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精選20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精選20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

那份難以讓人逃離的對於家人本能的愛!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買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讀到這裏我突然明白,所謂原生家庭之痛,不僅僅來自塔拉在巴克峯腳下那個近乎瘋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症的偏執狂父親,而且還來自有那份存在於他們之間相互的愛——雖然已經扭曲變形但一直存在着的愛。

父親以爲女兒被惡魔附身想用盡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裏”;塔拉因爲對家人的愛,把自己的成長變化誤認爲“對巴克峯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來的地方渴望去爭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認可支持。

我原以爲書的結尾會像一般小說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父親不在執着於他的上帝,會稍作妥協,所有相愛的人會因爲愛再次相聚——會有一個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畫上句號的結局。

但事實是,這是一本回憶錄。

現實是沒有句號的,時間總是不斷的往前走,只能給某一段時間劃上分界線。

而這個分界線就是:塔拉終於能稍稍從以往不斷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來,去選擇自己新的家人,去擁抱自己新的“家庭”。相應的,她也不再回到那個她曾經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與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見。

這纔是現實,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看到:

讓原生家庭問題變得如此嚴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難以讓人逃離的,對於家人本能的愛。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震驚,這麼離奇的故事竟是真實發生的。

想到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驅使下,給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構建了一個“擬態環境”:學校和醫院都是邪惡的地方,絕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爲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拿生命冒險;世界末日終會到來,要不留餘力地囤積糧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傷害,同樣受到傷害的姐姐拒絕作證,父母一味偏袒,顛倒黑白,反而給塔拉冠以“邪惡之物”一名。已經受到高等教育,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塔拉,被家人拋棄後,在自我懷疑、長期恐慌中幾乎崩潰。

幸而她以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了教育。

最終,十年的教育戰勝了十七年的家庭影響,塔拉終於走出了心裏的大山,飛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覺得,每個童年,其實都是父母建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有的鳥兒,至死都未能衝破這片真空。

其實還有些別的亂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美國人也一樣,再怎麼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樣無法割捨。

2、人的生命很頑強,人的自愈能力很強大。顱內出血,燒到露出內臟,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絕境,激發的潛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學高數是可能的,自學考進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3

最開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兩天時間看完,頗有感悟。

塔拉回憶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裏兄弟很多,父親受他固有思想的影響(裏面提到了躁鬱症)不準家裏的孩子去讀書,去學校。後來雖然也沒有辦法讓塔拉去讀書但是好像和兄長們比起來,還是不一樣。泰勒離開家去學校好像也沒有什麼,父親認爲理查德應該去讀書"理查德是天才",唯獨塔拉去參加活動去讀書怨言頗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劍橋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時候,也只會認爲塔拉因爲去上學,思想"變壞了"。哥哥肖恩可能因爲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後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覆覆,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點:在塔拉和她母親說要申請學校去讀書的時候,母親潛意識裏認爲"她早就應該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爲母親是較父親來說開明的,所以後來和母親說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沒想到母親也怕父親,在她與父親之間選擇不相信她而站在父親的一邊。打破了她對於母親很長時間裏在她心中的形象。慶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

一邊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應該待在大山,一邊又認爲自己應該走出去。

好在最後她看清了: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4

這本書放在黑色帆布包裏近一個月,會在上班前下班後看,終於在昨晚兩倍杯加濃美式的作用下結束了。

作者塔拉從17歲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廢料場,到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既現實又夢幻。

我生活在90年代的中國農村,我相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以及世界的各個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如作者塔拉年少經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有她今天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遺憾的是,本以爲能從書中收穫一些擺脫平凡的思維方式又或者是自學成才的方法,我還是太過於功力,做一件事情的目的還是要得到收穫些什麼。

塔拉在整本書中對於她個人在求學路上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及,更多是在記錄和表達新舊觀念和認知的碰撞衝擊以及親情情感上的失與得。意外的是,我未曾有過塔拉的年少經歷但是卻能感受的她字裏行間流露的迷茫,恐懼,糾結,自卑和堅強。

塔拉的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的信仰便是母親的信仰,而父母的信仰便是整個家庭的信仰。一切都理所當然,而塔拉對於父親近乎瘋狂的偏執從最初的相信,順從到恐懼到後來的逃避和反抗改變的心路歷程也伴隨着她的求學之路。

