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文閱讀教學總結(通用11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眸過去這段時間的成果,一定承載着我們許多的心血和汗水,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那麼教學總結怎麼寫才能體現你真正的價值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羣文閱讀教學總結(通用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通用11篇)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1

今天我上的這節課是一年級的一節羣文閱讀研究課《有意思的兒歌》。讓一年級的孩子來開展課堂上的羣文閱讀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因爲他們識字少,沒有閱讀基礎,連教材裏的課文都讀得不夠流暢……但我心裏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想讓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感受閱讀的樂趣,學會閱讀,進而愛上閱讀,因爲羣文閱讀課題研究在我校開展一年多以來,我越來越感覺到閱讀,特別是有主題的羣文閱讀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乃至未來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義。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做兒童閱讀事業的推廣人,在孩子們的心裏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這粒種子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今年我接一年級的新班,忙過了黑色的九月,坐下來靜靜地思考:一年級的孩子該怎樣來開展羣文閱讀教學?我想,首先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吧!而兒歌無疑是孩子們最早接觸、最多接觸,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兒童文學形式,他們也是從兒歌開始接觸祖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我想到了讓一年級的孩子通過讀兒歌,說兒歌,表演兒歌,創編兒歌等環節,讓他們感受讀兒歌的樂趣,在讀中訓練孩子的思維,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體驗創造的快樂,從而引導孩子們喜歡上課外閱讀,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

兒歌如此之多,如何選一個議題將幾首兒歌放在一起在一節課裏完成呢?思考了很久,想到過寫動物的兒歌,寫春天的兒歌,寫秋天

的兒歌……但都沒有一個議題很集中,在大量的閱讀了很多兒歌后,突然發現其實兒歌的種類很多,每一種都很有意思,也有自己的特點,何不選擇其中幾種典型的、孩子們又感興趣的兒歌讓孩子們來閱讀呢?於是我選擇了《有意思的兒歌》這個主題。

圍繞主題,我定下了學習的目標:

1、通過朗讀、誦唱兒歌,讓孩子感受兒歌明快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及蘊涵其中的文化,激起對兒歌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2、通過學習,瞭解兒歌的基本類型,開發他們的智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3、在誦讀兒歌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孩子積累語言,並逐步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4、通過學編兒歌,讓孩子們初步感受創作兒歌的樂趣。

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交流導入,

二、誦讀兒歌,讀出節奏,

三、自由誦讀,感受兒歌的不同類型,

四、學編兒歌,感受樂趣,

五、總結點題,推薦課外閱讀書籍。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很清楚,孩子們也很喜歡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思維很活躍,在讀、唱、演、玩中激發了閱讀興趣,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基本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不過也有許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如導學部分的教學還不夠。教學《小白兔》這首兒歌時,讓孩子們學會用拍手打節奏的方法讀兒歌后讓他們想其他辦法來讀兒歌時,孩子說到“表演讀”時就應該讓孩子們馬上來表演着讀這首兒歌,也爲後面的表演自己創編的兒歌打下基礎,後面的表演會更豐富多彩。

在引導學生說《比尾巴》這首兒歌有意思在哪裏時,沒有讓學生說得夠,就急於引導孩子去發現問答歌一問一答結構上的特點。

此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創設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走進他們感興趣的情景中才能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而我在創設“回家用這首謎語歌去考考你的爸爸媽媽”這個情景時做得還不夠。

老師還應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關注生成的問題,還要更充分的營造學習的氣氛等。當然,也留給我們一些思考:我們的教學設計如何兼顧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這些都有待我們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去總結。

最後,用教科書教閱讀,有不小的改革空間,但畢竟是有限的,而推進兒童閱讀發展的空間是無限的。如果課堂教學、兒童閱讀這兩手長抓不懈,語文的教學前程似錦,學生的發展前程似錦,祖國的未來前程似錦。

搞好我們的羣文閱讀教學,語文的教學前程似錦,學生的發展前程似錦,祖國的未來前程似錦。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2

羣文閱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精讀文章的新方式。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羣文閱讀是羣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羣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羣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羣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在豐都縣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幾年了,遺憾的是在我入職的這一年裏我只聽過三次羣文閱讀的課。因此,我對羣文閱讀的感受還是太少、太淺,只能談談上完一課後自己的一點點見解。

一、與傳統閱讀教學的區別

傳統閱讀教學是一堂課就只精講上一篇課文,針對課文中的有價值的知識點詳細講解,促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然而羣文閱讀打破了存在已久的教學模式,爲閱讀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進入到一個新的世界。

羣文閱讀的教學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組文章。而這一組文章也不是隨便的幾篇文章的隨便組合,這組文章一定是有一定關係才能組合在一起,以便用來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來提高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擁有的優點

這節課打破了以往單篇的教學模式,把四篇文章捆綁起來,採取了“合——分——合”的教學方式,體現了羣文閱讀的理念。通過幾篇故事瞭解文中的狐狸有何不同,尋找共同點。在這當中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只抓重點但又不做細緻的分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感受狐狸的多面性。在這當中學生表現的非常好,他們積極踊躍的談出了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大量故事的引入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最後在合起來思考,總結本堂課的收貨,並且制定以後的閱讀計劃。這個問題有點難,要給了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和討論。學生雖然不能很準確的制定出以後的閱讀計劃,可是學生的計劃是對的,在他們的相互交流之中,一份實用的計劃逐漸露出水面,學生也清楚的認識到了,讀書不只是讀而已,還要思考。

