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後感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堂吉訶德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堂吉訶德讀後感10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1

很久以前,著名作家蕭乾說過:“人生就是一次不帶地圖的旅行。”閱讀何嘗又不是呢?沒有船隻能像書一樣,帶我們領略人間萬象。《堂吉訶德》教了我如何充實自己的人生。

這本是講述了一位年過五旬的鄉間紳士堂吉訶德·臺·拉·曼卻,他非常喜愛關於騎士的小說,到了極爲瘋狂的地步,於是,他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名騎士,從此,便帶着僕人桑丘,踏上了追尋騎士的道路。終於,堂吉訶德明悟過來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一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的延長自己的生命。”這是庫爾茨說過的一句話,我想《堂吉訶德》無疑昭釋了這樣的一個真理。唐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從而走上了荒誕的騎士道路,做了許多無趣的事,直到最後明悟又有什麼用呢?這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教訓,讓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的時間雖然有限,但是如果你合理的將他運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中,那麼生命的價值將會被你無限的放大,甚至成倍,有一句古話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錯,每一個人的生命的價值並不是都一樣的,它是以後天應訴決定的,並非以別人爲你做了多少事情而衡量,而是以你爲別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艱辛而計量的。有的人覺得,只要別人能記住我就好了,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這難道不是自私的行爲嗎?再者說,事實並非如此,古語有云:“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些覺得幫助別人是很平常的事的人,往往會被人民銘記在心,流芳百世。

做有意義的事情,會使某一些人感到很難做得到,這是因爲他在心中所規劃的範圍太大了,他可能會想:世界?人民?社會?這些都太龐大了,其實你可以簡單,對身邊的人,家人!朋友!這些都能成爲有意義的事情。

生活充實很簡單,只要你留心生活中的每瞬間、每一霎那,或是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就會明白:生活,原來這樣簡單。

堂吉訶德讀後感2

《堂吉坷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堂吉坷德的瘦弱紳士,迷戀上了騎士小說,竟異想天開地要外出歷險。他找來鄰村一位又矮又胖的農民桑丘作爲自己的侍從,又把一位從未見過面的農村姑娘相像成貴族,當成自己的意中人看待。他騎着“羅西納特”,手持長矛,穿着盔甲,前後三次外出歷險,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羣當作軍隊,到處“行俠仗義”,做了很多能讓人哈哈大笑的事情,自己也吃盡了苦頭。他的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讓堂吉坷德回家,最後他被化裝成騎士的朋友打敗,只好被迫放棄行俠遊歷。回家不久他就病倒了,臨死前,他終於醒悟到自己迷戀騎士小說是錯誤的。

我覺得這本書吧人物描寫的很生動,不但表現出農民桑丘的膽小,而且也表現了在危險時很聰明,更襯托出脫離實際、幻想回到騎士年代的堂吉坷德式人物的可敬可悲。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桑丘,他一開始讓我覺得這個人不聰明,可到最後時,桑丘成爲了海島總督時,通過自己的智慧,當衆人之面解決了三四件案子,讓我懂得了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通過自身的發憤圖強,就會走向成功,會讓金子發亮。

等我讀到堂吉坷德醒悟到自己迷戀騎士小說是錯誤的時,我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還迷戀網絡遊戲也是不對的,我決定以後少玩遊戲,多看看課外書。

通過對《堂吉坷德》的閱讀之後,我覺得我要更加努力奮鬥!