愛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物理距離便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心的距離。

塔拉在飛往她的山卻與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漸行漸遠。可能這是很多人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着的,生活中不斷地面臨選擇,選擇意味着捨棄,不管我們給出什麼理由放棄些什麼,選擇拿起什麼,最終都是忠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也許之後我們會重拾起曾經放棄的東西,沒關係,這也是忠於我們內心的選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5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這是一部關於她的真實寫照故事。

塔拉出生於一個極端扭曲的原生家庭。父親偏執又愚昧,不允許她上學,母親唯唯諾諾,毫無主見。六個哥哥和姐姐,其中有一個暴力傾向,動不動就對她拳打腳踢。加上生長在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塔拉的童年是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的,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

17歲之前,她從未踏進教室半步,每天除了養豬喂牛,就是在垃圾場幫父親分類那些破銅爛鐵,之後“像野人一樣在山上游蕩”。可就是這樣一個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貧苦女孩,後來卻成爲劍橋大學的博士,還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改變她的,正是閱讀。看到哥哥通過讀書逃離大山,奔向大學和更好人生。塔拉受到影響,也開始讀書,她立誓擺脫困苦閉塞的生活。憑藉日復一日泡在書籍裏的積累,她不僅獲得了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來還成爲了美國著名的作家。

靠閱讀振翅飛出大山,走出極端家庭,完成自我救贖後,塔拉萬分感慨地說:“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讀書給我的新世界。”

赫爾岑說過:“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幫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當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讓你擁有治癒生活困苦的勇氣和底氣,推動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6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爲什麼這本書評分這麼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後來的經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複雜,這不是一本治癒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的事情,在並不閉塞的地方怎麼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並不限制人身自由經濟自由有着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麼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後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着鬥爭,或輕或重而已。家裏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着我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着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我長嘆一口氣,塔拉離開了巴克峯,但她永遠立在塔拉心裏。我們又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我們的巴克峯,懷念卻不執念,去坦然的講述過去發生的種種,孰對孰錯留給讀者來體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7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後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現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國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高的學術地位和成就。上帝關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黴素,因爲那裏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爲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到後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

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善良,學習她的勇敢,學習她的質樸,學習她的努力。其實,相較於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境裏。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爲,對於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後,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後,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8

故事的名字實際是《Educated》,字裏行間我竭力讓自己去找到閱讀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遺憾,我並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發揮了作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說中文版書名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如果不追究書裏的故事,單看這樣的書名的話,感受到的是一種規勸自自由選擇的力量,這與教育無關,而是每個人應在內心覺醒的力量。

塔拉居住的山,和我們應該像鳥一樣追尋的山。具有何種象徵意義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不清晰自己所處的位置、環境,在無法判斷自己內心所想,在面對種種亂象,在依賴崩塌、信任倒地、情感淡漠的境遇下,到底是在用什麼來做出選擇?

我清晰記得書中的一段:“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是頭腦中怎麼想。”

討論原生家庭也好,討論暴力,討論宗教,意識形態,思想、經濟差異……從作爲一個人類的角度,頭腦決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種手段,也可能是約束大腦的,也可以是開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這些將你成爲了什麼。

當我們常用假設來設想體會別人的經歷生活的時候,我想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樣。

就像是通過閱讀,我們瞭解了故事;通過閱讀,我們規勸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9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身體,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緊張,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於靠着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高興,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哥哥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家裏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母親,想要突破屏障是多麼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裏兄妹衆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經歷了數次生死考驗,爲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改變。在她堅強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於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接着因爲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着讀了哈佛,最終博士畢業,實現了奇蹟般的人生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家鄉去追憶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個少女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0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這句話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纔讀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對她的家庭的態度,後面一句也是她對家庭的態度。

面對摩門宗教的束縛和父親分裂的精神態度,在這種雙重壓迫的環境之下,她沒有被家庭的氛圍同化,在衆多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難關,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獲得了劍橋和哈佛的雙學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當事人,作爲一名普通的讀者,我無法去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無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讀過她的遭遇之後,你會獲得一種極大的力量,去堅持自己態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許都沒有她那樣痛苦不堪的經歷,但是很多人依然沒有成功。但作者是經歷了磨難之後仍然獲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們要去經歷苦不堪言的磨難,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磨難,我們更應該取得成功。所以這本書極大的鼓舞了我們,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給了我們去追求快樂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給了我們不向生活和命運屈服的決心。

