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聽課記錄(通用5篇)

聽課是教師進行再培訓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實現自我提升的直接途徑。以下是國中語文聽課記錄,歡迎閱讀。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通用5篇)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1

一、導入

看狼的圖片,傾聽狼的嚎叫。提問:你能聯想到哪些有關狼的成語?

學生交流成語,老師點撥:人們對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們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齊讀成語: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小小說《狼》,作者蒲松齡。

二、簡介作者

老師準備了一張作家名片:

名:蒲松齡,字留仙,號 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時:清代文學家

地:山東淄川人

作: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一、朗讀

1. 自由自在朗讀文章,要求讀得字正腔圓。

書聲琅琅真好。有沒有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呢?(出示生字詞)

2. 對於文章,誰能自信地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並給予評價。

3. 正確停頓,我能行

其一/犬坐於前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哪些語句要快速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指導朗讀: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語速快慢結合)

二、譯讀

譯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門檻。在朗讀過程中,把你認爲重要的地方畫出來。

先在同桌內交流,看你的疑難問題誰能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全班共同解決。

其,在文章中有代詞的作用。老師準備了幾個句子,看看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麼?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節

請你用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介紹了什麼故事?

再精煉一下,在下面的箭頭裏填上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這篇小說在情節上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四、讀出形象

細讀文章,採用勾畫法找出描寫屠戶與狼的地方,分析評點它們的形象。

如“仍從”運用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狼的貪婪。

學生交流,老師指導總結。

老師有聲有色地朗讀,臺下掌聲。

蒲松齡寫這篇小說的目的,僅僅是帶給我們一個生動的故事嗎?

郭沫若有云:“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諷刺什麼呢?

學生交流,老師總結。

五、結束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2

一、音樂導入

先來欣賞一段音樂《長亭外》

“長亭外,古道邊……”聽到這首歌,我的內心有深深的感觸,人生難得相聚,分別總是多今天讓我們走進《爸爸的花兒落了》,體味那份離別之情

二、梳理字詞

1.認識這些字的同學,請舉手

衣襟 徘徊 柵欄 驪歌 撩起 玉簪花 雞毛撣子

哪一個或哪幾個要注意寫法?

【驪歌】有《驪駒》篇雲:“驪駒在門,僕伕具存;驪駒在路,僕伕整駕”客人臨去歌《驪駒》,後人因而將告別之歌稱之爲“驪歌”

三、簡介作者

瞭解作者有不同途徑,如課下注釋、參考資料、上網查資料

老師從網絡上查到了這些資料,請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臺灣文學祖母級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說《城南舊事》等

資料需要篩選,老師從這幾個角度進行篩選:名、時、地、評、作

四、整體感知

1.學習記敘文,需要學習什麼?學生總結:描寫手法、情感等

2.老師總結:內容、情感、寫法

3.這篇文章寫了哪些事情?

老師引導學生概括:

參加典禮之前 參加典禮 參加典禮之後

上學 寄錢 住院 愛花

哪些事情屬於插敘?

文章的線索是誰?

本文的明線是?暗線是?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總結:表達了對爸爸的愛、不捨等

總結:學習記敘文需要(1)理事件;(2)明線索;(3)悟情感

五、品味語言

老師出示幻燈片,展示方法:

(1)藉助上下文,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2)藉助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情感

(3)藉助標點符號,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師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讀第9自然段,爸爸啞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我怎麼能夠去?”“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爸爸看着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牆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後,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國小的最後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老師分析:(1)聯繫上下文,體會爸爸說話的語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裏;

請同學們朗讀文章,找出表達情感的語句,用“﹏”劃出來

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

六、結束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3

一、導入

作者簡介(教師介紹)

二、整體感知

重點字詞的音、義。(結合課文理解詞義比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寫了哪些?

這些景物給人什麼啓示?

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我的點評:四個問題不是同一個理解層次的,應該讓學生把寫景的句子讀一讀。要把每一個問題做透,纔能有層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學習。思考:整體感知應感知到什麼程度?

本文的結構是顯而易見的總-分-總。分的三個部分都是前寫物(景)後面感悟哲理,在這裏應該讓學生感悟到,從而爲下面的解讀服務。

三、研析課文

1、學生配樂朗讀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領讀與齊讀相間。

2、教師改寫第一部分的123節,讓學生比較。學生找出老師少寫的句子。(教師如果要找關鍵的句子來品析,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直接提問。即:小白花是以怎樣的姿態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的?)

3、哪些詞語應該重讀?有什麼好處?