堂吉訶德讀後感3

在小說裏,主人公其實有兩個,如果把主角看成只是堂吉訶德本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僕從桑丘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公。主僕兩人在不斷的冒險中,荒誕、可悲、可喜、似真似假各種各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堂吉訶德雖然時而瘋癲,時而理智,在他看來,是這個世界瘋癲了,沒有遊俠騎士——代表正義力量,這個世界就是顛倒的。他要扭轉乾坤,他也相信古代之所以輝煌,國家強盛,人民安定,就是因爲遊俠騎士的精神——公正、勇敢的盛行。現在,公義不在,弱肉強食,統治階層認爲主張正義很無聊。有相當多的“好心人”(就像那個公爵和他的夫人)幫助堂吉訶德的同時,也是在愚弄他,以至於自己也要瘋了(天曉得是不是真瘋了)。堂吉訶德的錯誤,就在於他的不自量力,就像他出場後第一件,也是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壯舉”,向風車挑戰。風車龐大有如那強大恐怖的國家機器,而他卻僅有駑馬、劣質盔甲和長矛,結果不言而喻,在這裏,諷刺的味道更濃——可是,堂吉訶德卻沒有放棄,“愚昧”的繼續前行,堅信自己的信念——遊俠騎士永遠不能見到邪—惡,而不用手中鋒利的寶劍去戰鬥。這是他的悲哀,也是他的偉大。

堂吉訶德有時是瘋狂的,但是有時候卻說出哲理的話,在書中比比皆是。看來,堂吉訶德這個人說他聰明,卻很瘋傻,說他瘋狂,卻很有見地。說起話來,堂吉訶德總是頭頭是道,立論正確,談吐高雅,而他的行爲,卻又常常冒冒失失,瘋瘋傻傻,荒謬不已。我從書中讀到許多類似的瘋狂與明智之間的強烈對比。他,不瘋;瘋的是這個世界,沒有公理,只有強權。

堂吉訶德將所遇到的“奇事”,全部歸咎爲“與我作對的壞魔法師”,這些“壞魔法師”是誰?毫無疑問,那就是他譴責的對象——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堂吉訶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誰?不是那“杜爾西內婭”,而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實,所以,堂吉訶德在臨終的時候,才“悔悟”,雖然他最後充滿喜悅的求得了上帝的寬恕,但是卻爲全書定下了悲劇的基調:遊俠精神——除暴安良,殺富濟貧,公平正義失敗了;國家腐朽了。

堂吉訶德讀後感4

堂吉訶德是一本諷刺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堂吉訶德的人非常喜歡讀騎士小說,於是拉着鄰居桑丘做自己的僕人,出去闖蕩江湖。

這本書裏有一個故事,那就是有趣的風車大戰。

堂吉訶德和桑丘正談得高興,他一擡頭,看到不遠處有幾架風車,於是對桑丘說:“瞧,桑丘,我的朋友,那裏冒出了幾個巨人,很放肆,我要向他們宣戰!”不管桑丘怎麼勸告唐吉訶德,頭腦瘋癲的堂吉訶德就是不理會,反駁道:“那分明是巨人,你要是害怕的話,就到一邊去禱告吧!我同他們決一死戰。”讀到這兒,我忍不住發笑了。是啊!“決一死戰。”多麼嚴肅而又一本正經的詞語啊!寫了堂吉訶德的認真,而這更讓我發笑。

繼續往下讀,堂吉訶德騎着馬,長攥着長矛,衝向前面的一個風車,長矛刺穿的風車翼,但疾風推動着風車翼,把堂吉訶德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覺得這段話非常有趣,大笑之中,又覺得堂吉訶德很可憐,他讀多了騎士小說,以爲自己是大俠,結果吃了那麼多的苦。

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也是可憐的,但他有時也會在關鍵時刻,作出公正的做法。他的僕人桑丘也是一位好僕人,時刻跟着唐吉訶德。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