剛出生的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以爲這個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塊地方,慢慢的長大了,才發現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自己不知道東西。在塔拉沒有去上大學之前,她所知道的東西只有她父母告訴過她的。讀書之後,她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斷的學習進步成長,誰不喜歡努力的孩子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1

大概是以前看切爾諾貝利還是什麼書的時候有過這麼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人類以前恐懼戰爭,恐懼天災,直到有一天戰勝了它,纔有人敢將它表達出來,文學也好,戲劇或是美術也好,都是人類戰勝自然的記錄。這本書讀到最後,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我不知道作者心裏最終有沒有戰勝他的父親,至少已經勇敢的和16歲的自己說再見了。原生家庭這個詞,是不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小時候我們崇拜爸爸媽媽,長大以後,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後來回家次數越來越少才逐漸意識到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適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只是爸爸媽媽,他們給了我們那麼多優秀的品質,都足夠我們爲他們驕傲。

我們在故事裏質疑塔拉,爲什麼一次次回到大山裏,一次次去尋求家庭的和解,我們會說,一個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的人,怎麼還不能和那個糟透了的家庭劃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戀尚且如此難過,那個從小長大的家,怎麼能輕易割捨。

但是我們究竟能說的清楚,到底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正確的嗎。精神異常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輕易背叛的姐姐,還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講故事的人不同罷了,儘管他們對塔拉的傷害也許是事實,讀者給與塔拉的同情也許是理所應當,那他們呢,誰能知道他們爲什麼成長成了這般模樣,他們是否也經歷了什麼不足爲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裏那些奇蹟生還的人設,有一種還在讀百年孤獨的錯覺,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說的誇張表現而已,到讀到最後又突然覺得,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我們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間百態,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2

日本人喜歡寫一個人一段時間的境遇,心理描寫尤其好。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西方人喜歡寫一個人的一生,一生很難寫,因爲涉及很多,大多數人寫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關家庭從全書看來,給作者更多的是帶去傷害。家庭束縛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殘她的肉體,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掙脫。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個男孩子所說,我幫不了你,能幫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給自己建造的隱形牢籠,想從牢籠裏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看不一樣的風景,你只能如蟬蛹蛻變,如鳳凰涅槃,不經歷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頭的刻骨之痛,體驗一種地獄歸來的重生之感,是不會獲得新生的。

當然有多少人有勇氣走出去呢?對原有生活的習慣,對周圍環境的熟悉,對未知不可知的恐懼,都讓我們不敢向前。牢籠的門沒有鎖,我們卻不敢開。

未來是怎麼樣?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數據分析後的未來,仍舊不可知,因爲有太多意外,無法預知。人生改變可以在一瞬,毀滅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聽起來好悲傷。然而更悲傷的是,作者說,我們的自由都是從別人手中搶回來的。有什麼比這更悲傷的呢?放在自己手裏還可以改變。放在別人手裏,搶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夠解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3

我避免瞭解任何背景資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緊內心,每一次毫無意識地攥緊十指,是在讀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脅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峯,一次次地形成內心極大的落差以及無數次的被否認。

塔拉在開始接受教育後的很多年裏獲得的那些光環和知識依然無法覆蓋和治癒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們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輝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誕與戲劇。是一次又一次的爭取、無法理解、失敗,見證了她不凡的勇氣,不懈的堅持。這些詞,在她身上有了光環。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

荒誕不代表冷漠和無情,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並且堅持的—愛,“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這份愛在很長時間裏被所謂的“信仰”打敗了,最終它還是出現了,但是要在戰勝自己之後。

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不是我們被要求去學些什麼,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論和定義,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無限循環。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4

塔拉生長在那樣一個家庭,偏執的有些變態,不相信政府和教育,整天只信奉自己心中神明的父親,即使做了遠近文明的助

產師,靠調試精油發家致富但依然膽小懦弱,在父親的鎮壓下不敢多言的母親,對女性有強烈暴力傾向,經常把塔拉的頭塞進廁所的三哥肖恩,雖承受過暴力,但在面對父親的質疑時不敢說出實情的姐姐奧黛麗。在這樣一個病態的家庭中,塔拉一直經歷着摔傷,燒傷,車禍等一系列傷痛造就的童年。我想如果沒有白月光一樣