三、存在的不足

這節課看似很順利的走了下來,但是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教師太急於讓學生說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有時學生還沒有反映過來,教師就開始引導了。其次,教師還是脫離不了教案,總想着這事還沒有說那事還沒有完成,一定要完成了,所以總有點趕時間。尤其是在最後多數學生還沒有思考好教師就讓他們說,學生固然是說不好的。再有,教師還是不能大膽的放手,牽引的痕跡比較明顯。最後,羣文閱讀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抓住關鍵的點,要讓學生理解透,課上學生是主抓了關鍵內容但是總感覺教師的智慧不夠,沒有讓學生更深入的走進文本,給聽課老師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

四、關於羣文閱讀的思考雖然今天第一次上羣文閱讀課感覺還不錯,但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羣文閱讀不是簡單的把幾篇相關聯的課文組合到一起課上逐一的學習,而是要找到幾篇課文的共性,還要找到課文的個性,要在分、合當中學習。分,就是學習每篇課文中你想體現的議題,合就是要找到幾篇課文中相通的地方,正所謂“合而不同”怎麼合?怎麼保留原汁原味?這都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羣文閱讀一節課容量大,教師很容易佔據主要地位,牽引學生學習,所以我們要儘量讓學生說,讓學生在彼此討論和交流中學習課文,教師要學會把球拋給學生,而不是直接解答學生的問題。羣文閱讀對於議題的選擇是多方面的,而我們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議題,議題要鮮明,切莫處處都照顧到。和單篇課文相比較起來羣文閱讀難度大,對老師的要求高,教師的付出要高於以往單篇閱讀的幾倍,而教師現有的能量(知識儲備和能力)唯恐不能滿足學生,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補充自己,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關於羣文閱讀的問題,我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學習和改進。而且羣文閱讀對於我班學生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使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具有非常有價值的實際作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進行相關的教學,利用好羣文的優勢爲日常教學服務。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3

4月29日,由xx市教科所組織的xx市首屆中國小羣文閱讀研討活動在南江縣實驗國小隆重舉行。來自xx市各縣區的中國小語文教研員、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導(教科室)主任、語文骨幹教師近3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中,xx省教育專家許雙全作了《羣文閱讀教學的性質特徵及操作肯綮》專題講座,就羣文閱讀的概念,羣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形態、課型特徵、選文的方法、議題的確立、集體構建的策略等方面向與會教師進行了專業性解讀。來自成都市茶店子國小的周丹、南江縣二小的藏彥琴、平昌縣星光實驗學校的孫春娥分別展示了羣文閱讀研討課,三位專業教師均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議題,引領學生閱讀靜思、交流分享,徹底改變了以文講文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溫度。

羣文閱讀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活動,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這是在大語文觀指導下踐行新課標理念的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形式。

羣文閱讀教學,就是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然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這裏面有三個核心概念:“議題”“集體建構”和“共識”。

“議題”,就是可以議論的具體話題,議題也就是這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以主問題來帶動。議題與主題不同,主題是對一個範圍內的內容的一個界定,它比議題更寬泛,沒有方向,而議題則有較爲具體明確的方向。比如“友誼”是一個主題,“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爲朋友”就是一個議題。“戰爭”是一個主題,“戰爭中人物爲什麼會有不同的命運”就是一個議題。議題的特徵:①關鍵性。選文中的關鍵或者中心所在;②貫通性。選文的一組文章互相貫通,互補;③開放性。議題必須是開放的。

“集體建構”,就好比建一座大廈,需要參加建設的人你砌一塊磚,我一塊瓦,這樣才能建立起來,這是集體的智慧,而不是教師個人的藍圖。在整個大廈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人既是設計者,也是建設者。

“共識”,是對知識或思想的共同認可,共識不是尋求一致,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沒有差異就沒有共識,有些共識就是對差異的承認。

關於“羣文閱讀教學”,其實我們很多語文老師都嘗試過多文本的閱讀教學:①以教材爲主,單元整合以增加閱讀教學的整體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②突破教材,以課內、教材文本爲主,增加教材外的文章閱讀,“一篇帶多篇”;③在“一篇帶多篇”的基礎上,把範圍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或“一本帶多本”的閱讀;④“一篇帶多篇、一本帶多本”需要一個核心主題,閱讀教學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就是“主題教學”;⑤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引導學生走向更寬廣的閱讀世界,具體形式以“班級讀書會”爲典型,更加靈活的則以“書香校園”的建設爲典型。“羣文閱讀教學”就是在這五種形式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羣文閱讀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多文本之間交互、穿越,使學生不僅獲得多文本信息,還要明白在什麼時候運用什麼方法進行閱讀。教師要通過對精讀、略讀和自由閱讀的指導,以及抓關鍵的語段、句子瀏覽、跳讀,使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避免逐句講解帶來的弊端,並側重對學生比較、綜合、概括、歸納等閱讀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羣文閱讀不是幾個文本的簡單組合,不要把一組文本全部講深講透,不要面面俱到,不必一一賞析。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要大膽取捨的智慧,圍繞議題選取與其他文章相關聯的點作爲研究的重點,抓“主幹”,棄“枝葉”。通過一次次的質疑,一次次的探尋,一次次的發現,一次次的重構,一次次的突破……不斷培養學生閱讀的激情,提升學生閱讀的品質。