堂吉訶德讀後感5

在堂吉訶德消瘦的容顏下,有着理性的思維,豐富的想象,率真的空幻,只是,他沉浸、迷戀、崇拜上中世界騎士生活,使他逾越進一場深入谷底的紅巖竹花。瘋狂的想象力,使他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現實。瘋狂的激情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他認定人活在這世界上,只有去做一個遊俠騎士纔有意義,至於其他的活法,簡直不值一提,堂吉訶德想到了就這麼做了。他的想入非非,只是,是晚上的日頭——這是我初次讀《堂吉訶德》的膚淺感覺。爲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日誌,日誌的意思就是表達:我好像迷戀上了堂吉訶德瘋狂的想象力,羨慕他可以再造一個前世的世界,只是,我得不到他的真傳。很多時候,大概就是覺得自己,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亂亂沌沌的,想瘋,怕瘋,其實很正常的生活狀態。或許大學的每一天,總有那麼多的無名遊離,找不到感覺,找不到方向。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悲哀,充滿自娛自樂。或許就是在回首過去,或許是在面對未來時,心慌了。

鄖陽師專圖書館的藏書非常多,只要你願意讀,這裏的浩瀚書海完全可以滿足豐富我們這些莘莘學子的視野。對於書,我是一個比較喜歡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古代文學史的人,對於外國文學作品,在讀書館僅僅借之讀了兩本,一本是上學期小組討論選的夏洛蒂的《簡愛》;另一本是自己在迷茫,羨慕上堂吉訶德可以的沉浸在幻想中才讀的。如此說來,對於外國文學,作爲學生的我很汗顏。對於外國文學,並不是楊老師講得不好,而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讀外國作品,特別是外國人名字時特費勁。在此想說呢,一部作品,只要你靜下心來讀,收穫還是不小的,不說讓你一下子瞭解整個中世紀的歐洲,至少可以讓你靜心……

我還是繼續談談這部讓我讀了很久的作品的一些感想吧,我看的《堂吉訶德》是插圖版的,人物刻畫很傳神,這也就是我第一段初讀感受的由來。《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經典之作。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而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當初剛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只是不覺得讓人發笑,那馬咋看上去,瘦骨伶仃,而也是消瘦的堂吉訶德,身穿盔甲,手拿盾牌,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他走到那,都瘋瘋顛顛,舉止之怪異讓人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但細細品味,文章中卻處處閃耀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已經病入膏肓,但是堂吉訶德並沒有放棄自己對自由和理想的執著追求,他勇鬥風車,除暴安良,怒殺羊羣。幹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荒唐事,面對人們的嘲弄,他依然擡起高昂的頭顱。而不曾覺得自己如此這般有任何不妥。尤其是這一段,當堂吉訶德在見到上古騎士的聖像後曾說過這一番話:“這些聖人和騎士在世的時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俠仗義。我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聖人,爲神道而戰;我是凡人,爲人道而戰。他們憑藉自己的驍勇贏得了天國,因爲天國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進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還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勞換回了什麼……。”是的,憑這樣的夢想是不會換回太多榮耀或幸福的,然而,有這樣的夢想難道就是一種罪過嗎?試問一句,作爲人難道就不應該有這樣的理想嗎?然而現實卻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它說,“不”。

從堂吉訶德身上還讓我看到了人們最基本的本質,那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堅韌不拔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要學習他堅持不懈精神。

也許每一個讀過《堂吉訶德》的人都會對堂吉訶德騎士本人的主觀臆想和不切實際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訶德並不應該僅僅只是我們嘲弄的對象,他更讓我們敬佩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讀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在這位大名鼎鼎的騎士的荒唐行爲裏,看到他執着而公正的品質。他嫉惡如仇,總是正面向他的“敵人”發起不屈不撓的衝鋒,他從不背後給人捅刀子,更不用說用下流的中傷和惡意的詆譭來進行決鬥了。然而現在,令人惋惜的卻是,堂吉訶德這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在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所剩無幾了。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一樣,不拋棄,不放棄,勇敢的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夢想,而這又是我們對堂吉訶德以及塞萬提斯本人最好的紀念!