的四哥泰勒,塔拉不可能走出大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泰勒17歲的毅然離家求學爲妹妹鋪平了道路,但植根於內心深處爸爸對醫院學校政府的排斥,依然讓塔拉在入學後幾度懷疑自己而一度不能與大山剝離,幾次被打回原形。

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環境也確實能造就一個人,但一個人也同樣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周遭的環境。塔拉做到了,她的背景註定會造就一個在爸爸手下靠收拾廢品或幫媽媽調製精油的女性,但現在她卻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有着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最近網上一直充斥着各種考研成績,我就一直在想過去的自己是否怪錯了方向。我的家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不知是命運的作弄還是什麼,恰恰從小到大身邊接觸的都是有錢或有權的同學。我一度都在責備怨恨父母沒有能力,不求上進,無法給我和別人一樣的生活和基本的物質基礎,最後弄得兩敗俱傷。可時至今日我才審視自己是否從來沒有爲自己的未來和前途真正的努力過。我一直保持着得過且過懶散度日,對目標沒有長性的狀態,以至於如今工作沒有沒有很好的發展,薪資無法滿足暴漲的需求。如果當年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5

如果你現在是高中生,那麼別猶豫,現在不妨想象一下你的未來,以你現在的狀態,你真的實現你的理想嗎。

每天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地球上一半多的動物都要爲溫飽而奮鬥。而你在每天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中,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寶貴的時間?又是否讓時間產生“黃金效應”?學習理科,你或許處於中等水平;學習文科,你或許還是隻處於中等水平;試想:如果你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題都處於中等水平,你又如何能與你閃耀的夢想環環相扣?試問:你究竟有沒有用心去對待大學聯考這道人生的必經之路?

有一種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所受的苦難。我們從小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想要“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們寒窗苦讀十二載,想要“梅花香自苦寒來”,是的,我們從未止步,也未曾放棄。誠然在大學聯考面前本沒有任何一位選手想要脫離賽道,即使一路跌跌撞撞,即使早已筋疲力盡,即使不想一事無成,卻懶得根深蒂固。

如果你永遠被動學習,結果就是要麼裹挾在時間的洪流裏前進,要麼夾在時間的縫隙裏動彈不得。你從來沒有想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沒有人生的準確航向,那你永遠在被動選擇“既然大家都在大學聯考,父母也希望我能有個穩定的工作,那就這樣吧”。朋友們,我要說的是,要麼做,要麼不做,要做就要盡力而爲,不做就立馬放棄,重新尋找你真正的人生方向,所有人包括父母永遠不能一直爲你指路,你要自己知進退,明得失,主動選擇屬於你的大山!

唯有苦難一視同仁,容不得誰細嚼慢嚥。曾有幸讀過塔拉韋斯特弗的著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它講述了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的姑娘塔拉,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掙脫了原生家庭的傷痕與束縛,在對自己的過往進行反思時得到救贖與解放的故事。而這艱難心酸的經歷背後,卻是作者自己真實生活寫照與心路歷程。比爾蓋茨把這本書列爲“20xx年推薦必讀書目第一位”,蓋茨說讓他爲之震撼的是塔拉沒有陷入原生家庭的泥沼,沒有跟哥哥們一樣選擇壓抑順從,而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情,對自由的嚮往,主動脫離早已執拗到偏執的家,選擇接受教育,打開另一個世界,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當時讀完之後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的成績突飛猛進,從年級一百左右衝入年級前五十,主動學習的能力大大提升,並不是這這本書魔力多大,而是它能讓你真正沉心靜氣去用心打磨學習,學會主動爭取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來,決定學習成績的不是努力程度,而是用心程度。一位教育家曾說:想做一件事,努力就可以,但想做成一件事,用心才行。朋友們,大學聯考又何嘗不是呢?誠然大家都在爲之努力,努力聽課,努力刷題,努力完成作業,可是每一項任務又何嘗不是妥協老師的嚴厲,父母的管教???又有哪一項是你真正的用心,真正的爲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爲的呢?

