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閱讀筆記500字作文

讀過《紅與黑》後,使我受益匪淺。讀後感的另一種方法是與所讀的紅與黑內容產生互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挑選的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與黑讀後感閱讀筆記500字作文
  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篇1

走進我校恬靜的圖書館,腳步下意識地停留在世界名著一欄前,一本紅色的“書脊”映入我的眼臉,情不自禁的拿出這本書,輕輕地撫摸,《紅與黑》三個字豁然在封面的中央,腦子裏一下閃現出於連的影子,這個在中外文學長廊人物畫像的“向社會宣戰的不幸兒”,怎樣與紅色和黑色兩種顏色聯繫在一起呢?也許是書的題目吸引了我,還是什麼原因,我只借了這本書便匆匆離開,只想一口氣讀完,好明白爲什麼,然而讀書是一件“謀心”的事,急是不可取的,歸根結底,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心智得到開啓,精神得到寄託,情操得到陶冶。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大約用了一個月,才體會到一點味道,品得對不對味,我自己一點感受而已。

我首先了解名著的背景,這樣有助於我更透徹地理解原著的深刻內涵。《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爲《於連》,1830年定名爲《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爲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鬥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啓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爲一部反映復辟與反覆闢鬥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皇帝;“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還有的認爲“紅”與“黑”,代表着軍裝與道袍,寶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也有人認爲,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爲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XX年左右的歷史,探其歷久不衰的緣故:大概爲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吧!由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同時受啓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現實夭折了。

  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篇2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僞的言行作爲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啓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篇3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

  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篇4

歷史的劇烈顛簸給這一代人帶來的陣痛和眩暈,是“世紀病”的精神病根。對歷史反覆的失望、反感、怨恨,對拿破崙帝國的嚮往、緬懷和理想化情感,是“世紀兒”們基本的精神狀態。於連身處這個時代,有這兩方面情感的明顯印記,但他不同於那些沉溺於個人情感的泥潭、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個性單一扁平的“世紀病”患者:他不像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沃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遣,也不像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它信仰……

於連的性格要複雜、微妙得多。他是啓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崙的崇拜者,他爲尋求個人幸福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投身人生的戰場。爲了成功,他使自己的行爲與真實思想分離: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把整部《聖經》看作謊言,卻需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倒背如流;明明憎恨貴族特權,卻不得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着生命危險爲反動貴族的祕密會議送情報……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裏,他是唯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洞悉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耶穌會教士的僞善、貪婪,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並在心裏痛斥、咒罵這一切。然而,他的人生目標驅使他進入“陰謀和僞善的中心”,與那些“社會蠹賊”周旋,最終達到分享他們的利益與特權的目的。

於連全部的武器只是:野心與虛僞。但這兩件武器並不鋒利,在變幻的現實中它們每每或磨鈍了利刃,或消隱了寒光。野心是於連行爲的原動力,是獲得他的理想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野心在他身上卻表現出雙重性。“它(指於連的野心)有時表現爲一種強大的力量,有時卻是一種朦朧的願望,變化的形勢隨時可以使之沉睡獲將之喚醒。事實上,它是和對立的願望,或者復仇的願望相聯繫的,並隨着這種願望的強烈程度變化而波動不定。”甚至可以說,野心並不是於連固有的特質,它只是在特殊的原因下才冒出來。於連“野心勃勃,因爲憑着細密的心思,他感到有去獲取金錢帶來的幾多歡樂的需要”。

抑或,“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於連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的野心勃勃的`計劃裏”。而當他處在幸福的當頭,相反,“於連不再去思考他的野心,以及他那些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的計劃了”。當他獲得十字勳章時,他想到的是“我當遵照給我勳章的政府的意旨行動”;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與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爲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時,他大喜過望,原先的野心頃刻消散殆盡。

於連的野心並非源於根深蒂固的征服這個社會的鬥爭策略,社會的接受和承認是他的野心的絕好的消除劑。再看虛僞。於連深知在這個充斥着謊言與假象的世界中,一套必要的策略是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虛僞是掩蓋內心、求得發展的最好的工具。他也自知並暗自宣稱自己是虛僞的,同時處處實踐着他的虛僞。

然而,事實是他有太多與包圍他的社會格格不入的特質,阻礙着他將受公共輿論贊許的那些個角色演得爐火純青。在僞裝的實踐中他少有成功,往往在激起他極端厭惡和沮喪的時刻敗下陣來。瓦勒諾家的晚宴上,當人們禁止隔壁貧濟院的窮人唱歌后,“儘管於連有過多次運用虛僞的經歷,但此時他感覺到一顆大大的淚珠順着他的臉頰滑落”。 內心的真實情感一不小心衝破虛僞的面具而赫然顯露出來。在扣問自己的靈魂時,於連終於不堪虛僞的重負,重新直面心靈的本真。由此觀之,於連只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和虛僞者。

  紅與黑的讀後感500字篇5

我最近再次拿起了《紅與黑》這本着作,研讀起來。我看了一個上午,終於在每句話都力窮看懂的基礎上讀完了它。這本書不但爲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爲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

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深處的本質所發揮出來的。

他的平民出身,較高的文化,工作是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情暴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 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這是對那個社會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年輕有爲的青年於連表面上看是被 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毀於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這正是很好的揭露了當時法國舊社會的黑暗。

我認爲紅色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人們吧!

很多人認爲於連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其實這是錯誤的。作者並沒有批評和諷刺他,對於他的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同情和無奈。這更是《紅與黑》經久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