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課參與型的教學研究論文

一地位與價值:思政理論課參與型教學研究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課參與型的教學研究論文

學術界對高校思政課參與教學研究的重視,既源於傳統思政課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又源於參與型教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效果,兩者共同推動了高校思政課參與教學研究。高校傳統的思政課堂不是“填鴨式”的一言堂,就是“誘導式”的進食。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先天不足:學生被看作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不足、教學內容“抽象性強”;教學過程缺乏互動、“重課堂講授,輕實踐鍛鍊”。在學生參與方面,學生參與的消極情感體驗較強,積極情感體驗較弱;學生的認知參與不夠深入,認知策略較淺顯;學生參與的條件不足、機會不多、空間有限。傳統的教育體制僵化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權威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學校考試指揮棒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因此,參與型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方向,是高校思政課發展的必然選擇。參與型教學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與時代精神和大學生成長規律相一致,可以克服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不足。從學生角度來講,參與型教學有助於踐行教學民主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素養;能夠充分展示自我,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師生關係來講,參與型教學強調讓師生“教”與“學”之間相互參與、相互激勵和相互促進,充分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主體”作用,利於營造一種以關心互助、尊重寬容、平等溝通、和諧融洽爲基本特徵的新型師生關係。從教學理念來講,參與型教學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雙向互動規律,即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辯證統一的規律,也就是將內容融入到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實現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的雙向活動過程。從教學效果來講,參與型教學強調實踐教學,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實踐教學把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改變課堂與社會脫節現象,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思政課參與型教學改革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選擇,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建設校內主導、校外輔助的雙重育人體系,對培育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着重要意義。

二方法與理念:思政理論課參與型教學的內涵辨析

明確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的實質,是有效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前提,也是推進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發展的基礎,學術界對參與型教學的實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爲參與型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這也是最典型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參與型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交往和互動,達到認識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參與型教學是以教師引導爲主,學生參與教學整個過程,通過教學參與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行爲特徵及其發展規律爲依據,以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爲前提,以調動學生學習願望、喚起學生髮展需要爲核心,以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爲基本特徵,讓學生擁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一種教學方法。另一種認爲參與型教學是一種教育理念。高校參與性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對教學全過程進行認知、情感、行爲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學生的個體“神入”活動,也包括學生與教師、同學、羣體之間的交往活動,以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學者們雖然對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給出了不同定義,但這些定義存在共同之處:參與環境強調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主體注重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爲主,學生參與爲主;教學過程強調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目的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科的實效性。參與本質上指“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處理)”。參與型教學包含着深刻的教學理念,但它在根本上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是教學理念迴歸現實教育的教學方式。

三方式與途徑:思政理論課參與型教學的具體形式

教學形式指爲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根據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式與途徑。不同的教學內容會採取不同的參與型教學形式。人們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形成了有差別的觀點。張陽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思維習慣,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提出了一些他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研究式教學、實踐式教學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力爭使學生坐得住、用心聽、學得好、能會用。朱宗友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出了以下具體形式:課堂談論、辯論賽、學生“主講”,論述了每種形式的運用步驟與特點,並結合思政課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舉例說明,條理清楚、借鑑性強。李曉瀟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特點的不同,將參與式教學的形式劃分爲問題型參與式教學、研究型參與式教學、體驗型參與式教學、合作型參與式教學和案例參與式教學等。陳華將參與式教學法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正規的參與教學法,以學生和內容爲中心,主張小講課和分組活動相結合。另一種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梳理參與型教學形式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學者們對參與型教學形式的觀點基本相同,只是側重點、表述方法略有不同,都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爲核心。然而,由於對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由於對不同內容應採取的形式缺乏統一的標準,這些途徑與方法仍然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結合實際來具體實踐。

四問題與展望:思政理論課參與型教學的發展前瞻

回顧十餘年來學術界對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的研究,我們爲取得的成果興奮不已,但更敬佩學者們孜孜以求的精神,爲追求切實、可行、有效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與前行。然而,當前對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的認識,仍未提升到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戰略高度,使得當前的研究成果不足。第一,思政課參與型教學模式研究,未提升到思政理論課整體改革高度。思政課並非馬原課、毛中特、綱要課和思修課四門具體課程的簡單相加,從思政課整體高度把握四門課程,改變目前零散化的具體課程教學模式,並尋求一種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學界始終未能突破。第二,思政課參與型教學模式研究,沒有真正關注差異化的學生主體。本科、專科、自考等不同的大學生羣體,有着不同的認知基礎、情感體驗、價值目標,適合於他們思政課的教學模式自然也不能完全相同。參與型思政課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不同大學生羣體的差異,但該模式在現實的思政課教學上並未形成,並根據不同大學生羣體的差異進行創造性運用。第三,當前參與型教學理論性探究較多,應用性探究較少。目前已有的探討,大多集中在參與教學的宏觀研究方面,浮於表面、流於形式,對參與型教學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標準,不能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不足以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此外,學界對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研究的創新性不足,重複研究現象較爲普遍,對於參與教學的效果評估、監督、反饋與完善等內容研究較少。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研究,需要增強兩個方面的認知:一是對其本性的認知,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知,參與型教學的本性是教學民主,是人民民主在教學中的體現和實現,因而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對其本質的認知,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知,思政課的本質是對大學生的思想塑造,是大學生在參與中對自身的改造,因而是每位教師不容推卸的義務。高校思政課參與型教學需要更多的學者來研究,尤其需要廣大思政課教師躬身踐行,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