若你決定燦爛,山無遮,海無攔。人生不能過於平淡,蒙然無味的人生必會錯失失命的樂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驚濤駭浪,淺灘上的航程永遠不能抵達美麗的彼岸。若人生是一片山川,那就期待峻嶺絕頂,山月腳下的登攀永遠不能領略秀麗的風景,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風暴雨,荒原邊的遊牧永遠不能造就壯麗的搏擊。

來吧,少年,你現在風華正茂!來吧,少女,你現在花樣年華!所以,不要在該努力的年級選擇安逸,改天是星期八,下次是25點,以後是13月,生命的意義永遠在於主動選擇,主動進步。請你不要繼續迷惘徘徊,不要繼續埋在霧裏,不倦演習,雖然看上去很費力氣。

來吧!主動揚帆起航,主動駛向理想的彼岸,那裏春暖花開,月色很美,風也溫柔。

十年磨一劍,風雨或曾阻擋,但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願你乘風破浪,不負韶華時光!祝大學聯考:你能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6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而我們所遭受的不幸,大多都可歸結爲兩類,一類是來自於家庭內部的不幸,另一類是來自於社會或自然災難的不幸。美國作家塔拉在她的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講述了她來自於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她通過努力接受教育重塑自我的經歷。遭遇不幸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產生恐懼、彷徨、怯懦和自卑等消極情緒,如何讓自己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怯懦,塔拉博士通過她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通過接受教育、讀書和思考,一個人完全可以重塑自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你需要足夠努力。

出生在大山裏的美國女孩塔拉,在專制的父親的影響下,17歲以前完全沒有上過學。年幼的她就開始在父親的垃圾廢料廠工作,童年時期的塔拉感受着家庭生活的貧困和信息的閉塞。出生於1986年的塔拉,童年時期沒有電視和收音機,有的只是父母爲了生計勞苦奔波和自己幫父母幹活兒的記憶。這跟同時期的中國農村孩子的遭遇很相似,甚至還不如中國農村,那個時期我們農村的很多家庭都是擁有收音機的,雖然大多也沒有電視。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到在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有這樣貧窮閉塞的家庭。

作爲7個孩子裏面最小的一個,塔拉擁有愛護她的三哥,也有欺負他的二哥。然而最愛他的三哥卻早早的離開了家,常常欺負他的二哥卻一言不合就對他施以暴力,一直在給她的身體和心靈帶來傷害。父親反對他上學,一直到她拿到蓋茨劍橋獎學金,去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父親都是反對他接受教育的。偏執的父親一直都企圖控制她,年幼時的塔拉也一直都屈服於父親,直到三哥泰勒鼓勵她走出去上學。有了上學的念頭做出要去上學的決定之後,塔拉便通過學習重啓了自己的人生。雖然這個過程也是異常艱苦的,但塔拉從未放棄。就像一隻小鳥,看到了屬於自己的山峯,便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飛到了那裏。

又是一個關於擁有不幸原生家庭的女孩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國內流行的電視劇《都挺好》。然而與明玉最終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大團圓結局不同,塔拉最後完全與原生家庭脫離,走出了自己的路,飛往了自己的山。和解也好,脫離也罷,都是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一種途徑。文化背景不同,走出來的方法不同,但是追求自我成長的本質相同。原生家庭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固然很重要,但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追求,遵循我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走出限制自己的那個環境,接受外面大千世界的信息,讀書學習,接受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你應當像鳥兒一樣,奮力飛往自己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7

人們都說,春生,夏長。夏天,興許是個應該成長的季節。於是我檢索了一下自己的計劃,終於花了些許時間,看了一本,別人推薦了很久的書,譯名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其實書名和譯名,並無關係,原名應當是,教育自傳吧,整本書也確係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經歷,具體而詳盡,只是其中的經歷百折千回,極端又驚險,雖然女主最終在學業上獲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想譯者,大概是想鼓勵我們,心懷美好,積極飛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書更像是塔拉的自傳回顧,講述了一個來自美國大山深處的女孩,通過接受教育最終實現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負面的很典型,暴戾、無助、壓抑並不可違背。塔拉的父母有七個孩子,童年一點也不輕鬆,每個孩子都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活,以減輕負擔。因爲父親偏執而不可挑戰,總是認爲自己是對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經常在忙着儲存食物----她的父親總是相信會有突如其來的戰爭,只有儲存好相應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爲父親,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斷的置身於危險之中,但即便經歷了兩次同樣的車禍,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傷,甚至於父親自己也經歷爆炸燒傷,依舊不能讓他覺醒。塔拉與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滿着傷痛和不安全感;母親懦弱但忠實追隨父親,每次孩子受傷,第一時間並不是去醫院,而是交由母親處理,母親對於父親的決斷,從不反對。大哥肖恩有極端的暴力傾向,不止一次傷害她和姐姐,不僅將塔拉的頭塞進馬桶,還用剛殺完狗沾滿血的刀,威脅塔拉……種種經歷,讓塔拉17歲前,以爲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樣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學,給她帶來了新的視野,讓塔拉明白,世界遠不止眼前的灰暗,於是塔拉踏上了求學之路,最終完成了蛻變。我想這本書被無數人推薦,大概就是因爲塔拉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依舊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實現吧。