堂吉訶德讀後感6

四百多年前,《堂吉訶德》首次出版,這位奇情異想的西班牙騎士正式開始駕着駑騂難得馳騁在所有讀者的幻想世界裏。這位騎士揮動長槍,在文學界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至今仍未平息,反而愈加猛烈。

別林斯基這樣評價這部小說:“在歐洲所有一切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的美麗如此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確實如此,可《堂吉訶德》又並不是單純的悲劇和喜劇,它更多的是如同史詩一般的莊重。它絕不僅僅是爲了引起我們的歡笑和淚水,更是要引發一場深邃得令人生畏的思考:有關信仰。

塞萬提斯在這部作品中,將堂吉訶德塑造成這個世界唯一的一位信仰者,也正因如此,堂吉訶德無法融入,甚至無法忍受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於是他用想象爲自己創造了一個世界,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他在自己的世界裏恣意馳騁,信馬由繮。

最初,人們將堂吉訶德視爲一位滑稽角色,認爲他瘋了,竟如此奮不顧身地捍衛信仰。可他們不知道,在堂吉訶德眼中,他們才應該是被嘲笑的對象,竟如此可憐,連信仰都沒有。堂吉訶德曾對侍從桑丘。潘沙說:“桑丘,讓他們管我叫瘋子吧,我還瘋得不夠,所以得不到他們的讚許。”或許,堂吉訶德已是世界上最後一位信仰者了,儘管他只活在文學世界中,這纔是這位騎士最深的悲哀。

隨着尼采的一聲高呼:“上帝已死”,信仰被正式押上絞刑架。如今,依然有着宗教,有着信徒,可已經沒有了信仰。如今的宗教,只是人們用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庇護的工具罷了。人們開始知道索取,計較得失。爲了信仰付出一切?或許,真的是瘋了……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體會到那令堂吉訶德奮不顧身的力量,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他的尊敬。我們會永遠記得,他爲了心中的騎士道被斫掉了一隻耳朵,也曾在交戰中摔斷過雙腿,還有他一次次忍痛提起長槍繼續衝鋒,一次次夜晚忍着飢餓默默擦拭鎧甲。

終於,在這樣的一個不屬於他的世界裏,堂吉訶德最終失敗了。憔悴的晚花奄奄殆盡,花上壓着沉甸甸的淚珠,夜鶯早已不知下落。我們的騎士癱倒在地上,面盔也沒有去掉,向着對手銀月騎士喊到:“你舉槍刺罷。”

天色漸淡,夕陽淪落,最後一位騎士消失了,最後一絲信仰黯淡了。

四百多年過去了,我們有幸,還能從文字中領會那令人震撼的信仰之美。

堂吉訶德讀後感7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它的主人公是一個當地的鄉紳,原名阿倫索,他十分沉迷於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拿到現在說,就是個實打實的宅男,不是沉迷遊戲,而是沉迷類似於當時的武俠小說。他時常幻想成爲一名名垂青史的偉大騎士,於是從家傳的古物中,搜尋出一套破舊的盔甲,並未自己取了個神氣的名字——堂吉訶德,他還物色了一位僕人和一個擠奶姑娘做伴侶,騎了一匹瘦馬離家出走了。

他一直按着他腦子裏那些稀奇古怪的念頭辦事,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他把風車當作巨人,把羊羣當作敵軍,把苦役當作受難的騎士,不分青紅皁白就打打殺殺的。但他的行動不但對別人沒有好處,反而還給自己帶來麻煩,有的時候被打到要僕人拖回家。待他醒悟過來時,已經臥牀不起了。

一開始讀《堂吉訶德》,我只單純地覺得它是一部滑稽有趣的喜劇。主人公瘋瘋癲癲的“勇敢”,使他在別人眼裏像個神經質。但是細想,堂吉訶德也擁有着正常人的體質,他之所以會有和常人不一樣的行爲,一定是他具有某種正常人不具備的品質,我把它定義爲——理想。那是一種爲了理想不顧一切的品質,哪怕被人視爲笑話。他在實現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是善良的、正義的,他不忘初心,自始至終都是想成爲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現在的生活中,堂吉訶德這樣勇敢又善良、爲理想挺身而出的人屈指可數。我們小時候都曾經許下過成爲騎士、拯救世界這樣的鴻鵠之志,而大多數都是思想上的偉人,行動中的矮子,又有多少人能像堂吉訶德一樣,把白日夢變成現實,大部分人都是怕被笑話而退縮了。有夢想並不可笑,可笑的是隻敢想而不敢做。堂吉訶德的單純,令人可笑,也令人可敬。

