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物理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教育論文

摘要: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課程目標體系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繫,相輔相承,但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應該是實現目標的起點。

淺談高中物理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教育論文

關鍵詞:物理 知識 技能 融合

依託於現代教育理論,立足於教育對象本身,聯繫自身的教學實際,筆者就如何實現高中物理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的融合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將知識轉化爲問題情境

將知識轉化爲問題情境,這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產生的一種教學模式。強調使學習者建立豐富的、複雜的,具有高度聯繫性的記憶表徵,從而能夠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背景下學習知識,對具體問題做出解答,因此着力於問題意識的培養,設計能對學生的智慧構成挑戰的問題就成爲積極有效的教學行爲了。

1.支架式教學模式在知識與技能融合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臨近發展區”的要求爲知識建

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尋找某個確定的知識支點,它在整個概念框架中處於核心地位,以便於學生進入教學情境。這樣的支點一般以問題的形式出現較爲適宜。它能以“激疑”爲起點,通過學生獨立探索的過程“化疑”,最後導向“成趣”的目標。點燃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一步學習的願望和渴盼,讓學生在問題中完善思維體系,將知識內化到自己的智慧結構中,促成智慧昇華。探索開始時要由教師啓發引導,再由學生分析。整個過程中教師適時適量地加以提示。幫助學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漸構建,對知識綜合性、整體性地認識,並將它合理化、理論化。在個體學習的條件下,再進行小組協商、討論。經過小組成員思維的磋商,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例如採用支架式教學進行“楞次定律”的教學,筆者設計的學習問題是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首先將有關概念,如磁通量和磁通量的變化,產生電流的條件作爲預備知識,讓學生直接參與實驗,記錄各種實驗條件下的現象。最後讓學生分組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出感應電流的方向所能遵循的規律。這樣提供學習問題,給學生一個有力的“腳手架”,根據教師所給的“把手”,學生可主動地思考問題,化解疑難,學好知識,並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2.基於問題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在知識與技能融合中的運用。拋錨式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可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問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事實做爲“錨”,圍繞該問題進一步學習。例如可以採用基於問題的拋錨式教學方法進行《遠距離輸電》的教學。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學生感性認識的前提下,提出輸電線路上損失的功率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減少損失功率?爲什麼採用高壓輸電?高壓輸電有何優點?將這一系列的問題作爲“錨”,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學實踐證明,通過上述的“問題構建”將知識問題化,學生可以在這條用“問題”搭建的“橋樑”上順利通過,靠近目標。

3.合作性的教學情境是實現知識與技能融合的重要保證。要想獲得對知識的多種理解,建構出知識的多種意義,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教師應精心選擇和重組合作性學習的`內容,積極創設合作性的教學情境。目前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內容大多是邏輯演繹式的教學體系,適宜於講授,但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不一定適合。爲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有利於學生實現合作,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重組和選擇,使教學內容展現知識產生和發現的過程;適應學生心理特點,使學生自發產生合作探究的心理需求。

  二、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1.素材要有針對性。即基於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的全面的、科學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着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作爲情境素材,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問題要有方向性。教師通過情境要把問題設在學生有疑問處,這樣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而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就會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有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問題的難易程度適中。即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學生通過學生努力可以解決,問題過於簡單不能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如何做起,從而可能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結合認知理論,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做到知識與技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