也許塔拉寫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現與原生家庭割裂的種種困惑和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不過我看這本書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帶來的實質變化。現階段的媒體特別發達,每天每個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盡其數,甚至因爲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一些自媒體的成功,於是有一小部分人開始吹捧,讀書無用。僅僅是出於機遇帶來的獲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會展示,好像成功就是獲利,好像獲利的成本,不必通過努力實現一樣。對於這一點,我特別氣憤。我們都知道,僅僅是小部分人,能夠被幸運眷顧,成爲特例,跳出原有的階級,所以,纔會讓這小部分人出現在大衆的眼前,告訴我們,抓住機會,有多麼難得。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對於貧下中農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僅僅還是讀書。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機會與資本的力量實現資源對等。從某種層面來說,中國的大學聯考體制,也許就是我們這些貧二代與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機會了。

如果我們只是貧窮,我們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改變自己的人生就會顯得相對容易一些;如果我們不僅是貧窮,還需要抵抗更多來自外界的困境,那麼學習和受教育,依舊是我們脫離困難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訴我們,教育意味着創造,意味着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通過教育,我們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終,塑造一個,最理想的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8

前些時候,讀完了這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果你覺得這個書名很拗口,也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一個17歲在垃圾場長大的女孩,沒有上過一天學,卻在最後取得哈佛博士學位,你一定會很感興趣。

但是,整本書中關於她求學的經歷描述較少,更多的篇幅在於對其17歲之前原生家庭的描述以及這個充滿暴力、偏見、偏激的家庭對她的影響,由此也反映出了她的家庭與她所取得的成就之間極大的反差。

整本書中的內容是作者的回憶錄,她根據自己的記憶以及在親人處得到的求證整理而成,儘可能地將她過去所經歷的事件點滴詳盡記錄,但是,多少有些讓人覺得枯燥與乏味,特別是由於文化差異、社會環境等不同,很難理解在那座大山深處,作者父親所有的那種對於末世理論的偏執以及對現代文明的牴觸,以及她其中一個哥哥極其變態的暴力和精神虐待。

也正是因此,過往種種在內心中的積壓,從而引發作者在哈佛求學期間對她哥哥行爲的揭發,導致整個家庭對她的敵意,當家裏父母、兄弟姐妹對其羣起而攻之,並要與之斷絕關係時,將她心中最後那根救命稻草被連根拔起,使其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好在家裏還是有明白人站在她這一邊。

這樣一個家庭也是整個社會的小小縮影,有人頑固守舊,固步自封,而有人高唱文明之歌,推陳出新,於是變形成了兩個派別,在書中的家庭中也是如此,在家守着父親垃圾場產業長大,而且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以父親爲首亦步亦趨,抱着固有的想法,過着自給自足的日子;那些奮力離家求學的孩子,在新鮮事物和科學知識的影響下,孜孜渴求現代文明的變化,同時又對抗着家裏的固執,這些在父母眼中視爲被上帝詛咒的孩子,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離家之外的地方,追求着新的生活與希望。

在此書中,有幾處使我動容的地方:其中有一處即爲作者離開美國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求學,他的父親懇求她留下,最後見作者離開的態度極爲堅決,她父親這樣說道:“如果你深處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無論這個父親有多麼偏執、狂躁以及是否有被破壞妄想症,但是對於她的女兒而言,他始終是一位可以依靠的父親,就像作者的家巴克峯山一樣,高大而又偉岸,儘管父女之間受教育程度差異、所接觸環境不同,導致他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升級,可是,這些並不影響一位父親的愛,那種含蓄內斂的如山一般的父愛。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平安、家庭的完整,纔是最重要的。