我的點評:這個板塊把寫作手法、朗讀方法、文章的中心雜糅在了一起。老師問學生答,學生被牽着鼻走,學得比較被動,沒有生成,感覺課堂沒有活水。這個板快就是讓學生找出展現在眼前的圖畫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師領着學生學,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讓學生學使用摘書卡的形式學習,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檢測的形式來學習。思考:面對同樣的結構的片段,應該怎樣做到教學方法的靈活有異?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使學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鍛鍊,使課堂越來越有活氣?形式不同,側重點不同。

4、依照此法學習第二、三片段。教師講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寫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4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模仿中央電視臺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欄目。我先代一下主持人採訪一下各位同學:在你的人生歷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觸動過你的心絃。今天,老師就爲同學們提供一次一吐爲快的機會。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心裏話。

生1:我覺得,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熱愛自己的父母。小時候,父母對我是精心呵護,給我做好吃的`,記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醫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們才放心。從那時起,我知道了什麼是感恩。

生2:現在,我覺得同學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和諧,有許多同學比較自私,不願幫助別人,老是想着自己,記得有一次,有一道題我不會做,我問過很多同學,他們中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差的,但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如何去做。

生3:自從上學以來,我覺得家長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他們不理解我們,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爲我們安排一切。

生4:個別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提問,但是他們提問的對象卻是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而那些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卻經常成爲老師遺忘的角落。我認爲老師的這種做法有些不妥。老師應該一視同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師:剛纔我們有四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板書課題)。我想告訴第一位同學,“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趁我們年輕,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請善待我們的父母。我想告訴第二位同學,把同學當朋友,多說說自己的心裏話,或許情況就會得到改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我也希望同學之間能夠互相團結,記住,“給別人一縷陽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輪太陽。” 我想告訴第三位同學,“可憐天下父母心”,多做換位思考,你就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訴第四位同學,你很有愛心,樂於助人。大膽的說出來或者給這位老師寫封信,這位老師可能就會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畢竟教學相長。

師:同學們,其實,當我們遭遇不平時,我們不應怨天尤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今天這堂課,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學們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毛遂自薦,積極發言。

一、 出示目標,指導自學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心聲》一課。讀的過程中注意借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然後,完成下列目標:

1、瞭解本文文體—小說;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3、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生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二、 自學檢測,互幫互學

1、 掃清閱讀障礙:

窸窸窣窣( ) 恍惚( ) 蜷在( ) 簪子( )

抽噎( ) 發窘( ) 紙捻( )

2、師:關於小說你知道些什麼?

(生舉手回答)

生1:小說有三個要素,即人物、情節和環境。

生2:小說按篇幅長短可分爲短篇、中篇、長篇和小小說。 生3: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生4: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人物描寫必須具有典型性。

3、 師:剛纔大家說了那麼多,看來大家對小說這種體裁併不陌生。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一個問題:本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幾個同學用簡練的語言複述故事的主要內容,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的複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局要到校聽課,程老師爲了學校的榮譽,對這節課進行了精心準備。她提前安排了幾個同學朗讀《萬卡》這篇課文。李京京很想讀,可程老師卻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最後,在公開課上李京京面對突然發生的變故,勇敢地舉起手朗讀了這篇課文。

師:你認爲這個同學對課文主要情節的複述完整嗎?你覺得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內容嗎?

生:小說寫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節公開課,老師預先指定了六個她信任的學生朗讀課文。李京京很想朗讀這篇文章,因爲李京京和課文《萬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許多相同的經歷和感受。可老師卻因爲他聲音沙啞,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京京的請求。李京京只好躲進小樹林裏去讀這篇深深打動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爲同學糾正不正確的朗讀卻遭到同學無端的嘲笑。公開課上,老師預先指定朗讀的同學由於f去場沒有站起來,京京卻勇敢地舉起手朗讀了這篇文章,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師:比較兩個同學的複述,我們發現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第二個同學的複述更完整,他補充了兩個重要情節,一個是李京京在小樹林裏讀課文,另一個是李京京糾正同學的朗讀遭到嘲笑。

師:很好,大家聽得很仔細。的確,經過第二個同學的補充,故事的主要情節我們就基本上整理出來了。通常我們學習;小說,可以將小說情節的發展分爲四個階段,哪四個階段?

生: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師:好!本文的開端是……?

生:區教育局要在“我們班”組織一次公開教學課,李京京想朗讀課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師的拒絕。

師:故事的發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樹林裏朗讀課文;李京京糾正同學的朗讀遭到嘲笑。

師: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往往聯繫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結局是:李京京勇敢地舉起手,在公開課上用真情朗讀課文,打動了在場的每個人。

師:閱讀結束了,同學們對於文中的各個人物有什麼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別同情李京京同學的生活處境,因爲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而且他投入的學習,積極的進取也值得我學習。

生2:我特別敬佩李京京同學。我覺得他很有自信。尤其當自己的願望遭到別人拒絕的時候,他總努力爲自己創造機會。最後他成功了。正所謂: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生3:我覺得文中程老師的做法不對。他不應該有偏見,應該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優秀的。