當然,羣文閱讀也不是沒有短處,比如相對於單篇精讀教學課型而言,在朗讀、講述、背誦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可能要顯得勢弱一些。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單篇閱讀教學,更不能丟掉單篇閱讀教學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不能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單篇閱讀教學能解決問題的就不必進行羣文閱讀教學,單篇閱讀教學不能解決問題的才進行羣文閱讀教學。

羣文閱讀,與現行教材單篇閱讀形成差異化互補,共同構建羣文閱讀教學新體系,改變傳統語文課堂“少費差慢”的弊病,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使語文課程得以優化,是羣文閱讀教學的追求。讓學生樂閱讀,會閱讀,終身閱讀。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4

羣文閱讀這幾年一直是一個很熱的話題,各地學校、老師爭先恐後地做羣文閱讀。我在實施學校推行的羣文閱讀教學中,一邊做一邊摸索,努力調整着,力爭讓羣文閱讀更好地服務於我的教學,服務於我的學生。

一、羣文閱讀要有所捨棄。

在剛接觸羣文閱讀時,不知其爲何物,如一般人所想,不過就是幾篇課文放在一起學罷了,當時很是苦惱,煩心這羣文閱讀怎麼來實施。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字詞句段篇章式的學習,往往一篇精讀課文至少也需要兩課時,一個單元要花上兩週的時間。把幾篇文章放在一起來講,這看起來好像困難重重啊!

然而在進行了羣文閱讀通識培訓,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羣文閱讀課之後,自己才逐漸明白過來,敢情這羣文閱讀不是簡單地相加,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一節語文課,傳統的教學法中有聽、說、讀、寫,面面俱到,圍繞着一篇文章,學生與老師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流學習,很可能得進行幾輪的問與答,把某些問題弄得透徹,讓學生一整節課看起來非常充實。但是就目前羣文閱讀推廣者來看,這真的是浪費了許多時間,很可能文章中有價值的信息就那麼一條,而我們需要花費大把的時間在細枝末節的問題設計與回答、課堂環節的來回轉換之上了。

在一節羣文閱讀課中,我們要學習兩三篇甚至更多的篇目時,四十分鐘的課堂真的經不起我們在非重點問題上浪費時間了。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早已經把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給摒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起到引導、串連作用。這就意味着你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開始學習,再由字詞到句段、由結構到內容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羣文閱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有所捨棄。就像猴子下山一樣,看見芝麻丟了西瓜,到最後什麼有用的都學不到。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六組文章:太陽、月球之謎、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果園機器人,我們可以選擇“太陽”和“月球之謎”來進行一次羣文閱讀教學,就太陽和月亮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性學習。可以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快理解太陽和月亮的知識,而不必在進行過多的講解。

二、羣文閱讀教學素材需要精心挑選。

在我所觀摩過的幾節羣文閱讀教學示範課中,大多是一篇課內帶多篇課外拓展的“一篇帶多篇”模式,如蔣軍晶的“創世神話”,由課內的“盤古開天地”引出世界起源之問,再比較閱讀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創世神話。

這樣的模式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爲我們要儘量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說、傳記,也包括爲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說明書、廣告、通告。我們還要儘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範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教材體”文章,而“羣文閱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應該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敘述的複雜性。

而現實中的教師要想做到這一點很難,於是乎,折中的一種方法產生了,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的單元選材來進行二度整合,這樣能保證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又能在推行羣文閱讀時兼顧學業考試的要求。教材一次次的更新,也是在不斷地改進,其實教材中的單元模塊已經有了“羣文閱讀”的各種“衣料”,我們只要依據課程標準,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把這些“衣料”進行一番修飾,就能穿出時尚的色彩,就能做出“羣文閱讀”的樣子。如三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三篇課文兩首古詩就可以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爲主題,進行羣文閱讀,解決了“燕子、荷花、珍珠泉美在哪裏?”的問題,這組文章的學習已然達到目的。

三、羣文閱讀要慢打基礎,循序漸進。

做羣文閱讀需要一定的文本閱讀理解基礎,這對於國小低段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低段一定要慢打基礎,不急於求成,哪怕一整冊書只做成一個單元的羣文閱讀教學,也要讓學生打好基礎。在我看來,這基礎就是表達與傾聽。

低段教學中對於學生的訓練以表達和傾聽爲主,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少注意或忽視其他人的感受。這一類孩子屬於不懂得傾聽的孩子。課堂並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來說就可以完成的課堂,它是需要表達和傾聽同時存在的。如果課堂上只有表達,沒有傾聽,那麼這種課堂只會是處於表面熱鬧的課堂,孩子們聽不見其他人的感受,也無法讓自己的感受更充實。這樣慢慢地去訓練表達與傾聽,會在將來中段的學習中事半功倍。

總之,隨着羣文閱讀的逐步推進,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同樣我們也會有新的策略去應對,只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有所收穫。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5

2015年4月我們申請的科研課題《羣文閱讀教師教學策略研究》得到河南省教研室的批准,兩年來,我們在郾城區教研室馬永燦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圍繞“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計劃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羣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活動,打破了傳統的單節單篇、多節單篇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生活,有力地推動了學校課程改革的進程。現將這一研究活動總結如下:

一、思想動員引領教師積極參與

我們課題組接受“羣文閱讀”教師教學策略研究課題之初,我們便召開了課題組教師會,組織大家學習了“羣文閱讀”教學的理論知識,觀看羣文閱讀教學示範課。經過學習與研討,我們確定了羣文閱讀課題“羣文閱讀的教師教學策略研究”並擬定了研究計劃,制訂該活動實施方案,動員大家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二、精選文本爲實證研究提供素材

