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基礎知識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之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衆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爲.......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鑑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淩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總結:以上歸結了國中語文文學常識的部分內容。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於閱讀的要求

【—】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

閱讀

1.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爲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 七年級.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着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溫馨提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考前古詩賞析指導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①——③題。(10分)

送柴侍御 丹陽送韋參軍

  王昌齡 嚴維

流水通波接武岡, 丹陽郭裏送行舟,

送君不覺有離傷。 一別心知兩地秋。

青山一道同雲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兩鄉。 寒鴉飛盡水悠悠。

①從體裁角度看,這兩首詩都是____ ___;從題材角度看,這兩首詩都是 。(2分)

②王詩中,詩人爲什麼說“送君不覺有離傷”?(3分)

答:

③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並具體分析每首詩後兩句的表現手法。

(5分)

答:

①七言絕句(或七絕、絕句)(1分);送別詩(1分)

②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1分)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1分);雖處異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覺有離傷”。

③感情色彩: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淒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現手法:王詩“青山”“明月”句,是作者藉助來抒情;“明月”句是作者運用反問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點即可)嚴詩寫“日晚”“寒鴉”“江水”,寓情於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結合詩句,言之成理即可)

浣溪沙①(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②漸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④,人間有味是清歡。

【註釋】①這首詞是蘇軾貶謫蘇州四年後再遷移汝州時寫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白鮮白、泡沫細膩爲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筍,萵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①下列對本文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 整體理解:詞作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B. 詞作上片可以這樣描述: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 國中學習方法;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邐向前。

C. 人物形象分析:詞作第一句寫風斜雨細,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兩忘,這與唐代張志和所刻畫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煙波釣叟”同爲隱逸者形象。

D. 藝術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鮮明,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②簡析“淡煙疏柳媚晴灘”中“媚”字的妙處。(3分)

③就全詞來看,結尾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中的“清歡”表現在哪些方面?(4分)

①答案C

②答案:一個“媚”字引出了雨後初晴,陽光明媚的初春美景,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聲。(1分)作者運用擬人手法,(1分)把淡煙和疏柳在河灘上的嫵媚神態寫活了,似乎淡煙和疏柳也懂得獻媚“晴灘”似的,給人以動感。(1分)

評分:共3分。共3個要點,每個要點1分。

③答案:景色的淡雅,視野的開闊;(1分)飲食的清淡新鮮;(1分)主人的熱情好客;(1分)經歷人生挫折後的從容淡定、清曠閒雅。(1分)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四年後再遷移汝州時寫的。上闋,詩人用素描的手法,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淡雅的富於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色: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下闋,抒發詩人遊南山的感受: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嚐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帶有哲理性的詩句,是全詩的“詩眼”,給人無盡的思索玩味。何謂“清歡”?遠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慾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無可否認,蘇軾的“清歡”論有一定的侷限性,隱含着他經受險惡仕途官宦之後,產生的一種隱退的消極思想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然而,蘇軾的“清歡”論仍給我們某些有益的啓示。 在當今社會中,難得“清歡”。不要說官場上的送往迎來、生意場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燈紅酒綠的“狂歡”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慶、親友聚會,有哪一個不追逐時髦,講究熱鬧排場?連生在節假日都躲進遊戲機室去瀟灑“狂歡”。似乎缺少了大歡、狂歡,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這種追求世俗的“狂歡”中迷失方向:鯨吞的貪官在“狂歡”中倒下,無饜的奸商在“狂歡”中落網,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在“狂歡”中破產,貪歡之士在“狂歡”中墮爲階下囚……

“清歡”有味。當然,今天,我們讚賞“清歡”,未必要一定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社會人生,少一些抄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僞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盡歡”,想到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即使是“清歡”的倡導者蘇軾,在當年,也不能完全走進山林忘卻人間。他雖遭受打擊排擠,然而爲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黃河缺堤,他身先士卒與民共戰抗洪濤;在任杭州太守,帶領民衆疏通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貶謫荒蠻澹州,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於民爲樂。“清歡”,確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着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蘇軾《浣溪沙》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館:周圍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詩人沈約,這裏指詞人自己。③鷓鴣:一種鳥,其啼聲俗謂似“行不得也哥哥”。

【賞析】

詞人爲我們講了一個忽陰忽晴的春天的故事,他講得巧妙而又含蓄。他講到古代那位因爲失意而身心受損的沈約,我們知道其實講的就是他自己。他說他聽不到那能傳書的鴻雁的鳴唱,我們便知道他得不到親友的消息。他說他只聽到鷓鴣呼喚着“行不得也哥哥”,我們便知道他在思念遠方的子由——他“千里共嬋娟”的弟弟。聽話聽音。他的比興寄託,哪裏“唯有落花知”呢?

正直的詞人一生屢遭貶謫。這次又是哪一年春天?貶在何處?是杭州,還是湖州、黃州、惠州、儋州?這恐怕真個要叩問落花了,雖然落花不語。不過我們分明知道,詩人一定會從憂鬱中超越,依然曠達,一任平生煙雨。

  文言文翻譯有妙法

《課程標準》中,要求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而在各類時,這“理解基本內容”常常以翻譯的題型出現,即將文言語句或小段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有些考生對此束手無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實,文言文翻譯是有法可循的:

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成的。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後,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

翻譯的具體是“增”、“刪”、“留”、“變”四法:

1.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

2.刪,即對無實在意義(表語氣、停頓等)的文言虛詞刪去不譯 國中物理;

3.留,即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時間、專用名詞等)保留不譯;

4.變,即對與現代漢語習慣不同的句子採用意譯。

例如,將下面《寇準傳》中的一段譯成現代漢語:

