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導語:能通過化簡比或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用兩種形式表示比例《比例的認識》這一課堂的學習目標。下面我們看看關於它的教學設計吧。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圖片像不像”“調製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各部分名稱,能通過化簡比或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用兩種形式表示比例。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自學和合作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

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1.教學難點

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並正確的寫出比例。

2.教法學法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學卡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複習學過的有關比的知識。

2.談話引入新課。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嗎?請聯繫比的知識,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你們能說出每幅圖的長與寬的各是多少嗎?請在學習卡上寫下來。

寫出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完成學習卡的第一題。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1)交流反饋。

(2)引出比例的意義,

因爲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等式,6:4=12:8,也可以寫成6/4=12/8

師: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3.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我們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呢?請大家自學16頁的“認一認”,完成學習卡的第二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他們,既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又處理好了講授與自學的關係。】

4.利用新知,學以致用

師:在圖上這五張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生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的總結,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考慮問題要多方位思考。】

5.內化意義,提高認識

(1)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2)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關鍵看什麼?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怎麼辦?”

6. 引申應用

學生自學數學書的16頁的問題三。

7. 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8. 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麼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17,看看什麼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麼比例有什麼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後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現了什麼?”(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說出來?

最後教師歸納並板書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並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着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爲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麼樣?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題略)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信息窗1:運輸大麥芽——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十二冊第三單元信息窗一。

教材簡析:

該信息窗呈現的是一個運輸大麥芽的特寫鏡頭,用表格出示了運輸大麥芽的有關數據,目的是讓學生根據這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通過解決“運輸量和運輸次數的比各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問題,學習比例的意義。本信息窗共有3個紅點。第一個紅點:比例的意義。第二個紅點:比例的基本性質。第三個紅點:解比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青島都有哪些產品非常有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回答)青島啤酒享譽世界各地,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探索啤酒生產中的數學(出示情境圖)。

出世課件:這是一輛貨車正在運輸啤酒的主要生產原料——大麥芽。

這是它兩天的運輸情況:

一輛貨車運輸大麥芽情況

第一天第二天

運輸次數24

運輸量(噸)1632

根據這個表格,讓學生提出有關比的數學問題。同桌倆人,一個提問題,一個將問題的答案寫在本上,看哪對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問題最多。

談話:誰來交流?跟大家說一下你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問題:

貨車第一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32:4)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第一天運輸量的比是多少?(32:16)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答案一一貼於黑板)

2:16;4:32;16:2;32:4;

16:32;2:4;32:16;4:2。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比例及各部分名稱。

談話:學習數學,我們不僅要善於提問,還要善於觀察。現在就請你觀察這兩個比(16:2;32:4)看能發現什麼?(學生會發現比值相等)

思考:這個比值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每次的運輸量)

既然它們的比值相等,那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將兩個比連接起來?

學生用等號連接,並請學生把這個式子讀一下。

試一試:剩下的這些比中,哪兩個也能用等於號連接?在你的練習本上寫寫看。(學生獨立完成)

介紹: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數學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們知道,比有前項、後項,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像16、4位於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2、32位於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學生先把2:16=4:32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再同桌倆交流它的內項外項分別是誰。

自學提示: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棒,現在請你看課本自主練習第1題,能否根據剛纔所學知識解決。(學生獨立完成)

2.判斷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3∶1/4和12∶916∶2和32∶47∶4和5∶380∶2和200∶5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16∶2=32∶47∶4≠5∶380∶2=200∶5

3.談話引入:剛纔,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不是這樣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嗎?其實祕密就藏在比例的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中,它們兩者之間可是存在着一種奇妙的關係,你想揭穿這個祕密嗎?

那就請你以16:2=32:4爲例,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試試能不能發現這個關係!

4、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②是不是每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律,請你再舉出這樣的例子來。

③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麼?

5、全班交流。

(1)哪個小組願意將你們的發現與大家分享?

(2)還有其他發現嗎?

(3)你們組所發現的是不是個偶然現象呢?咱們最好是怎麼辦?

6、驗證發現,共享成功。

師:對,舉例驗證,這可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方法。那現在,咱們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組一個新的比例,驗證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學生獨立驗證)

7、小結:不錯,看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思考,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一條規律。也就是,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數學上我們把這條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也是我們在國小階段,在繼分數、比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的第三個基本性質。運用它,我們可以解決許多數學問題。

8、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

(2)試一試:40:2=60:3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麼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爲什麼?