爲使這一活動便能全面開展,我們組織教師在業餘時間精選了大量的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本加以歸類整理,爲“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論學習瞭解“羣文閱讀”內涵及研究現狀

爲了能使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我們組織全體語文教師開展了多次學習,瞭解了“羣文閱讀”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1、內涵:羣文閱讀是羣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展示自己的觀點,最終達成共識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的過程。所謂“羣”就是相聚成夥的,聚集在一起的。“羣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在課堂教學時間內,老師給學生呈現多篇文章。閱讀是讀者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自我的一種活動。羣文閱讀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羣文閱讀是一種閱讀形態,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閱讀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從不同平臺載體上,在複雜資源中進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從而實現閱讀者個體自我或社會意義的建構。本研究所指的羣文閱讀,是一種狹義的閱讀。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書一本書順次閱讀的習慣,突破了這種孤立閱讀的行爲;從“一篇”到“一羣”,羣文閱讀的教學價值絕不止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它的內涵也不限於閱讀文本進入“課堂”後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後,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語文教育領域,她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改變了單篇教學的傳統,衝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她是一種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本研究所提到的羣文閱讀是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所以羣文閱讀的方向: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教學。羣文閱讀既是對教學內容觀念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突破。

2、研究現狀:“羣文閱讀”相關實踐探索大體上分爲五個層次:

(1)以教材爲主,強調單元整合,以“單元整組”閱讀教學爲代表;

(2)突破了教材,強調以課內文本爲主,增加課外閱讀,“一篇帶多篇”;

(3)強調“整本書閱讀”或者“一本帶多本”的閱讀;

(4)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以“主題閱讀”爲代表;

(5)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具體形式以“班級讀書會”爲典型,更加靈活的則以“書香校園”的建設爲典型。

四、外出學習促進交流與提升

2015年9月19日至21日,我校婁振興振興與田小改兩位老師有幸在山東濰坊參加全國閱讀模式研討會,聽取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分會主題閱讀課題首席專家陸恕等五位專家名師的報告,並赴濰坊北海、壽光兩所名校進行參觀學習,對羣文閱讀也有了點滴的瞭解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2016年4月,“羣文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在重慶召開,會議安排了三天的學習時間,我校田小改與申文英兩位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聆聽羣文展示課;羣文參賽課;聽專家報告,參觀特色學校。這次到重慶的學習,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羣文閱讀”的特徵,明白了羣文閱讀的意義:首先是讓師生迴歸到“閱讀”的本原,其次,羣文閱讀是對真實閱讀情狀的模擬意義。羣文閱讀意味着“教”的改變,意味着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着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意味着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羣文閱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因此,“羣文閱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

2016年的第一場雪,紛紛揚揚,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又參加了在三門峽舉辦的“河南省中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研討暨相關課題推進會”,這次會議,丁亞紅老師及省內各地市的教研員參加了此次活動。一場場專題報告,一堂堂觀摩課,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閱讀的祕密花園。這次學習,讓我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閱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爲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活動現場,來自全省的知名青年教師爲大家帶來一堂堂與衆不同的閱讀課。一堂課就講了五六篇文章,與傳統課堂中一篇文章講幾節課截然不同。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從事件細節處感知並梳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對“難忘”有自己的理解,學習有意識的觀察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以及身邊的人和事;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這堂課並不熱鬧,與我們傳統的參賽課大不一樣,但這的的確確是一節閱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學習閱讀的閱讀課。這無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閱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觀摩課中,老師們從羣文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閱讀課堂。,其中來自河南三門峽外國語中學的的老師讓我印象較深,也許都是河南的老師,讓我們在聽講過程

五、深入實踐探討課堂教學策略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最真實的體驗,才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爲了研究羣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我校語文組組織開展了羣文閱讀教學展示課活動,先後有五位教師登臺表演。他們精彩的課堂教學,有力的推進了課題研究工作,其中孔愛月老師的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孔老師以鄉愁爲議題,組織了一次別開勝面的羣文閱讀教學,雖然孔老師沒有較多的接觸過羣文閱讀教學,僅僅是聽了我們兩位老師的羣文閱讀課,但她已經感知到了羣文閱讀的靈魂。孔老師是一個精益求精的人,爲講好這節課,她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先是精心篩選了一組《鄉愁》的詩歌,除余光中的《鄉愁》以外,還選了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當我死時》、《五陵少年》,席慕蓉的《鄉愁》《出塞曲》,舒蘭的《鄉色酒》,這好像給同學們準備了一場鄉愁盛宴;接着設計了教學案,把每一項教學設計落到實處,並要求學生根據教學案做了充分的準備,爲了讓學生能夠完成寫詩的任務,她自己還寫了一首下水詩,用來引領學生。正因爲如此,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纔是一個精彩的課堂。

這是一個大容量、高效率、快節奏的的課堂。

首先,尋鄉愁。

讓學生展示收集到的鄉愁古詩,既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又讓學生做了鄉愁詩的積累。

第二,學鄉愁。

老師動情的背誦,以情動情,以聲傳情,把學生引領到詩歌的意境中,學生在自我的展示、老師的引領中,把握了詩歌的意象美、結構美、主題美。“鄉愁”一詞比較抽象,既看不見又摸着,那麼詩人是怎樣寫出來的,他把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寄託在哪些景物上呢?讓學生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孔老師沒有過多的言語,而是讓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作者對母親,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詩歌的理解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孔老師在朗讀指導上也費了一番心思:範讀,指導學生注意讀詩的感情基調、重音、語速。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爲心聲”而發,也才能最終打動人心。