生4:老師,“心聲”這個題目是不是一語雙關啊?我覺的這不僅僅是李京京的心聲,更是普天之下學生共同的心聲。

生5:我特別討厭像程老師這樣的人!太偏心了!學習好就喜歡,學習不好就討厭。

生6:“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認爲,李京京固然值得我們同情,但是程老師所做的這一切也是爲了學校的榮譽,他們兩個人都很好。

生7:課文中有一個人物叫趙小楨的學生,他雖然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卻是一個沒有勇氣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過讀這篇課文,我想對所有的老師說一句話,那就是對所有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把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爲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三、 質疑答疑,更正講解

師: 剛纔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後一位同學的發言讓我彷彿看到了我們每一位同學的那顆渴望關愛、渴求平等的心,其實老師也有過許多失誤,也曾經遺忘過學習暫時落後的同學,但今天聽了同學們的發言之後,我決心改正,爭取做一個公正無私的老師。

師:同學們,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標題“心聲”呢?

生1:我覺得這是李京京同學的心聲。他特別思念住在鄉下的爺爺,想早日見到爺爺。他渴望親情。

生2:我覺得這是像李京京同學一樣不被老師重視的學生的心聲。他們渴求得到老師的關懷和幫助。

生3:我覺得這是作者的心聲。他寫這篇文章旨在告訴我們讀者,我們要像李京京一樣,面對冷漠,面對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棄。

生4:我覺得這是教育專家的心聲。教育本是一塊淨土,不容弄虛作假。他們呼喚教育要返璞歸真。

四、 分層訓練,完成作業

1、 填空

(1)小說三個要素,即  、  和  。

(2)小說按篇幅長短可分爲  、  、  、  (3)小說以塑造  爲中心,通過  的敘述和  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4)小說情節的結構  、  、  、  。

2、任選一題

(1)請寫出最想對語文老師說的話

(2)請以“——我想對你說句心裏話”爲題寫一篇文章

聽課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在一種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寬鬆,樂意進取、樂意參與,情緒很高亢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就是說,學習方式轉變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就是課堂的教育氛圍、環境: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的?教師會設計什麼樣的教學情景,設計什麼樣的課堂氛圍?

進一步來說,新課程課堂該有什麼樣的教育氛圍?學生要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我覺得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學生要自由。我們要求課堂要有規範,要有紀律,但是課堂規範和課堂紀律最核心的實質與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放飛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無拘無束,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第二,要有寬鬆的氛圍。所謂寬鬆,我想就是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把它自己的經驗、最個性化的東西充分表達了出來。日本的一所國小流行一種這樣的理念,他們認爲“教室就是讓孩子出差錯的地方”。在日本,離開了學校你就不能犯錯誤,但是學生在學校是允許犯錯誤的。我個人的理解,犯錯誤就是讓學生打開心窗,把他心裏想到的、碰到的經驗和體會充分地表露出來,一時我們的教學真正進入孩子的心理。我們的課程,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孩子的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麼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再構,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

第三,就是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像這節課上,我寫錯了一個字,學生立即給我主動的指了出來,這點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平時的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那是一種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它已經成爲習慣,再這樣既寬鬆、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圍之下,學生纔敢於指出老師的過錯,這也正說明了學生處於一種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之中。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轉變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習方法的轉變。

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提升學生學習的本質,解決的是怎麼學的問題。比如說朗讀,可以有學生自由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還有對課文的分析,怎麼理解等等。像教讀《心聲》這篇文章,主要通過“閱讀——解讀——拓展”幾個環節,第一是理解性的讀,把課文讀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課文中有可爭論的東西挖掘出來進行探究,因此需要設計有思考深度的問題,但又不能過多,防止出現“蜻蜓點水”,分析布頭,加講解不透的問題。因爲此前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是理解性的,學生的整體感知大都一樣,現在學生就要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個性化的理解,這正好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進行解讀。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文章中李京京現象透視出來的有關教育的深層問題。

但不管怎樣,新課堂教學一定要秉承新課程理念中一切以發展爲本的精神,一切以學生爲本的理念,就是說教學的所有任務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正所謂: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5

(一)關於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幾件事?表達了老人什麼感情?

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着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表達了什麼?

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裏,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有什麼象徵意義?

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爲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關於男孩

4.劇中的男孩有什麼象徵意義?

他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裏,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三)關於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於棗兒

6.全劇以“棗兒”爲標題,並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着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徵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裏挑了顆熟透曬乾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裏)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麼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裏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2.探究棗兒的象徵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徵着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着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棗兒象徵着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生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精神家園的象徵。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重的考驗。

教師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

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生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生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生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

生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繫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瞭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爲他們做點什麼?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精神家園的象徵。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重的考驗。

社會現實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會在向前發展,歷史不可能倒流,人們應該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尋找一種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生活狀態。

  (七)佈置作業

學完這篇課文,結合自身情況,寫一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