我爲他爲理想而無畏的精神點贊,也不得不說說他最大的性格缺陷了。他太癡迷於小說,產生離家出走的念頭。這些人說是爲了消遣、打發時間而看書的,誰知道他太吃飽了撐着,竟然看得走火入魔了。癡迷到什麼程度呢?其中一章,人們在整理他的書房時,蒐羅出大批的騎士“名著”。正是因爲堂吉訶德對事物太過於“癡”,纔會淪落到鬱鬱而終的下場。我們生活中,多少人也是因爲“癡迷”而走火入魔呢。王者榮耀流行時,大家一股腦地投進去,有自制力的人往往能控制好自己,不會過度,而不自律的人就會沉迷其中。網癮、酒癮不都是這樣惹上身的嗎?

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值得我一提,那位跟着堂吉訶德走南闖北的忠實僕人。他爲了爲了堂吉訶德,甚至還置家中的妻子不顧,由此可見他之忠誠了,如果說堂吉訶德是個假騎士,那他一定是一個真隨從。在以“遊俠騎士的僕人”的名號跟隨堂吉訶德行俠仗義時,他始終惟堂吉訶德之爲聽,還經常去按他的主人不要再執迷不悟,回家過正常的生活,即使他因此會受到一些指責。在堂吉訶德被痛扁在地時,也是他護送堂吉訶德回家的。這種忠誠的精神,恐怕纔是真正的騎士精神。

《堂吉訶德》這本書值得一讀,如果是爲了消遣,你大可以把它當作喜劇來看;如果你想從中有所收穫,這本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堂吉訶德讀後感8

此書之名,我已瞻望已久了。讀了後,我就像被點了笑穴,大笑不止。

故事講述了富家子弟堂吉訶德因爲讀了太多騎士小說而“全副武裝”,騎着一匹老馬,夢想着像那些騎士們一樣,威風凜凜地棄惡揚善。他沉溺在幻想中,結果乾出了不少傻事。——

大笑

這本書中有不少的可笑之處。當我看到堂吉訶德因太想試一試騎士的生活,騎着老馬,與風車作戰時,竟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是何等傻事!一個騎士怎麼會如此天真?至於他把人人都知道的銅鍋說成是萬能的金頭盔,那可笑程度就更不用說了。“他是最糟糕的騎士,還是最勇敢的傻瓜?”

譏笑

讀完了這本書,我逐漸冷靜下來了。仔細一琢磨,這才發現堂吉訶德是一個讓人瞧不上眼的“丑角”。他受傷後卻不認爲自己已經受傷,原因是“小說中沒有任何關於騎士受傷的語句”。就像《堂吉訶德》的作者講的那樣,“騎士道精神的影響力很大”。堂吉訶德真是有些讓人瞧不起。

苦笑

《堂吉訶德》把像堂吉訶德這樣的人連他一起諷刺了一通。其實“堂吉訶德”是當今一些人心理的真實寫照。曾經看到報紙,說,一個年輕人因爲想看看“天堂”是什麼樣子,險些丟了性命。想到這裏,我的心情異常沉重。用父母的話說,就是“理想主義惹的禍”。