第三,賞鄉愁。

用席慕容的《鄉愁》做一個比較閱讀,讓學生找出與余光中鄉愁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比較提高了鑑賞詩歌的能力。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孔老師在教學中一直注意讓學生展示自己對詩歌的體驗。賞鄉愁的第二個環節是同題閱讀,引導學生學習余光中的另外三首寫鄉愁的詩《當我死時》《鄉愁四韻》《五陵少年》,讓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余光中不同的鄉愁載體,認識余光中的家國情懷。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孔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爲一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孔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就是書的主人。

第四,寫鄉愁。

一切閱讀都是爲寫作服務的,學生是不是從閱讀中學到東西了,就看學生有沒有反饋知識的能力,有沒有寫作同類作品的能力。孔老師深知這一點,所以她把讓學生學習寫詩當作一個教學環節,用自己的下水作品引領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去感動學生,她成功了,不僅寫了一首優美的詩,也成功的引導學生寫出了自己的詩歌,儘管不很完美。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爲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爲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爲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孔老師讓學生自己寫詩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繫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也許在孔老師的課堂裏,正孕育着未來的詩人吶。

第五,學有所得。

讓學生說本節課的感受,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這是在爲學生以後的學習鋪路,只要有了學習的正確方法,有了閱讀的正確方法,學生就能有一個更爲寬廣的成才之路。

孔老師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於她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還在於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她口吐蓮花,字字珠璣,不僅打動了學生,也打動了所有聽課的老師。語文教師的功夫就在於文字功夫,就在於語言功夫,一個能說會寫的語文老師沒有人說她是不稱職的。

孔老師整節課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理念,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鏈接起來,課堂開放而有活力。

總之,孔老師的這節課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爲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老師課堂上的精彩表演,課下的透徹點評,讓我們對羣文閱讀教學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幾節展示課都上得很不錯,都極大地擴大了課堂教學的閱讀面,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有程序、有步驟地引領閱讀,便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寫作能力。

六、研究成果

課題經過兩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羣文閱讀教學,帶來的是教師教學行爲的變化,形成的是閱讀教學的策略,體現出的是學生閱讀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行爲策略變化在教師,效果顯現在學生。

(一)學習羣文閱讀的理論知識,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並在實踐中加豐富和創造,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羣策羣力,先後完成四個階段的階段成果:

第一階段成果:《課題論證報告》、《課題開題報告》、《課題實施方案》、《中國小生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現狀》。

第二階段成果:《“羣文閱讀”理論架構探索》、《“羣文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建構》。

第三階段成果:《利用“羣文閱讀”培養中國小生閱讀力的實驗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總結反思,完成結題報告。

(二)探索出了羣文閱讀基本的組文形式

1、議題——閱讀成羣的依據

議題是可議論的話題,既然可以議論,一方面它有議論的空間,一方面它必須焦點集中,議題是一組選文的組織線索,而且這種線索是這組選文中每篇選文的關鍵之處。換句話說,議題貫穿選文始終,同時又是每篇選文的重要內容。一組選文,如果沒有以議題來貫穿,是難以成羣的。

在設計議題時,我們可以着重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可議性

可議性就是給予讀者一個思考和賦予意義的空間,讓讀者可以在這個空間內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充分與文本對話,從而形成不同見解。具體到羣文閱讀課堂上,就是羣文的議題要能爲學生和教師深入探討多文本提供積極參與的空間。

(2)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實際上是指議題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是指議題不僅具有選文內的理解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選文的理解可能性。

(3)比較性

所謂比較性,就是對同一議題的多文本進行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增長知識,發現特徵及規律。比較是把各種事物和現象加以對比,並確定它們的異同的思維過程。比較閱讀時可以進行形式的比較、內容的比較、相同點的比較、不同點的比較等。因此,在設計議題時,應考慮議題是否具有比較性。

(4)遷移性

所謂遷移性,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將從重點學習的文章中獲得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後面要學習的一組文章之中。在羣文閱讀的教學嘗試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遷移性議題。

2、多向——羣文閱讀的核心

(1)體裁不一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羣文閱讀”以不同體裁爲議題確定主題選文組合時,自由度大,可以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諸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說、傳記,還包括實用性文本,說明書、廣告、手工製作圖示等。

(2)時代有別

將不同時代但內容大致相同的文章組合起來,把羣文縱向聯合起來閱讀。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教師教學的手段。我們把時代不同的文章圍繞一個議題組合起來進行閱讀,孩子們在縱向閱讀比較中也有了新的發現

(3)國籍相異

在組文成羣時,我們還可以考慮將不同國籍的名家名篇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中外不同風格的文章中收穫到不同的體驗。

(三)舉辦多項羣文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各班以讀書心得、讀書小報、美文誦讀等方式展示了活動成果。

2015年,2016年我校舉行了兩次全校性的大型誦讀活動展示。這一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羣文閱讀課堂教學研究的進程。