6:3和8:4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什麼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教學例2。

(1)把未知項設爲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並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麼形式?3x=8×15。

這變成了什麼?(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因爲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學生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纔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後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麼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後板書:1.5X=2.5×6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後,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解比例的過程。

剛纔我們學習瞭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後,再怎麼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做的。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37第7題。

四、全課,提高認識

什麼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是什麼?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麼?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7~38第8~11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題。

2、4:8=12:24,如果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3、把兩個比值都是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並寫出比例。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學法引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計算、探究、驗證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同學們,今天數學課上有很多有趣的問題等待你們來探索和發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穫。大家有沒有信心?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並根據比值分類。

2:3 4.5:2.7 10:6

80:4 4:6 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爲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 12:16=3/5:4/5 80:4 =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求出的比值,你發現了什麼?(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爲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 = 60∶40 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4.5/2.7= 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纔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麼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麼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爲什麼?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後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瞭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 2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在比例的內外項之間,存在着一個有趣的特性(比例的基本性質),大家想不想研究?(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項的積是2.7×10=27

“你發現了什麼?”(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板書:4.5×6=2.7×10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並板書: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着4.5/2.7=10/6)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後,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 )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 )

3.8:2 和1:4能組成比例。 ( )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 6:9和 9:12 (2)14:2 和 7:1

(3) 0.5:0 .2和 5:2 (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爲倒數,則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其中一個內項是2/3,則另一個內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麼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麼,()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麼,a:b=():( )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裏可以填幾?

5:2=10:( ) 2:7=( ):0.7 1.2:2.5=( ):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什麼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五、佈置作業。

練習六2、3、5

數學《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在本章前兩課時的學習中,通過對相似圖形的直觀感知,體會到可以用對應線段長度的比來描述兩個形狀相同的平面圖形的大小關係。從而認識了線段的比,成比例線段。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依舊採用前兩節在方格紙中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及其推論。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論,是《課程標準》圖形的性質及其證明中列出的九個基本事實之一。在知識技能方面,要求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並會靈活應用。學生經歷運用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及其推論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觀察、計算、討論、推理等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想,並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說理和簡單推理的意識及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理解並掌握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實及其推論,並會靈活應用。

(二)能力目標

通過應用,培養識圖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的思考、動手、觀察的能力,使學生感悟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

(2)、在進行探索的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索發現歸納意識並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

教學重點: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論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論的靈活應用,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變式。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第二環節:探索發現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第三環節: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的簡單應用;第四環節:課堂小結;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下圖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圖,由生活常識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麼結果呢?

通過一個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從而緊扣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課。

三條距離不相等的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會有什麼結果?

二:探索發現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探究活動一:

1.內容:如圖(1)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直線abc,分別交直線m,n於A1,A2,A3,B1,B2,B3。

(1)計算你有什麼發現?

(2)上面我們探究的是在方格紙上的特殊情況,

如果不在方格紙上上面的結論還成立嗎?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條平行線,用它們截兩條直線,截得的線段成比例嗎?(用幾何畫板演示)

歸納: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兩條直線被一組平行線所截,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目的:讓學生通過觀察、度量、計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達到對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意會、感悟。

效果: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尤其是本章前兩節的探究也是通過表格中的多邊形來完成的。所以學生有種熟悉感,並不感到困難。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對這個基本事實進行了“淡化”處理——讓學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給出基本事實。

2.議一議:

內容:教師提問:(1)如何理解“對應線段”?

(2)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符號語言如何表示?

(3)“對應線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達形式?

3.爲了能夠快捷而準確地得到比例線段,可以結合圖形用形象化的語言對應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讓學生在探究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對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有進一步的理解。並掌握定理的符號語言,進一步發展推理能力。

效果:學生從幾何直觀上很容易找出“對應線段”。利用比例的性質寫出成比例線段時,感覺結論很多,老師這時可以引導總結出成比例線段的特點,那就是都體現了“對應”二字。

4.靈活應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長

跟蹤練習:課本30頁練習1

三:探索發現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論

探究活動二:

1.繼續使用幾何畫板,向左平移直線DF使點D和點A重合,再繼續平移直線DF使點E和點B重合。在平移的過程中,對應線均無改變,上述比例線段仍成立,從而得出定理的推論

歸納: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與其他兩邊相交,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2.議一議:(1)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推論的符號語言如何表示?

(2)這兩個圖形的形狀像什麼字母?這是什麼形狀的數學模型?

(3)互相說一說圖中的比例線段?

3.靈活運用:

例:已知,點E爲平行四邊形ABCD的邊CD的延長線上的一點,連接BE,交AC於點O,交AD於點F。求證

四:課堂小結

1.定理名稱:2.文字語言:3.圖形語言:4.符號語言:5.模型語言:

五:作業:

1、教材P31/隨堂練習2.課時練P23/知識點

教學反思:

本節的難點是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變式較多,學生在找對應線段時常常出現錯誤;另外在研究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時,常用到代數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關於未知數的方程,求出未知數,這種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學生接觸不多,也常常出現錯誤.

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在教學中結合課本“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等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潛能,爲每一位學生創設施展才能的空間,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時把學生的活動貫穿於教學的整體過程中,提供學生學習合作、交流、探索、歸納的機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動手、動口、動腦、同伴互助,讓學生通過實際感悟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的區別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