。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賞析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爲主題,表現的是“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願望,如果生不能結爲夫婦,死後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如“白蛇傳”、“梁祝化蝶”、“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導語二:在標題下面寫下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於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這樣的悲劇並沒有隨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着……

投影:陸游《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並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後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鬱悶踽踽獨遊,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鬱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着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着錄音走進課文——

(悲劇的魅力,在於它毀滅的美。)

二、釋題

1、最早的長篇敘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

原指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樂府”,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和訓練樂工。後來,把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其中屬於漢代的叫“漢樂府”。

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國詩歌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繼承、發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傳統、精神,哺育後代詩壇。

3、詩歌發展脈絡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

三、自讀全詩,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實字音、詞義,特別是一詞多義(“相”、“謝”、“適”)及古今異義、偏義複詞、通假字。

2、理清情節線索,根據故事發展階段,擬定四字小標題。

3、鑑賞人物語言,體會人物性格特徵。

四、學習、探究

(一)字、詞落實

1、一詞多義

謝家來貴門:辭別 始適還家門:出嫁

謝 阿母謝媒人:謝絕 適 處分適兄意:依照

多謝後世人:告訴 適得府君書:剛纔

相見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區區:愚拙

及時相遣歸: 我 區區

兒已薄祿相:命相、相貌 感君區區懷:真情摯意

相 會不相從許:你 君既若見錄:我

好自相扶將:她 見 (例:見笑、見諒)

登即相許和:他 漸見愁煎迫:被

2、古今異義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 可憐體無比:可愛 不久當歸還:回來

本自無教訓:教養 主薄通語言:話語 處分適兄意:處理

鬱郁登郡門:繁盛的樣子 葉葉相交通:交疊相通

3、偏義複詞

公姥、作息、父兄、牛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簾:奩; 紉:韌; 丁寧:叮嚀; 藏:髒

(二)把握情節

1、聽名家範讀,進入氛圍

2、由學生複述故事梗概(時間、人物、事件、結局)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3、概括故事情節發展

發展階段 起 訖 小 標 題

開 端 從“十三能織素”至“及時相遣歸” 蘭芝被遣

發 展 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再發展 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高 潮 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尾 聲 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誡後人

——發展線索:全詩是按仲卿、蘭芝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的。

4、明確主題思想

詩歌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故事的敘述,揭露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人民羣衆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據:人物語言——個性化語言

2、兩類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劉蘭芝:富有教養、聰慧美麗、勤勞善良、柔順剛強、從容持重;

焦仲卿:守禮盡孝;幻想→絕望,軟弱→堅強

——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充滿抗爭精神。

焦母:專橫無理;

劉兄:見利忘義、趨炎附勢

——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封建禮教的化身。

3、劉、焦兩人的性格差異

①對未來的預想

劉:對命運、前途有清醒認識,有準確的預見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別後重逢時

焦:譏諷、責難,且無所作爲

劉:通情達理

③殉情場面

劉:義無反顧、乾淨果決

焦:遲疑徘徊、拖泥帶水

——劉:始終清醒、堅強;焦:期待、幻想且沒做一件事。

4、劉蘭芝爲什麼不容於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婦是何種形象?

人格尊嚴 維護權威

(四)藝術特點

1、人物語言個性化

同中有異:劉與焦;焦母與劉兄

2、富有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徵性

依戀情調和悽楚氣氛,與劉焦生離死別的神質想吻合,具有提攝全篇的作用。

②尾聲的理想化色彩

加強震撼力量,表達勞動人民美好願望。

③鋪陳的酣暢淋漓

A、兩次羅列劉蘭芝的成長過程

a、縱向鋪陳,能讓人感受到蘭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養,才藝、品德隨年歲而逐增。

b、印證“自訴”的真實性,強化其良好修養;對焦母的蠻橫無理給予批判。

B、遣歸前的精心打扮

橫向鋪陳,突出其外表的美麗,表現她雖受屈辱、遭遇不幸卻鎮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同時,也是對扼殺“精妙世無雙”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有力譴責。

C、太守府的迎娶場面

既顯示蘭芝高貴身價,又表現蘭芝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的高貴品質;同時,又與“生人作死別”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加濃故事的悲劇氣氛。

五、總結全文

六、課後背誦

七、板書

劉蘭芝:“請歸”: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順剛強

焦仲卿:“求情”:愛情堅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個性化語言 “別母”:傷心絕望,痛切哀怨,以死抗爭

焦 母:“逼遣”:惡語訓斥,專斷蠻橫,霸氣十足

“阻死”:軟語誘哄,聲淚俱下,苦苦哀求

劉 兄:“逼嫁”:貪財慕勢,自私冷酷,市儈嘴臉

八、資料補充

1、《木蘭詩》中的鋪陳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②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關於封建禮法

