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論文

一 、構建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基本途徑

簡析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論文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受多元思想文化的衝擊,思政課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學的實效性遠未達到預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話語體系作爲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工具和媒介,不適應當下多媒體傳播的語境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深入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對那些脫離時代的老話、程式化的官話、高大上的大話、不着邊際的空話不感興趣,甚至有反感情緒。他們更願意接受的是一種輕鬆的、直白的、形象的語言,以生活的話語討論生活的問題,以個人關懷的情緒敘述人生的目標,這樣才能夠用社會思潮的語言方式規避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由入學生的耳,再入他們的腦、入他們的心。構建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樹立教師的學者形象。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這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學生透過教師侃侃而談而又循循善誘的話語,切身感受到教育者淵博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紮實的人文底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心靈之門得以開啓,由“親其師”而到“信其道”,爲搞好思政課教學奠定了基礎。正如美國教育家、演說家卡耐基所說: “一個人的成功,15% 取決於知識和技術, 85%取決於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情的能力。”

第二,有利於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試想一個以師者自居的教師,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或海闊天空,或孤芳自賞,或盛氣凌人,或和尚唸經,課堂氣氛一定是凝重沉悶的,學生一定是充耳不聞或昏昏欲睡的。如果教師以亦師亦友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真誠、平等、謙恭地對待學生,精彩誘人地開篇,深入淺出地解析,旁徵博引地點撥,因勢利導地啓迪,教學相長地互動,必將贏得學生交口稱讚。這樣的課堂不僅體現了平等、民主、坦誠、包容的精神,也充分體現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千年不變的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教師和學生就會共同沉浸在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之中。

第三,有利於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轉換。教材話語較多地運用學術話語、文件話語和書面話語,這種理論性、規範性的表述雖然有利於理論闡釋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但卻缺乏通俗性、生動性。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和核心任務,就是在課堂上把概念化、抽象化的知識體系轉化成爲大學生接受和認可的認知體系。要在不斷變化着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吸取那些能夠反映時代特色、體現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特點的新話語,爲原有的固化形態的語言注入新鮮血液,形成一個深受大學生歡迎並不斷更新的動態話語體系。

第四,有利於大幅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通常說思政課教學藝術,實際上主要指語言表達藝術。思政課教師要在深入瞭解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語言特點的基礎上,運用觀點新穎、邏輯嚴謹、內涵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深奧、複雜、抽象的理論和概念淺顯、簡單、具體而生動地展現給他們。尤其要注重用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實踐話語,深入解讀我國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刻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積極迴應和正確解答學生的困惑和疑惑,使他們由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學習,形成師生合力,從而極大地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的基本結構

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是指圍繞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表達體系,其中包括話語內容、話語方式、話語質量等中介性要素,以增強思政課話語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爲價值追求的複雜體系。

第一,話語內容是構成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的基礎要素。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而教材內容具有權威性和決定性,每門課程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體系框架,這就要求教學的話語內容需要依照教材進行話題設計。首先解決思政課“說什麼”的問題,或稱之爲話題。話題及其政治內容承載着思政課的實質或意義,這是思政課話語體系的靈魂,不可移易。在思政課話語體系中,話題是其主要構成要素,因爲任何話題都不是純粹的思想表達形式,而是要經過選擇和包裝的思想內容。抓什麼樣的問題作爲話題是決定課程質量的重要標尺,創新思政課話語體系首要的是要解決話題問題。設置話題要有現實針對性,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其中應包括理論的熱點、難點問題甚至敏感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和以理服人,不走極端,遠離偏頗,杜絕片面,用全面的、歷史的、辯證的和發展的眼光觀察與分析問題,這樣得出的結論自然具有極強的穿透力,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第二,話語方式是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的基本要素。思政課教學話語範式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過度使用政治話語、宣傳話語、政策話語,勢必陷於言者乏味、聽者欲睡的話語困境。創新話語體系的着力點與突破點就是創新話語方式,倡導生動活潑而又樸實親切、柔緩優美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淺出的話語表達,提升語言藝術水準。

(1) 恰當使用語音,形成語言韻律美。善於利用語言中的語音要素,如元音、輔音的特點、聲調、重音,利用疊音、摹聲、雙聲、疊韻、兒化韻,可使話語抑揚頓挫、勻稱而有變化,說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

(2) 合理控制語速,形成張弛有度的節奏感。把控好話語的節奏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其最高境界就是宜快則快、宜慢則慢、自然流暢。快慢的依據與表述內容、故事情節、環境氣氛及情緒心境有關。如果語速過慢,顯得疲憊拖沓,學生會昏昏欲睡; 如果語速快如連珠炮,雖說火力很猛但命中率低,學生不知所云。恰當的語速的變化並結合其他語言技巧,可以收到渲染氣氛、烘托場景、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的效果。

(3) 巧妙運用詞彙,提升話語表現力。古人說: “夫人而立言,用字而生句,集句而成章,集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由此可見,詞彙使用是形成篇章的根本。在思政課的教學中運用生動鮮活的詞彙,包括成語、俚語、諺語、歇後語,特別是主動吸收那些反映時代特色、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特點的網絡語言,可以更好地發揮語言藝術的作用。