(四)促進了閱讀習慣養成。

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長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羣文閱讀教學就能通過開發的“教學資源包”以“塊”的形式向學生延伸集成式的知識和能力系統的形成訓練,以達成學生良好的模塊思維和閱讀習慣。首先,是在教師的示範下逐步學會蒐集整理羣文閱讀教學資源,形成平時閱讀的整體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自主選擇關聯的材料,進行自主閱讀、自主閱讀體驗,形成閱讀實踐行爲。其次,是通過課堂羣文閱讀的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延伸閱讀的空間,把語文閱讀真正由課內移向課外,把課外閱讀讀到位、讀紮實。

七、總結反思

1.結論:羣文閱讀教學行爲與策略研究要達成了師生圍繞主題,進行的大量、有針對性的閱讀行爲。學生在以議題爲圓心、以閱讀材料爲半徑而形成的圓上進行閱讀訓練,閱讀內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過閱讀儲存到學生的腦海中,實現了閱讀中學生知識系統的形成、閱讀能力的提升、主題品味的立體,達成議題研究、理解議題、創造主題的目的。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實現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改進了教師的教學行爲、建構了羣文閱讀的教學範式、開發了大量的課程資源、促進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開設了大量的教學觀摩課、課題研究課、課題賽課,舉辦了全區範圍的師生同臺主題朗誦競賽、組織了羣文閱讀教學設計、論文、主題材料包創作徵集,課題組負責人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一篇與課題有關的教學論文,收到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2.思考: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還有如下工作有待加強:一是《羣文閱讀教師教學策略的研究》理論支撐仍不到位,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時不能夠高屋建瓴地看問題,仍出現問題的低起點處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些教學行爲的缺陷。二是案例分析與研究做得還不足,要進一步提高案例研究的水平,要多做錄像課的微格分析,來剖析和研究問題,提高案例分析與教育隨筆的質量,使其更具有典型性與指導性。三是對於課題成員的研究和實踐指導還顯得力度不足,對於有些問題研究中措施有不到位的現象,形成操作層面的研究停留於較淺的層次上。五是羣文閱讀教學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文學視野和知識層面。但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鞏固卻出現了相對的缺失,以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行閱讀也使部分學生的閱讀大多停留在“語言賞析”和“閱讀感悟”的層面上,缺乏必要的深度,以致無法很好地適應當前的評價形式。

羣文閱讀教學活動對我校教師來說,還只是一種嘗試。我們相信,只要大家不斷探索,不斷努力,一定會突破舊有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經典內容、吸收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思想、有更多的發現與創造。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6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羣文閱讀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開展活動時,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教學目的和活動方向。

結合本期工作,淺談幾點體會:

一、以興趣爲基點,活動愉快進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活動計劃,我們先通過學校的宣傳,營造班級學習氣氛。環境能夠塑造人,人在特定的環境中會融入到這種氛圍中,自己的言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在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少兒圖書館,瞭解圖書的分類。並介紹較爲經典的文學名著,進一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以一種溫馨的人文氛圍,美麗生動的語言來“薰”他們。班級分小組展開讀書活動,更促使學生興趣的激發。

二、以品讀爲主,把握好詞好句

“授之以漁”,指導閱讀。國小中年級的分析能力、比較能能力任然比較薄弱,好書不能把握,對好詞好句好不能辨別。有些孩子對經典的文字類沒有興趣,有的則酷愛繪本,連環畫。學生還未脫離稚氣,但又有些渴望。我們就從有插圖的經典作品入手,引導他們結合插圖理解,併發揮自己的想象,提升他們的思想內涵。從易到難,慢慢滲透過度到經典作品。

三、以筆記爲翅膀,以積累爲所得

筆記,是每位閱讀者的必備品,本次活動要求孩子做好摘抄記錄的好習慣,摘抄本可以畫上自己喜愛的插圖,或者漂亮的圖案。並在班級評比最佳摘抄者,優秀讀書筆記。通過展示,同學們互取所需,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方法,有促進了同學釀好的閱讀習慣自覺的形成。

本期開展的閱讀興趣小組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但這個過程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相信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交流學習,不斷總結,我們會不斷進步,將閱讀活動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爲孩子們撐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間。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7

“羣文閱讀”網上研修活動工作總結爲響應慶陽市教研室“關於延期開學期間開展羣文閱讀項目網上研修工作的通知”的號召,寧縣一中語文教研組在學校教研室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語文“羣文閱讀”項目研修活動,貫徹落實了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工作要求。我校語文教研組老師通過網上學習“名師講座”,線下交流學習,課堂積極實施“羣文閱讀”教學,撰寫心得體會和論文等形式,對“羣文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必將引領我校的語文教研教改,推動新課改教學理念的轉變。現就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視,積極安排部署

接到教研室《關於延期開學期間開展“羣文閱讀”項目網上研修工作的通知》後,我校迅速成立“羣文閱讀”研修活動實施領導小組:王副校長任組長,楊老師、付老師、朱老師、王老師副組長,全體語文教師參加的研修小組。

學校積極安排工作:

(1)網上聽課:要求全校語文教師按照《“羣文閱讀”項目培訓網絡課程安排表(3月份)》,按時網上聽課。

(2)線下研修活動:要求語文教研組教師以學科組爲單位,通過網上交流學習心得,小組視頻會,開展網上研修交流活動。

(3)網上課堂教學:要求全體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施“羣文閱讀”教學,並把“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爲課堂教學的主題。