寇準傳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②供帳,大爲具待③。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④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寇準傳》)

註釋:

①準:寇準,北宋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嚴:敬重。

③具待:具,備辦;待,接待。

④《霍光傳》:載《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無術,暗於大理”之語。

對於這一段行文的翻譯,要先弄清一些詞語的含義。

通過初讀,文中的主要人物:張詠,又稱“張公”“詠”;寇準,又稱“寇公”“準”。

文中的地名:成都、陝(即:陝西)。這些詞語都按原文或原義寫出。

其餘各詞語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當初”,“在”原義不變;

“聞”,“聽說”;“入相”,即進入相府,譯爲:“當了相”;

“謂”,“對……說”;

“其”,“他的”;

“僚屬”,“同僚們”;

“奇材”,同今義“奇材”;

“惜”,“可惜”;

“爾”,嘆詞:“及”,到,等到;

“出陝”,出京外任陝西地方官;

“適”,恰,正趕上;

自,從;

“罷還”,罷官還鄉;

“供帳”,供設帷帳;

“爲”,做;

“去”,離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麼;

“教”,教導;

“徐”,慢慢地;

“莫諭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歸”,回到府中;

“至”,到;

“謂”,說。

進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這些詞語連接起來,並加以通順。 譯文如下:

當初,張詠在成都(作官),聽說寇準被拜爲宰相,(就)對他的同僚們說:“寇準是個奇材,(只)可惜學術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準出任陝西地方官,張詠(也)正好被罷官從成都還鄉,寇準非常敬重地供設帷帳,並準備了盛大的`接待儀式。張將要離去,寇準送他到市郊,問道:“(先生)有什麼話要教導寇準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您)不可不讀啊。”寇準並不明白他的用意,回來以後,拿出那《霍光傳》讀它,到“不學無術”一句,笑着說:“這是張公教導我啊。”

在這一段譯文中,對原文的詞語含義適當地現代語義選擇,句內、句間作了串連,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補足。從而使語義暢達,更符合作者的原義。這就是省略句的問題。

對於判斷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譯爲“寇準是個奇材”。

對於倒裝句,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譯爲“用什麼”。

關於被動句,要按現代漢語習慣加“被”。如“聞准入相”,這是意義上的被動,可譯爲“寇準被任命爲宰相”。

總之,文言語句、段的翻譯,需要理解語句間的邏輯關係、語氣關係,弄清實詞含義、虛詞作用,發現詞類活用和通假,正確處理一些凝固的結構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形成文言語感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平時多讀多譯一些淺顯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這既訓練了我們閱讀文言文的,又領略了祖國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必讀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是英國約克人,生性喜歡冒險,性格剛毅,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爲了自己的理想,他不顧父母反對,執意航海環遊世界。他先後幾次出海,賺過些錢,也許會了些種植、經營之道。後來他漂流到了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與野人奮鬥過,他救下過星期五,他用僅有的一些資源建起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家”。他靠自己的力量,在島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星期五是土著人,在一次部落間的戰爭中被俘,魯濱孫救了他的命,並以西方文明對他進行開化,最後成爲了魯濱孫忠實的僕人。 國中物理 剛踏上小島,魯濱孫沒什麼生活的依靠,只是後來發現了他乘坐的那條被海浪擊破的大船,從上面搬下了許多生活用品,讓他的生活輕鬆了一些,也許老天還是可憐他的。雖然這樣,魯濱孫還是勤奮的勞動,爲防止野獸的進攻,他可是在自己的住所上下了大功夫;爲了不餓死,他靠那些少量的,捕捉食物……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天壤之別。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要是把我放到那樣一個了無人煙的地方,過不了兩天我就奄奄一息了,更別說在那裏呆上三十五年。而魯濱孫的那種堅強給了我一種激勵,我要鍛鍊那種頑強的精神,去荒島上實踐一下我的自理能力,可是隻要沒有野人和野獸就好。

總結:我似乎總有着一種讀不厭的感覺,因爲我喜歡冒險,而從魯濱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獨特的精神,讓我有一種冒險的衝動,引起了我的共鳴。

 七年級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走一步再 走一步基礎歸納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啜chuò泣 納罕hǎn 峭qìao壁 目眩xuàn

顫chàn抖 悶mēn熱 屢lǚ次。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訓(jiè) 誡 瘦骨(lín xún) 嶙峋

小心(yìyì) 翼翼 (sǒng) 聳立

3.解詞。

(1) 納罕:驚奇,詫異。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點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點撥:本句是主旨句,含義深刻。)

 三、文學常識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

總結: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來,終於脫險。作者通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寫出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 國中英語,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

  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的]

1、 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徵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

2、 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的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講清課文以時間爲順序和“我”的思想變化爲線索,圍繞表現人物崇高品質的需要來精心組織典型材料的寫作特點,以及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風格在文中的具體表現。

2、弄懂有關的時代背景以及一些含義深刻難懂的句子。

[教學時數] 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通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落、記敘順序,分清課文中變換的幾個地點,瞭解全文記敘的幾件主要事情,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研習課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讀有關注釋,要求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3、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指導。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在閱讀時: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爲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三、閱讀完畢,根據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四、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請一學生朗讀,同學們看書並考慮: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徵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無非”、“實在”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1、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徵——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

2、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3、“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這羣人生活空虛、無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園,就是在會館裏學跳舞。這兒不是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棲身之所,因此決心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環境,而“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也就是作者要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過渡段,承上啓下,由記敘在東京的所見所感轉到記敘在仙台的見聞和感受。

第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這爲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板書段意: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

 五、佈置作業。

1、朗讀這一部分課文,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題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