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知識結構特點談教學思想的形成論文

摘要:通過對物理知識結構特點的分析,通過對教材編寫的分類分析,根據學生學習認知水平發展的規律,結合高一各階段物理學習的知識內容,在物理教學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特色,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輕鬆學習和快樂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長。

從物理知識結構特點談教學思想的形成論文

關鍵詞:物理 結構 教學 思想 形成

  一、教材編寫特點

1.第一章 力

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物理的學習,對力有了初步的認識,有了勻速運動時物體受二力平衡的知識,進入高中學習後,在高中開始學習《第一章 力》,應該很容易接受。在《第一章 力》中先講述力的基本概念,在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後,知道物體受了這些力後,學生就會思考,這些力對物體有什麼作用,怎樣作用?然後緊緊抓住力的作用效果。緊接着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就是力的處理,從而在力的分析處理中提出矢量概念。這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在講解力的合成與分解時,就給學生牢固樹立矢量意識,這是我們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必須首先強調的。因爲,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習的物理量就只有兩個量,矢量和標量。在學習新的概念時,首先明確誰是矢量、誰是標量,因爲矢量的運算有別於數學中簡單的數學運算,這樣有助於學生對物理量的認識和理解。方向問題往往是學生在解答題時,最容易搞錯和忘掉的地方。所以一開始學習物理,就形成和強調第一個意識——“矢量與標量”。

2.第二章 直線運動

在《第二章 直線運動》中講述運動的基本概念,學習的是直線運動。在這一章中又該樹立“運動過程和運動狀態”的意識。而在以後的學習中,甚至整個高中階段,就是一個物體的運動過程和運動狀態,加強運動過程和運動狀態意識的樹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解題習慣。分析運動過程,就畫出運動過程圖,然後抓住運動狀態,尋找過程量與狀態量之間的關係,根據運動規律建立方程。同樣,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狀態,過程對應着狀態的變化。在高中階段學習的很多定理和規律,表達式的左邊是過程量,右邊是狀態量的變化。所以在第二章《直線運動》的教學中加強樹立第二個意識——“過程與狀態”。

同時,在第二章的教學中,還應樹立第三個意識——“定義與決定”。在物理學習中,有很多物理公式,而有些公式是定義的。如速度,就是爲了描述運動的快慢,才引入速度這一概念。通過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和公式,是不能推導得出的,所以就沒有成正比和成反比的說法,而且適用於任何情況。就如一個人的姓名是定義的,在任何地方都適用。而決定式是通過定義式變形或通過物理規律總結出來的,在應用過程中,就應該滿足一定的適用條件。如是電阻的定義式,而則叫歐姆定律。在教學中,加強“定義與決定”的意識的樹立,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物理公式、應用好物理公式。同時,引入這些物理量,我們還要樹立第四個意識——“意義與作用”。

進一步明確這些概念的“意義與作用”,每定義一個物理量,就應明確定義這個物理量的意義,知道其作用,爲什麼要定義這個物理量。如定義“位移”,就是要描述在某一方向的位置變化;定義“加速度”不是描述速度的變化,而是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而且還反映出速度變化的方向。

在第二章的學習中,通過學習,圖像,通過物體做直線運動,用圖像能很好地反映引入位移的重要性,把重複的線段,停頓的時間段等,通過圖像很好地表示出來。讓學生學會將物體實際運動的情況,上升到理論上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圖像還能反映出物體怎樣運動,理解圖像的物理意義是什麼,並通過圖像反映位移的變化量。學習質點概念,理解通過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忽略次要的,抓住主要的。不僅物體可以看着質點,而且有時物體還可不計重力,不計空氣阻力等,從而樹立第五個意識——“理論與實際”。

3.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

在學習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後,學習《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中,通過對牛頓三大定律的學習,樹立第六個意識——“規律與運用”。物理學家們通過對生產生活實際的研究,總結出了物理規律。我們就要通過對物理規律的學習,學會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正體現了物理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在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的超重與失重學習中,樹立第七個意識——“本質與現象”。認清物理本質,搞清物理原理,透過物理現象看本質。超重和失重,並不是物體的`重力增加或減少了,而是表現出物體對懸掛物或支持物的作用力增大或減小了。