(4)通過“釘釘羣”“QQ羣”“微信羣”等網上平臺,實施“羣文閱讀”教學。

(5)要求每個語文教師撰寫心得體會和論文。

二、語文教研組認真落實,交流學習成果

1.語文教研組長付志昭老師負責召開網上電話視頻會議,組織語文組老師學習這次“羣文閱讀”的教學主題。

2.組織實施網上聽課活動。

以學科組爲基本單位,由朱宏剛老師組織高一級老師網上聽課,王力老師組織高二級老師聽課,付志昭老師組織高三級老師聽課。每天的聽課,都有專人提前發提示和登錄地址,聽課過程全程檢查,確保聽課質量。

3.組織網上評課活動。

在聽了“羣文閱讀”名師課程之後,開展網上評課活動。3月7日下午四點,教研組通過電話視頻,相互交流了自己學習段曾勇《給自己一個生命的方向》這一課的心得體會,老師們傾心交流,見的深刻。3月17日下午四點,對王浩的《中華兒女鄧稼先》和王林老師的《親子閱讀有妙招》進行了學習探討,老師們對“羣文閱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了新的認識。3月28日下午四點,組織學習了司體忠老師的《高中羣文閱讀優質課例研談——高一上<槍口擡高一釐米>》對這節課,老師們交流激烈。對怎樣選主題、怎樣組文、怎樣設問、怎樣閱讀、時間的設計,教學過程及方法的設想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的。一個最大的體會和提高就是:“羣文閱讀”要把學生作爲所有活動的“主體”真正落細落實學生“讀”的過程,把“思”“悟”“寫”的過程留給學生。

4. 開展網上集體備課活動。

通過“釘釘羣”“QQ羣”“微信羣”等網上平臺,以“防控防疫”爲主題,以“單元整合羣文閱讀”爲主要備課方式,交流集體備課成果。開展網上有關“防控防疫”信息交流,網上授課經驗交流活動,指導網上課堂教學活動。

三、撰寫學習心得和論文,提升專業化修養

在本次“羣文閱讀”研修活動中,我校語文教研組全體老師積極參與,收穫頗豐,基本達成共識:“羣文閱讀”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浸潤人文精神”。

活動結束後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撰寫了深刻的學習心得。

付老師認爲:1.羣文閱讀,應激活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有情感的共鳴,思想的昇華; 2.人文閱讀,喚醒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懷、態度和價值觀:責任和擔當;3.聚焦育人,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傳統觀念,知行結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4.潛心閱讀,研讀考綱,精研文本,迴歸教材,提升教師在閱讀中的牽引魅力。

馮老師的體會主要有:1、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成爲語文學習的“主體”, “讀”“悟”結合,培養興趣;2、羣文閱讀彌補了傳統閱讀教學中的不足,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3、羣文閱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閱讀更多的文章。

李老師認爲:在羣文閱讀中,教師要規劃安排、搭建學習支架,調配文本、鑑別文本效度增刪相應內容;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時規劃、課程結構一定要心中有數、該講則講。學生要明確閱讀任務,通過主動地、有效地閱讀讀懂文本、使用文本,從而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必須閱讀起來,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如何在多文本閱讀中辨識提取、比較整合、批判創新,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通過網上“羣文閱讀”研修活動,老師們對“羣文閱讀”教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深的理解。“羣文閱讀”教學改變了語文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地進行閱讀變爲喜歡閱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也將爲高中語文閱讀創造新的教學空間、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8

本學期以來,我校圍繞“羣文閱讀課內外資源整合”計劃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羣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活動,打破了傳統的單節單篇、多節單篇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生活,有力地推動了學校課程改革的進程。現將這一研究活動總結如下:

一、思想動員引領教師積極參與

開學初,課題組成員在教務處動員下學習了“羣文閱讀”教學特色項目實施方案。

二、精選文本爲實證研究提供素材

爲使開學之初這一活動便能全面開展,我們精選了大量的適合不同年段兒童閱讀的文本加以歸類整理,爲“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論學習瞭解“羣文閱讀”內涵及研究現狀

本期我們開展了多次學習,瞭解了“羣文閱讀”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1。內涵:羣文閱讀是羣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展示自己的觀點,最終達成共識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的過程。

2。研究現狀:“羣文閱讀

四、外出學習促進交流與提升

4月12日,我校二位“羣文閱讀”種子教師參加了縣教師素養大賽。活動中,我們觀摩了縣直學校各位優秀語文教師的精彩課例;聆聽了資深教研員關於羣書閱讀教學的專題講座,大家對羣文閱讀的含義、實施途徑、方法和意義等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聽取了兄弟學校羣文閱讀課題開展的經驗介紹;最後,在校長主持的互動環節中,各兄弟學校老師暢所欲言,展望羣文閱讀教學美好的未來。

五、深入實踐探討課堂教學策略

4月7日,我校羣文閱讀研討活動在錄播室如期舉行。參會人員有學校領導及全體語文教師。活動當中,劉老師、李老師各上了一節研討課。吳校長對這兩節研討課做了精彩點評、對我們的羣文閱讀研討活動做了高度評價,同時給予了殷切希望。

吳校長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羣文閱讀研討活動,這兩節課都上得很不錯,都極大地擴大了課堂教學的閱讀面,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李老師有程序、有步驟地引領閱讀,便於不同層次的兒童都學有所獲;指向寫作的羣文閱讀,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寫作能力。劉老師的課把握了學生學習的重點,注意了內容的深度;她的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主體……最後,吳校長給我們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羣文閱讀要立足教材、聯繫教材。

六、多項展示凸顯研究成果

我校自開展羣文活動以來,舉辦了多項羣文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各班以讀書心得、讀書小報、美文誦讀等方式展示了活動成果。