現在,我從堂吉訶德這個荒謬可笑的活教材中明白了,我們還是應該把現實生活放在第一位。不然,也許會落得像他們那樣的下場。

堂吉訶德讀後感9

名著是遺留人世間的珍珠。

《堂吉訶德》爲我們刻畫了一位瘦骨嶙峋、乾癟面龐的主人公形象。他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沉溺於騎士小說而不能自拔,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把自己裝扮起來,把桑丘——一個矮胖的農民當作自己的侍從,並且把村裏的一位村姑當做美麗的夫人,作爲自己信仰的公主,然後開始了他們的三次騎士旅途。在征途中,他竟然把風車當作三頭九臂的巨人,並且和它大戰了一番,最後以“睿智”的'堂吉訶德的失敗而告終;其後,他又把客店當作城堡,睡夢中把酒囊當作巨人搏鬥。這就是他,一個荒誕不堪的堂吉訶德,他的出現,註定帶給我們無盡的歡笑。僅僅如此嗎?不,這些猶如珍珠一樣,帶給我們無盡笑料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受益終身。

故事中,堂吉訶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與桑丘的簡單樸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堂吉訶德的顯著特點是脫離實際、耽於幻想,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裏,不能辨別幻想與現實。故事中,他自己幻想公主,幻想打巨人、臆想世界,當他的幻想被人戳破後,他卻不能接受現實,總想是他身邊的一位魔法師搞的鬼,故意破壞他身邊的人和物,損毀他的幸福,這更加突出了堂吉訶德的荒誕可笑以及他受騎士小說的荼毒之深。他是一個可笑的人,做事橫衝直撞,不問緣由,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連累了他人,嘲笑了自己,但在這一切的笑料之後掩藏着他那熱心、善良、正直、無私、正義的心。他勇敢,爲了他人,他可以毫不畏懼的迎向危險;他仁慈善良,在危險面前,他保全僕人,獨自應對危險;他荒誕可笑,但只是建立在一個鋤奸救苦的基礎上的,他酷愛自由和公主敢於爲主持正義而忘我鬥爭。

堂吉訶德帶給了我們許多,讓我們認識了這位偉大的狼狽騎士,他讓我們明白了:人人生而平等,勇者無懼,信仰的力量是無盡的,信仰使他從不退縮。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遇事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堂吉訶德陷入騎士小說而導致了他的愚昧荒誕,使我們明白,要學會扒開自己眼前的迷霧,使自己清醒。

吾日三省吾身,我們知道,我們笑他的時候,自己心裏明白,他並不比我們自己可笑多少。

堂吉訶德讀後感10

老實說,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只是覺得既絮叨又繁雜。靠這些雜亂和戲謔的東西,塞萬提斯能寫出一百二十六章,簡直就是駭人聽聞了。直到第三十一章(堂吉訶德與桑喬的有趣對話及其他),關於桑喬與虛構中的“託搏索的杜爾西內亞”見面,轉達堂吉訶德無緣無故的發瘋和苦修的事蹟。

鄉下人的插科打諢,開始產生一種戲劇效果。吉哈納所扮演的遊俠騎士堂吉訶德,從一出獨角戲發展爲一場舞臺劇。生活在現實下的觀衆——理髮師、神父等衆人;特別是地位特殊的“騎士侍從”桑喬都紛紛從觀衆席上站起來,走入劇中。第一個身兼二職的,就是桑喬。在騎士道的演出背景下,桑喬跨越了幻想與現實的界限——雖然,堂吉訶德在騎士道之外就變成了精明的鄉紳吉哈納——但是,始終都在這種界限上搖擺的卻是桑喬。他時而相信自己就要當“伯爵”,“和某著名王國公主的侍女結婚”等等,時而又被現實世界的各色人等拳打腳踢。當他在客棧遇到同村的神父和理髮師的時候,這一兩重特徵更是表現的非常突出。一開始他發誓爲主人保守祕密,哪怕別人說他殺死了堂吉訶德、偷走了羅西南多;可當他以爲筆記本丟了的時候又捶胸頓足、臉色大變,因爲堂吉訶德許諾給他的三頭毛驢的字據(寫在信的背面)也丟了。此後桑喬實際的老農頭腦又恢復了,併爲遊俠騎士堂吉訶德的未來做出一番自己的打算來。也就說,真正被弄糊塗的:第一個是桑喬。而堂吉訶德的瘋癲和偶爾的睿智則完全是自發的,至於其他人物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古典時期治療瘋人譫妄的醫院人員。他們也步桑喬之後加入了表演(從神父決意自己裝扮成流浪少女,到“米科米科娜公主”登場,見第二十六章)。