①《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按當時制度,“婚姻”是指兩個家族建立通婚的關係,作爲當事人的男女雙方都只是家長、族長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佔統治地位。到東漢時期,“三綱五常”(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仁義禮智信。)(“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更成神聖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範與封建法律聯繫起來,認爲“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③《大戴禮記本命篇》:“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經典中規定的休棄婦女的七個條款。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孔雀東南飛(並序)》是新課程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第六課,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它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和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那完整的結構、曲折跌宕的情節、豐滿的人物性格及個性化的語言等具有很強的震撼力,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走進那二千多年前的社會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婚姻悲劇氛圍之中,由衷產生對焦、劉二人的同情與哀憐,迸發出對封建禮教家長制罪惡的憎恨。

要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能夠理解文章思想內容,逐步培養對文學作品的鑑別欣賞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覆吟詠,讀出詩歌的節奏;在誦讀的基礎上,以詩歌作品的具體內容爲依據,對古詩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詩的基本內容、情節發展、人物對話、中心主題、思想感情;利用與音樂的對比閱讀,教育學生深入感受文學藝術美,進一步理解本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蘊含的社會和歷史的意義。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高一的學生普遍喜歡古詩詞,但對古代長篇敘事詩和文言文閱讀有畏難心理,學習較被動,一般等待老師的講析。《孔雀東南飛》成詩年代較久遠,學生對那一時期的歷史尤其是社會生活了解不多,這會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學生已學習過一些古典詩歌和文言文,大多數學生能夠在老師引導下藉助註釋等疏通文本,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與人物性格。而且本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故事性強,容易誘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抓住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較高,也很有音樂和文藝表演才能及慾望的實際,藉助音樂的功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他們主動去學習鑑賞,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學生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並達到三維目標。

“師者,所以引路、開竅、促進也;學者,所以體驗、探究、創新也。”課堂是我們的,更是學生的。應遵循新課程的理念,營造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興趣和求知慾,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點撥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適當的整合比較,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同時也藉助先人的經歷,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特擬本文的教學方法爲:自主朗讀——朗讀探究——朗讀比較。課前預習要求爲: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

(3)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給學生聽。

四、教學目標

鑑賞本詩的人物對話、人物性格與思想內容,學習本詩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習慣,能夠熟讀成誦。通過詩作體察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劉蘭芝和焦仲卿對愛情追求的堅貞之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與是非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清敘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分析把握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藝術手法。

2、難點:理解劉、焦愛情悲劇的根源,增強學生的同情心、是非感與生命意識。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影視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莆仙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最後幾組鏡頭。

提問:同學們知道畫面上演繹的故事嗎?

明確:《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封建社會中一個典型的愛情悲劇,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爲奇,更早以前就有這麼一篇描寫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故事的優秀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解說:板書課題:孔雀東南飛(並序),有關課文的背景知識,根據需要,讓學生來介紹,教師適時補充。)

(2)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剛纔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爲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解說: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馬上來激情,議論紛紛。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易投入,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爲這節課走向成功奠定基礎。)

(二)理清詩文思路,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讓學生自讀課文並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節和跌宕尖銳的矛盾衝突,然後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師進行引導。(投影歸納的五個方面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

①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寫劉蘭芝對焦仲卿的訴述,引出被遣之事。極寫蘭芝的才、德、能之優秀,也寫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深厚愛情,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她優秀賢惠,爲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產生懸疑。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此“一曲”也。

②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夫妻誓別,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狀摹蘭芝之美貌和對仲卿的摯愛之情。隨着蘭芝的回家,問題矛盾看似已經解決,此“一平”也。

③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之後的遭遇。還家不久媒人登門說親,受到兄長的逼迫而答應“改嫁”。蘭芝“違背”誓言,節外生枝,展開矛盾,此“二曲”也。

④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爲踐諾和抗爭,雙雙殉情,爲全詩的高潮。矛盾衝突達到極點,同時也用以死抗爭的方式解決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

⑤“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同情及詩人強烈的願望。

本詩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情節曲平交錯,跌宕起伏。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解說:讓學生在讀中自主梳理,體會文章的行文思路,爲下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

(三)合作研究探討,理解人物形象

(解說:“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是新課改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本詩中語言文字學習上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詞義疏通;二是語言文字表現力。

(1)關於詞義疏通。

學生自主完成查找

①通假字

②文言實詞

③詞類活用

④古今異義

⑤文言句式

⑥偏義複詞後,小組進行合作探討、交流和訂正,鼓勵學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師進行引導,共同解決。

