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師的課堂形象

學舞蹈的,往臺上一站,你就不難發現他們是學舞蹈的,身段、體形、眼神、舉手投足,就是不同。他們一招一式盡顯功夫,一步一態都是風流;新聞播音員,只要他們一張口,就是字正腔圓,出語悅耳,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會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他們的表現,讓你分明感到,這就是播音員。舞蹈演員,新聞播音員,他們都自有自己的基本功,自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象。教師呢?作爲思想文化的傳播人,當然就有他自己的不同與別的職業的個性化形象;同樣的道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形象也應有所不同。那麼,作爲語文教師,有該以如何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呢?我認爲,語文教師的形象特點應是語文的、藝術的、哲理的。

淺談語文教師的課堂形象

語文教師就應該是語文教師。教語文的首先應該愛語文,他纔有可能成爲一位好的語文教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愛語文,纔會去愛你的每一節課,纔會去鑽研每一篇課文,課堂纔有可能具有足夠的空間和情感。許多沉悶的課堂並非由於課文引起,而是由於教師本身消極或者淺薄導致。劉勰早就感嘆一些世俗的糊塗讀者“合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以致“東向而望,不見西牆”的淺薄情況屢屢出現。語文教師應該是將滿腔熱情撒在語文課本中,或喜或悲或怒或憂,情真意切,嚼出味道,這樣才能觸發感情,感染學生,感染課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之所以令人傾倒,我想首先在乎它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任何語文教師也不應該忽視的。即備課時做到情不至時不動筆。“豈成篇之不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即便是枯燥的文章,也要將之嚼出味來,因爲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客觀聯繫的,都可以向人們訴說它本身的情理,都有它自身的情趣,只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它、挖掘它。美,是要去品味的。比如講《拿來主義》,要談及的是怎樣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很枯燥,我們如何不能將它作深入的思考呢?作教師的首先不能厭煩,要以一種向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課題。我們要面對中外文化遺產,就好象要面對外面世界的空氣一樣,是不容逃避的。就好象推開窗戶,就會有新鮮而溫暖的空氣迎面撲來,但隨之而來的並不只是陽光和空氣,還有蒼蠅蚊子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是緊關門窗爲隔離蒼蠅蚊蟲的侵害而連陽光空氣都一塊拒絕呢,還是敞開門窗讓有益的有害的全都擁進來?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當然就會在老師的情緒感染下而使課堂平添幾分色彩。可見,教者若入情,語文課堂的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語文教師是語文的形象,其實更應該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談都該是語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真摯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語言,和諧的音韻節奏,深刻的思想內容,這些更是語文教師的首要標誌。如果語文教師也和數理化教師那樣冷靜地推理,公式般的語言(決無誹謗之意),文章的情,作者的情,意境的美,又將如何授之以人呢?教師應該出口成章,情積於中,就要發之於辭。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其情境就大相徑庭。分析到“祥林嫂”那臨死時的眼睛,棗那飽含災難性的無助的悲傷眼神時,我就會將所有的對悲慘女性流下的眼淚匯成幾句話脫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親,她多麼需要溫暖呀!竹籃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飯到你家門前時,親愛的同學,你會給她披上一件棉衣嗎?你會端上一杯熱乎乎的開水遞給她嗎?你會親自去攙扶一把嗎?”講到柔石的母親的眷眷的心,更喚起我們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也更激起了我們對敵人的切齒痛恨。“人性之美莫過於母性,母親是我們溫和的晴空。兒時,母親就是夏天的扇子,夢醒時分,母親的微笑就像春風吹拂;長大了,母親卻是風箏的線,兒子飛向哪裏,母親牽掛在哪裏,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教師聲情並茂,給學生、給課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個特有的語文課堂形象。李燕傑教授說:“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要繪聲繪色,細緻刻畫,使聽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可見,語文教師精妙的語言,應該是如一句句膾炙人口的散文詩句,也可以是一句句發人深省的精簡話語。給學生的印象老師是一位情感豐富的長者,又是口若懸河,能帶學生進入一個美的境界的詩人,也是一位思維敏銳的哲人。講到《燈》時,“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着。”教師應很快就告訴學生一個哲理,“關於吃飯有兩種人,有人活着是爲了吃飯,我們吃飯是爲了活着!”言簡意賅,引人思考。

語文教師當然也應是藝術的。這本來和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同一個範疇,和上文所講應是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師絕對要說普通話。普通話字正腔圓,表情純正。笑而生樂,樂而不俗;怒而激昂,有節有制;傷而低迴,沉而足氣,決不虛幻。生動的語言,成就了一個生動的語文教師。只要你練好這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加上你濃厚的語文感覺,你的語文課堂定會妙趣橫生,讓你甘之如飴。

語文教師的感情如詩人般豐富,特別應該體現在情感的表現上。情感的揮灑,是帶動學生深入接受文學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讀詩歌,你應置身詩境,詩就是你;讀政論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讀父親或母親,你是悔未讀懂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傷痛孝子……語文教師應該是美的傳播者。

當然藝術的`語文教師並不是說要語文教師們去精通研究各類藝術,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我們應該去愛藝術,作些瞭解,這將可爲我們語文課增添光彩。比如,文學作品的藝術享受是難以言傳的,如何將這種享受藝術地傳給學生呢?這可是一件不易的事。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不知有多少的想象成分在其中,如果只憑口舌是太過抽象;但如藉助音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也許有更良好的感覺相通。如《大堰河棗我的保姆》所表達的大堰河一生的悲苦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主題,如果能用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苦難的背景內容配合本文教學,那簡直就是太妙了。它們不但內容貼近,最妙的是音樂那如泣如訴,低迴濃厚的鄉音,各種弓法的巧妙使用,絕對可以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又如高三課文《孔雀東南飛》那表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表現對封建社會的憎恨與反抗又和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麼相近!催人淚下而又優美的《化蝶》,或低沉陰鬱;或多種樂器齊鳴:大提琴、大管、圓號、長號、大號,陰沉可怕;或高亢,或震耳欲聾,盡情宣泄;或沉痛斷腸……教師要虛心向音樂教師請教,豐富自己的音樂知識,增強音樂欣賞能力;也要多看舞蹈、繪畫等,仔細品味其中的神韻。文學和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是相輔相成的,因爲“音樂應從男人心中燒出火來,從女人眼中帶出淚來”。這“火”這“淚”,不就是文學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嗎?看來語文教師多一些藝術見聞是於語文教學大有裨益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將在自己的整個教育生涯中當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語文教師要講究藝術,決不僅指課堂的常規調遣,讓學生接收一種語文的獨到芳醇,這就要老師自身加強修養,練就一嘴一筆一字。語文教師的課堂形象不應是過於具體的,而是綜合的素質形象,概括起來講,就是活潑而高雅,敏銳而情深,正直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