從這一部分(二十五~四十六章)開始,引起了我的注意。故事是圍繞着客店展開的,從莫雷納山的苦修到被聖友團關在籠子爲止。應當說這二十幾章內容豐富,結構緊湊。

說內容豐富,是因爲這裏麪包含了四五個摻雜在一起的情節:卡德尼奧和費爾南多的愛情故事、俘虜講述萊潘託灣戰役的故事(這裏面還串聯了塞萬提斯本人逃跑的經歷;索賴、達的故事)以及《無謂的猜忌》和堂吉訶德的苦修和在客棧的種種遭遇……就好像俄國的玩具娃娃一樣——一個套着一個,層疊細密。這自然就使此部分的結構相當特殊。以卡德尼奧和費爾南多的愛情故事爲例,作者用杜撰的《無謂的猜忌》來爲這兩個人的圓滿結局做鋪墊,的確是匠心獨到。單就第三十六章(客店裏發生的其他奇事),關於費爾南多與多羅特亞的結局來看,這樣反差巨大的結果,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花花公子費爾南多最終改邪歸正、良心發現,與其說得益於人們的苦苦勸說、哀求,還不如說是得益於《無謂的猜忌》的警示意義。當然,這一看法是來自讀者那裏的,因爲畢竟插述一個意大利的道德小故事並非是毫無目的的。也許我們會說,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破壞了人物的內在關係。僅憑一句“費爾南多畢竟是個貴族,有着寬廣的胸懷……”是無法解釋其內心的轉變的,更不能在這個具體場景下說服讀者去相信,他是真心悔悟而不是逢場作戲。應當說就此而言,絕對是一處硬傷。但如果把《無謂的猜忌》這麼一個小插曲也加進來的話,那麼僅就讀者來說,心理上卻是能夠接受的。也就是說,作者在此捨棄了小說的內在嚴謹,而把重點放在讀者的接受上。試想,倘若不用《無謂的猜忌》作爲一種心理暗示和過渡的必要調劑,那麼在三十六章,爲了達成破鏡重圓的結局,作者勢必要大幅的展開,把費爾南多和多羅特亞的愛情故事詳細的寫出來。但如此一來,就破壞了整個小說的總體結構。因爲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只能作爲枝蔓來處理——很顯然,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小說主體都必須是一個明確的範疇,不能與其他組成部分關係曖昧;即便是在“復調”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長篇小說的體例內),主體就是主體,主要人物就是主要人物。這是語言的敘述邏輯的根本限制所在,即我們所說的主次關係。它不是技巧和結構上的小花招就能解決的——所以從總體上看,這樣做顯然是明智得多。通過這樣一個事例,我們就可借斑窺豹,發現《堂吉訶德》敘事手法的特點:串聯性、總體的完整性,再加上通篇的戲劇扮演性,我以爲這就是《堂吉訶德》主要的特點所在。