(解說: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投影這六個方面的一些例子)

(2)關於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結合人物對話的朗讀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說:由學生自主合作找出詩文中主要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小組討論完成對語言的揣摩,歸納出人物性格,教師進行引導。)

①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學生討論明確: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溫柔、賢淑、勤勞,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不爲威迫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學生討論明確:忠於愛情,不敢直接抗爭,只消極反抗,忍辱負重,溫情,軟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學生討論明確:專橫跋扈、專橫固執。

對於另一反面形象劉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的醜態畢露。

(解說: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題。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體現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也就於能引起人們對這種制度的強烈憎恨。)

(四)進行課堂小結,加深內容理解

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覆覆,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於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於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此外,簡潔的人物行爲刻畫,精練的抒情性穿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都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佈置課外作業,學生自主學習

(1)熟讀並背誦“雞鳴外慾曙……二情同依依”。

(2)反覆朗讀課文,對課文的人物對話多加揣摩。

第二課時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學生聽課文錄音,跟讀課文。

(三)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針對本詩思想內容的難點問題,啓發尋疑析難,深入探究,領悟文章思想情感。

(1)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於什麼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

學生自主合作討論交流明確:無子說、戀子說、妒忌說、討厭說、煎熬說、隔閡說、無行說、第三者說、另娶說、能幹說、門第說、美色說等等。

(2)爲什麼在劉、焦愛情悲劇發生後又“求合葬”呢?

學生討論明確:結局“兩家求合葬”正是對封建家長制的絕妙諷刺。這樣的結尾處理也使得這場愛情悲劇更具有震撼力。還必須瞭解的是《孔雀東南飛》是一篇歷經傳唱多有加工的古詩,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集體創作的智慧,也表達了廣大人民的願望。

(3)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究竟是人物性格的衝突,抑或有極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學生討論明確: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爲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爲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於: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愛情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抗爭精神,直接寄託了人們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之情,同時也表達出對生命的關懷。

但兩人最終雙雙殉情只能說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四)朗讀對比欣賞,加深理解,寫出聽讀之後感。

把握對比。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段非常生動優美、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又有一曲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有“草橋結拜”、“長亭惜別”、“英臺抗婚”、“樓臺相會”、“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主要情節,運用獨奏樂器與管絃樂隊的緊密配合,表現出梁祝之間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反抗。與本文的內容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處。把它引進教學,配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真正領悟在人類生活中有許多感情純真的愛情,加深對文本思想內容的理解,產生同情,去關愛生命。

讓學生仔細聆聽美妙的音樂,合作討論,加深理解。

(1)本詩文中的“蘭芝被遣”和“蘭芝抗婚”的情節,可與樂曲展開部第一階段“逼嫁抗婚”對比閱讀。文中的劉蘭芝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被遣歸及被迫“改嫁”,劉蘭芝與祝英臺一樣都進行了抗爭。樂曲中的樂器奏出了具有威脅力的封建勢力的主題,代表着封建勢力的兇暴殘酷,同時敘述了祝英臺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現了控訴、抗爭的感情。

(2)本詩文中的“夫妻誓別”的情節,可與樂曲呈示部中的結束部“長亭惜別”對比閱讀。文中劉蘭芝與焦仲卿的誓別。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捨,“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樂曲中梁祝分別時依依不捨又充滿悲傷,音調抒情徐緩。讓學生在徐緩的音樂中去感受劉蘭芝與焦仲卿生離死別的痛苦。

(3)本詩文中的“雙雙殉情”的情節,可與樂曲展開部第三階段“英臺投墳”對比閱讀。文中劉蘭芝與焦仲卿這一對恩愛夫妻戀情濃烈,在高壓下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劉蘭芝投水自盡,焦仲卿自掛東南枝,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雙雙殉情,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達到高潮。樂曲中祝英臺縱身投墳,鑼鈸齊鳴,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祝英臺墳前向蒼天控訴,有情人難成眷屬。

(4)最後課文中那具有神話浪漫色彩的一筆與樂曲再現部“梁祝化蝶”一樣,都表現了人們對忠貞愛情的歌頌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時賦予他們新的生命與生活的美好願望,表達出對封建禮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題的作用。

(5)學生寫出聽讀對比之後感,在全班交流。

(解說:以上開放性教學環節,着眼詩歌與音樂的特點,使學生視聽覺交互產生作用,在不同藝術形式的對比結合中,產生共鳴。通過討論,更深入去領悟詩文內容主旨,體會課文所展現的悲劇氛圍和忠貞不渝的愛情,激起是非感與同情心,同時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五)拓展延伸,發展個性。

(1)假如劉蘭芝不沿着課文敘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爲相似的陸(遊)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殉情之路,這是爲什麼?