可是,作者終究是離開了,如鳥一般嚮往山外的生活,飛過了她已經盤踞了17年的巴克峯山,擺脫家庭的束縛,飛向了山外,體會不一樣的精彩與不一樣的人生。作者在書中寫到“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力量。”

正是如此,她將自己交給了未來,是她心中的希望、信仰與夢想,讓她有勇氣咬牙在原生家庭與現代文明之間博弈,讓她的人生不再一成不變,讓她終究成爲了她自己,一個內心強大,不再囿於過去痛苦回憶中的女人,一個今生只爲自己而活的戰士。

願我們都可以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張開翅膀飛往我們的山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9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英文名叫《Educated》,無論是中文的名字還是英文的名字,都像是一本教育類的書,其實我認爲不是,敘事的手法,更像是一本小說,一個故事。但這卻是美國Tara Westover的一本自傳。

這是一個山村裏的家庭,看不到一點他們生活在發達國家的跡象,甚至第一章就表現了出來。他們七個孩子中有四個都沒有出生證明,全部的生活似乎都和大山和廢料場有關,他們的生活與世界脫節,甚至當人類世界崩塌的時候,他們家都不會受影響。得了病是不能接受現代醫療的治療的,因爲認爲所有的青黴素等藥品中都帶有撒旦的毒藥水,只有草藥救命。牙疼是不能止住的,因爲其認爲疼痛是與上帝接觸的機會。父親揮舞着《聖經》,講解着牛奶的罪惡。賺錢,存下糧食以及汽油,就是爲了等待世界的末日。他們很奇怪,讓人覺得是幾百年前的人,甚至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父親認爲母親去工作是一件很不應該的事情,他們也不應該與政府有任何關係。極其極端的童年故事。

可是主角並沒有表現出厭惡和反抗,爲什麼呢,因爲未曾明白何爲對何爲錯,當你的世界裏從未有過陽光的時候,你會覺得黑暗就是這個世界,並習以爲常。

改變源自哥哥泰勒唱詩班的音樂

主角受影響開始閱讀,去接受教育,學習幾何,學習代數,開始思考。甚至考上了大學,去大洋的另一邊的劍橋讀書,她終於不再是男權下的附屬品,她認識到父親那荒謬的思想,哥哥對她巨大的傷害,意識到她的家庭中對於男的偏袒。

而這本書爲何稱爲《Educated》,Tara說過“人們只看到我的與衆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纔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極其引人深思,她寫道“戲劇上演時,不知爲何,我無法再穿過鏡子,將十六歲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裏。無論我看上去多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依然是她。她在裏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會出現。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裏。在那一刻之後,我做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一個全新的自己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

而我稱之爲:教育。”

《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這句話正是表達作者逃離了故鄉的山峯,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救贖來自教育,它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0

好的書籍往往能夠在讀完之後帶給讀者很多思考與感悟,而這本書告訴我人應該終生保持學習,雖然以前常聽到終生學習的重要性,但還是要自己真真實實地領悟之後纔會去踐行。這本書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僅是講的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看到家庭教育、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我在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本人的經歷與自身的成長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所以分享關於這本書中家庭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內容給大家。

作者塔拉是從小對世界的認知都源自父親,父親說醫院是邪惡的,生病不應該看醫生;上學是愚蠢的荒謬的、背叛家族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們家都相信着父親,以至於全家在大雪淤積的晚上回家連出兩次車禍,媽媽得了偏頭痛,作者本人脊椎錯位,所有人都沒有去醫院,等待自然痊癒,然而奇蹟並沒發生;她的哥哥幫父親工作從車上摔下沒及時治療演變成狂躁症;還有好多好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邊。塔拉懷疑過父親行爲的正確性,但她缺乏認知,依然選擇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學,她才發現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她開始質疑,開始接收更多的知識,她發現她的爸爸有雙向情感障礙,也發現過去的自己多麼無知,於是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纔開始學會改變。

塔拉的改變讓我看到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沒有選擇上學,她也不會有後來新的生活。當你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你會明辨是非,會有自己的很多思考和想法,也許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我成爲一名教師的時候,我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願意成爲爲學生傳遞知識的那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