(4) 靈活運用辭格,增強話語感染力。辭格就是爲使話語生動活潑、鏗鏘有力地表達思想感情而運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殊方法。這些方法種類多達數十種,但我們常見常用的有比喻、排比、擬人、借代、誇張、雙關、引用、對偶等。在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運用修辭方式,可以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教學話語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在欣賞語言美的同時心靈也得以淨化。

第三,話語質量是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中的綜合要素。話語質量是通常所說的話語權。話語質量高與低,或者說話語權的多與少,取決於理論與邏輯自身的力量,取決於話題的吸引力與話題表達形式的科學性、藝術性,也取決於話語體系所使用的概念、話語的創新能力及教師的個性特徵。就是說,是上述要素的綜合結晶。從總體上看,我們在把握思政課教學話語主導權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遠沒有完全獲得所期待的話語權,教師的獨立的話語意識與積極有效的傳播意識還不夠,話語的自主能力以及理論的自衛能力還不夠。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直面現實,應對挑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最重要的創造工具。”加強對思政課教學話語藝術理論的研究,其中涉獵政治學、教育學、語言學、傳播學、心理學和美學等多個學科。着眼於理論的實際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總結自己在構建思政課話語體系方面的已有經驗,借鑑優秀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面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話語藝術規律,夯實理論基礎。基於學生立場,深入調查研究。貼近大學生需求,讀懂教育對象,尊重和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習慣,及時迴應大學生關切的重大問題,用學生樂於接受的語言教育學生,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話語質量的提升促進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話語體系。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緊跟學術發展的前沿,在廣泛收集報刊書籍、網站以及社會教育語言素材的基礎上,從教育實際需要出發,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吸收話語傳播的新理念,選取各行各業流行的新話語,探索教學話語表達的新方法,遵循漢語語音、詞彙、辭格的'規律,形成自己獨特的話語風格,增強話語在教學中的感召力。

三、構建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體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創新思政課教學的話語體系是思政課教學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要針對當下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實現教學話語體系接地氣、有活力,切實把好的道理講好。爲達此目的,筆者認爲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言之有理。要大張旗鼓地講大道理,講馬克思主義原理、治國理政道理、人類道德倫理、人生哲理、大衆心理和一切客觀真理,緊密聯繫實際進行解讀,實事求是地展開分析,有的放矢地指導實踐,以理論的力量征服人。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羣衆; 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同時,也要理直氣壯地講小道理,講家務常理、利益訴求之理、孝賢之理、報恩之理把大小道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講,大中有小,小中見大,就能打動人心。

第二,言之有情。人是感情動物,對感情尤爲敏感。語言所負載的信息,除了理論信息之外,就是感情信息。這種感情信息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功能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要觸動人的敏感情感神經。先哲說: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充滿真實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對教職的熱愛之情和一定要上好這堂課的激情。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精神始終保持飽滿而不是有氣無力,面部表情是和顏悅色而不是冷若冰霜,教學態度是一絲不苟而不是敷衍塞責,闡述問題發肺腑之言而不是人云亦云,與學生交流是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迴應學生的疑惑是誨人不倦而不是盛氣凌人。總之,情由心生,情又入心,教師飽含深情的話語能觸動學生心靈深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想火花。

第三,言之有物。物者,講話的實質性內容和足夠的信息量之謂也。讓人聽了你的講話,看了你的文章,總能學到點什麼、悟到點什麼,而不是言之無物,空話連篇,無病呻吟。《周易·家人》中說: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教師講課更應言之有物,要充分吃透教材,充分研究學生,儘可能多地佔有教學資源,不拘泥於教材的內容和語言,進行創建性轉化,讓教學內容鮮活起來,在學生知其然之處道出其所以然,在其已知之處道出其未知,在其模糊之處道出精確,在其平淡之處道出新奇,以理論聯繫現實,以現實闡釋理論,以歷史映照現在,以現在回溯歷史,形成傳承給學生的精彩內容。

第四,言之有據。敘述原理、講述策略要有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羅列數字、列舉事例要有根據,表明觀點、反駁謬誤要有論據,揭露矛盾、指出問題要有證據,發佈新聞、引經據典要有出處,不說模棱兩可的話、道聽途說的事、似是而非的理,這是思政課教師要始終遵循的操守。但在講課藝術修養上,要學會讓事實說話。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僅用說理是不夠的,還要用事實這個最有力的武器去說服他。糾正某種偏見,就要找到與其觀念相悖的事實,自然而然地引入大量此類事實,並深入地闡發它、剖析它,這樣話語的說服力就會大爲增強。再一個就是學會用數字說話。在當今大數據時代,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同數字打交道,授課的話語體系也不可能離開數字。但是,一要不過多過濫地引用數據,二要不引用人們質疑的有水分的數據,設法爲枯燥的數字注入生命,即是說讓數字所代表的事實能成爲一般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這樣的數字學生感興趣,會讓學生信服。

第五,言之有信。言由心生,根本是誠信做人,在守時、守約、守信方面嚴格自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你可以先說後做,可以邊說邊做,可以只做不說,絕不可以說了不做,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一言九鼎的形象。教學態度要誠懇,對待學生真心實意,對待工作求真務實,在課堂上承諾的事,要逐一落實,或許落實中遇到種種困難,也要千方百計兌現,不能給學生留下說了不算的印象。講述的概念、原理、事例要準確無誤,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添枝加葉,克服口頭禪,杜絕口誤,師言可信就會在學生心目中深深紮根,誠信的威力就彰顯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