(解說:作爲作業,請學生課外進行自主探究性寫作。

(六)總結收束。

這首敘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敘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文學藝術最爲重要的東西。

爲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剛的《孔雀東南飛》。這首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9

一.解題及“樂府”

1.《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傑出的長篇五言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見於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全詩通過對焦仲卿、劉蘭芝這對青年夫婦在追求和諧的家庭生活和愛情生活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最終雙雙殉情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的黑暗面,熱情地歌頌了主人公對真摯愛情和美滿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表現出的反抗精神。

2.所謂“樂府”,原是漢朝皇帝的音樂機關的名稱,主要是採集民間歌辭以供朝廷製作禮樂之用。後來這些採集來的歌辭也叫“樂府詩”或“樂府”,成爲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二.能力訓練

1.下列紅色字的注音或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A、躑躅(zhízhú,緩慢不進)日冥冥(míng,生命終結)

否泰(pǐ,壞運氣)

B、婀娜(énuó)齎錢(lài,贈送)

嬌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單的樣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流紈素(wán,綢子)

D、愆違(qiān,過錯)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璫(dāng,耳墜)

2.解釋句中紅色的字

A、兒已薄祿相()B、枝枝相覆蓋()

C、誓不相從許()D、好自相扶將()

E、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義複詞的一項是()

A、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C、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D、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4.下列各句中紅色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可憐體無比B、交語速裝束

C、葉葉相交通D、汝豈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F、進退無顏儀

G、既欲結大義H、寡婦起彷徨

5.解釋下列紅色的詞語

A、三日斷五匹()B、妾不堪驅使()

C、堂上啓阿母()D、何意致不厚()

E、何及太區區()F、卿但暫還家()

G、以此下心意()H、足下躡絲履()

I、事事四五通()J、卻與小姑別()

K、君既若見錄()L、逆以煎我懷()

M、不圖子自歸()N、始適還家門()

6.下列紅色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暗沉沉的樣子)

B、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憤恨到極點)

C、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繁盛的樣子)

D、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依依不捨的樣子)

E、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沉甸甸的樣子)

F、媒人下牀去,諾諾復爾爾(如此如此)

7.下列對有關表時間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歲食貧(多年)

B、往昔初陽歲(冬至以後,立春以前)

C、雞鳴外慾曙(相當於四更,午夜1-3點)

D、初七及下九(每月的十九號)

E、尋遣丞請還(尋找)

F、登即相許和(立刻就)

G、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相當於21-23點夜深人靜時)

三.背誦下面的漢樂府詩。

上邪

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古歌

漢樂府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附參考答案

1.B(齎,jī)

2.A命相;B互相;C你;D她;E幫助。

3.C(A作息;B公姥;D牛馬)

4.F(A可愛;B準備;C交錯在一起;D自作主張;E在一起過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來;B不能勝任;C告訴;D料到;E愚拙;F只是;G使……下,委屈;H穿;I遍;J退出來;K我;L逆想;M料想;N出嫁。

6.E(甸甸,車聲)

7.E(尋,不久)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重點:

故事情節的直觀化(課本劇)

教學難點: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對話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學形式:

課本劇

教學過程:

[引入]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今天蒞臨課堂指導教學的領導和老師們。上一節課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課文中涉及到的重點字、詞進行了梳理,對整篇敘事詩的情節有了大致的瞭解,對主要人物劉蘭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在上節課後安排了一個內容: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篇敘事詩。通過幾天的準備,看同學們是否把握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請大家隨同學們的表演,一起重溫那段揪心的人間愛情悲劇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吳倩

劉蘭芝何林君劉母吳叔娥

劉兄李婷婷媒婆趙純

配音易玲玲等音響劉彪

畫外音歐陽蘭珠

師:看完演出,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本課本劇同學們演了幾幕?請按演出情節擬出小標題?

2、這些情節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敘述的?線索又是什麼呢?

3、試着對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

明確上面三個問題(在課件上展示)

4、學生採訪。(對本節課的得失進行評價)

5、參演學生談演出體會。

6、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並安排下次課的內容。

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蒞臨課堂指導的領導和老師們。結束。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11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麼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但後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爲什麼?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爲“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於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

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二、過程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鑑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

(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纔是悲劇

社會悲劇:

a. 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後對禮教的推崇——孝。)

b. 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衝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劇:劉蘭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衝突。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劇: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純樸、懦弱內向、優柔寡斷)。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

我認爲:《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衝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醜陋,因爲深刻所以品味,因爲品味獲得啓發,悲劇啓發了人們對假惡醜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後續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福》等,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聖母院》等名著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