正如上面所說,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仔細的讀《堂吉訶德》。直到三十幾章以後才漸入佳境。於是反覆的去看開頭,這是我看長篇小說的一個習慣。因爲我認爲長篇小說的開頭是整個小說的基礎。它爲長篇幅的作品定下一個基調,此後的所有情節和發展,都是在此處得以繁衍、生長的。所以,回到開始、不斷的回到開始處,有助於理解小說的整體——現在,再仔細的閱讀《堂吉訶德》的開頭,那個吃牛肉比羊肉多的、穿着褐色粗呢衣的鄉村貴族;那個把客棧當成城堡的曼查的堂吉訶德,便呈現在我們眼前。應當謹記這一雙重影像,因爲它在最後的章節裏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以至於在開頭部分,我們找不到堂吉訶德的真實姓名(開頭只有一個綽號:吉哈納)——我甚至認爲,長篇小說好壞的着眼點不在別處,就在開頭的那部分。因爲就長篇體裁來說,它的發展具有延展的慣性,其結局決不會出人意料;至少是不會太讓人大吃一驚。否則就會產生斷裂,而這種斷裂對於長篇小說來說,可謂致命矣。

對於不同的長篇小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認,對其的第一感覺也大相徑庭。不可否認,有些小說對於一些人來說,拿起來就放不下;同樣是這一本書,其他人可能就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當然,第一感覺是重要的,因爲文藝作品的首要要件就是能吸引人、感染人,但這是有選擇性的,因人而異的。讀者會選擇他自己喜歡的類型和樣式。故此衡量作品的根本原則並不是它的第一感覺,而是它是否能感動人,就像羅馬尼亞的小提琴家AlexBalanescu所說的那樣,“把某些東西演奏的很好,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能演奏感動人的東西”。吸引人並不等於感動人,即使技巧和結構絢爛無比也並不能說明,它就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對於長篇小說來說,更是如此。任何作家都無法寫出讓所有讀者都喜歡的作品。然而在排除喜歡和不喜歡這些感性成分以後,作品能否感動他人就變成了根本。或許《堂吉訶德》並不是那種立刻就能抓人眼球的小說,但在她隧洞一般的敘事空間裏,一種漫長而不斷累積的情愫卻越來越濃烈。我想,不必去深究她到底是嚴肅的喜劇還是滑稽的悲劇。因爲這些似是而非的界定隨着時間的流逝,已不能直窺這眼深井了。這大概就是長篇小說的魅力吧。想要讓讀者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並非難事,然而,倘使只是達到這種程度,那麼還不能稱之爲優秀。《堂吉訶德》不僅提供給我們一個故事,更在這些紛繁故事的中間留給了我們一個思索的空隙。當你讀完之後也許並不能一下子就說出它的意義,但她將會長久地在你的記憶中留下一個清晰的印記。這便是我對她的一些看法。

試圖去完整的理解堂吉訶德,恐怕決非易事。因爲阿隆索·基哈諾、鄉紳吉哈納以及兩個堂吉訶德(七十二章,一個去了瘋人院;一個返鄉)是完全不同的人。我想,這也是堂吉訶德難以理解的一個原因。爲什麼一定要分得這麼清楚呢?他們明明不就是一個人麼。是啊,這麼說也沒什麼錯,然而在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整體之中未必就能把握部分;同樣,由這些部分所組合起來,是一個完整的堂吉訶德嗎?我們時刻不能忘記一點,那就是《堂吉訶德》自身的戲劇扮演性質。就堂吉訶德這個身份來說,周圍的所有人都是騎士世界中的人物,可我們卻相當清楚:他們都是現實人物所扮演的。各種各樣的冒險、巨人、貴婦……在這種冗長而稍許缺乏變化的敘述中,作者把他所認知的現實轉化爲一個荒唐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既是一種擬古也是一種重構。一方面帶着早期流浪漢小說的斑痕一方面又開拓出完全嶄新的視野,將遊俠騎士建功立業的往昔雄心放置在文藝復興後的伊比利亞。

但,難道殘疾人塞萬提斯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嗎?像他這樣閱歷豐富的人,我看很難成爲另一個蘇魯支。那麼堂吉訶德也就絕不是蘇魯支了——固然,我不想附會地說,堂吉訶德就是塞萬提斯他本人。但是,堂吉訶德無疑是塞萬提斯他本人的一個投影。因爲所有作家的第一模特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