4.第四章 物體的平衡

通過學生學習的深入和學生能力的發展,在學習物體平衡這一章時,從二力平衡到三力平衡,然後到多力平衡;從懸掛物體到斜面物體,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樹立第八個意識——“歸納與總結”。

通過練習和測試,以及習題量的增多,解題方法也逐漸增多。如函數分析法、幾何圖解法、參考圓解法、相似比例法、整體與隔離法、合成分解法、對稱法、圖像法、假設法、特值法等等,讓學生樹立第九個意識——“方法與技巧”。

通過對試題的不斷變化,對典型題的歸納分析,最後上升到試題的發展,讓學生試探着在老師的指導下改編題,直至命題,從而樹立第十個意識—— “變化與發展”。

5.第五章 曲線運動 第六章 萬有引力定律

在學習《第五章 曲線運動》和《第六章 萬有引力定律》時,學生難於理解曲線運動中的離心運動和近心運動,以及衛星的臨界狀態和變軌問題。這時更要充分加強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物理核心。要想改變自己的現狀,我們要藉助外力來改變。實際上通過對前三章的學習,我們已經明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物理核心。我認爲,通俗地說:“物理,物理,就是研究物體的一門理論。”“力學,力學,就是從力開始學。”如果做題不畫物體受力分析圖,那叫什麼力學;如果不分析物體運動過程,那叫什麼物理。所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解題習慣,是我們在高一教學中要解決的當務之急。給學生樹立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然後對它進行“受力分析”,搞清它的“運動過程”,抓住它的“運動狀態”,根據“物理規律”建立方程求解這一解題習慣和學習習慣。

6.第七章 機械能

通過對《第七章 機械能》的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又該明確“能量守恆”這一重要的物理思想。學習功的概念,加強認識矢量與標量的關係,加強對矢量的正負和標量的正負的認識。即功的正負,重力勢能的正負,動能的非負,機械能的正負,以及重力勢能、動能和機械能的變化的正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很好理解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功能原理這三大規律,同時緊緊圍繞能量守恆這一重要思想來學習和解決問題。

  二、物理教學思想

1.矢量與標量

物理學習所學的物理量就只有兩個量,矢量和標量。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這個物理量是矢量還是標量。養成習慣,樹立矢量意識。特別是矢量的運算,以及矢量的方向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物理有時難就難在方向問題上。

2.過程與狀態

物理就講兩個東西,過程和狀態。定理、定律就是過程量與狀態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3.定義與決定

爲了解決問題,物理學家們定義了很多定義式,而且爲了紀念和表彰他們對物理學的貢獻,用他們姓名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這個物理量的單位。

4.意義與作用

每學一個物理量,就應明確這個物理量的意義,知道其作用,爲什麼要定義這個物理量。

5.理論與實際

實際的物體運動情景與物理理論的聯繫,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

6.規律與運用

學會應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7.本質與現象

認清物理本質,搞清物理原理,透過物理現象看本質,緊緊抓住物理原理。試題可以千變萬化,物理原理卻始終不變。

8.歸納與總結

成績提高的過程就是少犯錯誤,要善於歸納。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總結的過程,要善於總結。試題收集,包含正確解法,錯誤之處,要害之點。逐漸學會明確試題的易錯點,突破試題的障礙點,抓住試題的關鍵點。

9.方法與技巧

通過學習,逐漸掌握各種解題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到一題多解,觸類旁通,提高解題速度與正確率。

10.變化與發展

出題是一塊“試金石”,分析典型試題,分析大學聯考試題,做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始終加強樹立“十大”意識,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緊緊抓住“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大”核心,緊緊圍繞“能量守恆”這“一大”重要的物理思想,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特色。使學生輕鬆學習和快樂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長,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