5月10日,我校舉行了全校性的大型誦讀活動展示。這一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羣文閱讀課堂教學研究的進程。

七、總結回顧展望下一步工作計劃

羣文閱讀教學活動對我校教師來說,還只是一種嘗試。我們相信,只要大家不斷探索,不斷努力,一定會突破舊有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經典內容、吸收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思想、有更多的發現與創造。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9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是啊,有樂趣纔會喜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使閱讀成爲一次快樂的經歷,真正地使學生愛學、樂學。

怎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喜歡閱讀呢?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興趣:

導語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如果導語設計地好,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贏得“開門紅”,爲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時,我出示圖片:松鼠、松果,詢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麼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自己的想法。而後,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孩子們被我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又如在教學《夏夜多美》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師深情講述)多彩的春天過去了,我們迎來了迷人的夏天,在一個美麗的夏夜,公園裏靜悄悄地──(多媒體播放夏夜動畫,生觀看。)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夏夜,公園的池塘邊上演了一幕動人的童話劇,是什麼呢?聽!(師動情地朗讀,講述童話故事。)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一看二聽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進入情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學生讀來有情有趣。

二、教給國小生閱讀方法:

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實,證明了他們所採取的閱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許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他們所傳授、推行的閱讀方法的正確。教師有必要從中擷取一些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的閱讀方法向國小生推薦,使國小生的閱讀活動有方法可依憑,能增進他們取得良好閱讀效果的信心。

我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向國小生傳授以下一些閱讀方法:

1、目標閱讀法。

要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讀物的實際情況來選定閱讀目的。大到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小到段落層次、遣詞造句,制定明確的目標。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通過各種途徑達成目標,要避開與目標無關的內容,避免繞圈子。然後,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篩選,找到真正切中目標的實際內容。

2、快速閱讀法。

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閱讀時不出聲,使理解材料的思維過程簡化,以加快閱讀速度。同時閱讀時盡力推廣視讀廣度,以句、段文字爲一個閱讀單位,做到一目十行。閱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儘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閱讀結束後,要求學生複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三、樹立自學的信心:

要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覆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總之,要訓練好國小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把握好學生理解的不同層次,科學地進行訓練。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10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

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

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野”在課文中指什麼意思?

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

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親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採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採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採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瞭解勞動者的艱辛、瞭解水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學習小組爲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爲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羣文閱讀教學總結 篇11

寨橋幼兒園吳春豔 我聽了鳴凰幼兒園劉老師上的分享閱讀《我是山大王》,在這一節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很新穎,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用情景表演穿插整節教學活動,孩子的學習慾望很強。在教學的過程中,環環相扣、緊密相連。教師在讓孩子玩的同時,輕鬆自如的完成了教學,達到了教學目標。它給了我一個很明確的教學理論,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 事情、是一種享受”。

分享閱讀亦陽教育中心的陳老師對該課進行了點評,指導老師如何進行分享閱讀的第一課程——猜圖。首先是導入,然後是猜圖環節,最後是梳理總結。甄老師基本能夠按照流程完成教育目標,但在猜圖環節將孩子們的思路引導得過於開放,雖然孩子討論的很激烈,但已經離開原來的主題。這就涉及到老師在 學過程如何把握重點和難點的問題。

關於如何處理好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其實在平時的老師教學中,鬍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很普遍,甚至不明白上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這就是老師要備課的原因:我上這堂課要達到什麼目標?我將採取什麼措施?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在哪?我又如何去解決?目前我教的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狀態如何?他們會出現的問題大概是什麼?我將如何去 引導解決?

有了明確的思路,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相應都有了對策,即便是意料之外的問題,也將給老師提高思考的空間。這樣就不會出現老師上課信馬由繮,孩子們不斷在被髮散,養成不好的思維習慣,做事隨心所欲的。其實我們不能小看這 一點,老師有清晰的思路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中最精彩的還是分享閱讀課題組北京的專家——王琦,對我們做的講座。分享閱讀到底要教什麼以及分享閱讀的三個閱讀層次:是字面水平理解、解釋水平理解、應用水平理解;相對應的是我們熟悉的教學中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在平時的教學裏,我們往往對第一階段的教學掌握較好,當然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在第二階段的時候,我們就誤會成就是讓幼兒自己能獨立看書,知道故事內容或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等等。其實不然,第二階段的課時非常重

要,它是幼兒能夠真正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課時。首先,教師在第二課時朗讀讀本的時候,要注意讀圖文關係。圖文的對應性有助於幫助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能過獨立的看懂圖書。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第二要讀故事,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故事後,幼兒能很好的瞭解故事的完整性和理解故事的感情。第三要讀文本。分享閱讀的任何活動都不會離開最終的元素,那就是迴歸閱讀。所以我們在朗讀的時候也要仔細的讀文本。第四就是讀結構。最後就是讀感情。感情是基 於理解故事之上的,理解了故事當然也就會明白故事所要表達的感情。

總得來說“分享閱讀”不僅發展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最重要的是爲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作爲教師要引導好孩子,必須不斷的學習,想出不同的教學方式來上好每一節課,使孩子喜歡學習、學會良好的閱讀方法。在此同時不斷地培養幼兒把事物的感情溶入到口語的表達中去,從而從小就培養了孩子的情感,豐富孩子的感情世界。

總之每一次的學習都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收穫,只有多學,學以致用,才能讓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得更快,所以我會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讓自己快快成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