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實訓中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論文

摘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得到深入發展和普及,改變着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高職教育中應用信息化技術是必然趨勢。推進高職教育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必須加快信息技術的提升和信息化網絡的普及,提升信息化水平,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

成本會計實訓中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成本實訓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教學設計是教師與學生的一種聯繫紐帶,它通過學習任務、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教學過程,學生反饋等一系列形式來展現。信息化教學設計增加了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力量。我國學者對信息化教學設計有諸多論述和研究。祝智庭教授提出: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爲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1]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在遵循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藉助現代化信息資源和信息手段,將學生放於“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是個人的主動建構,通過教師引導,對信息技術資源的利用,學生對知識可以形成主動性建構,並在現實經驗和信息資源中調整和豐富新的知識認知。

(二)多元智能理論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觀點。這一理論啓發教師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存在,一樣的教學內容應該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根據教師的安排,搜索問題或任務,利用信息資源,探討和深究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興趣,通過信息技術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課堂時間外,另外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同質學習,並且與同伴線下或線上協作。

(三)系統科學理論

在信息技術日益提高與普及的形勢下,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中得到探索答案。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更需要考慮學生學習的方式變化和課堂傳授形式的變化,探索更系統、更寬泛、更科學化的知識傳送方式。用開放性的思維看待學習方式與傳授方式的變化,更客觀、冷靜地關注教學組織與問題情境設置,關注學生個人體驗。綜合發揮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和有機聯繫,綜合考慮影響“教”與“學”的各種因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封閉式思維。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徵

(一)信息技術的支撐性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教學思維,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呈現,可以讓複雜、抽象性知識更直觀、易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有目的地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個體努力或團隊協作的方式課前探索,課中提問,課後呈現學習作品,利用信息資源豐富、發展“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主動構建和完善知識。

(二)學習的自主性

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教師的地位由傳統型“教”轉變爲“導”,督促個別,察看全體,教師的角色不再僅僅是教授專家型,而可以在信息技術的海洋裏向學生學習,從學生的優秀層面中尋找知識的不同呈現方式和教學的不同過程安排。教師通過巧妙設計教學過程,延伸課前和課下時間,激發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探究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在教師傳授的基礎上和自己的經驗背景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理解現實和構建現實。

(三)教學目標的多元性

信息化教學模式相對傳統模式存在一定差別,信息化教學更側重於學習者的主體性,強調對學習者的開發,根據教師對學習者專業水平、計算機技術掌握程度、學習方式、智能組合情況、綜合能力的協調性等方面的瞭解,安排教學計劃,設定製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的變化對原先的目標進行調整,達成原來的目標後,重新向新的目標奮進,在不斷的循環中得到知識的意義建構和自我的不斷成長。

四、信息化教學設計在成本會計實訓中的應用

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具體課程中的應用,最大的改變是教師的傳授地位,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授者,唯一的知識“專家”,學生可以通過信息資源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和問題答案。但是信息化資源本身並不能獨立完成對知識的順利輸出,教師所進行的教學設計、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過程能產生更有效率的知識傳遞作用。所以這要求教師自身對信息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刪選,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對信息資源進行優先刪選與設計查找,有目的地安排問題任務設置,進行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設定、教學過程的巧妙安排、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展示、課上與課前、課下的有效銜接與安排、學習成果的範例演示、成績考覈的多元化設計等多方面工作。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一)瞭解學生,恰當分組

任何一次有效的教學設計,離不開教師對班級、對學情的瞭解。教師首先用一部分時間觀察全體學生的學習基礎,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訓結合一體,利用理論課時間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知識認知度,對班級學生羣體層次有清楚的把握,認識清會計基礎非常好的羣體和厭學情緒強的學生羣體,瞭解協作意願強烈的學生個體和性格孤僻的學生個體,爲實訓分組提供順利保障。在實訓開始前,給定分組原則,跨寢室,看綜合,男女搭配,讓學生先自行分組,教師根據學生自行分組名單再進行統籌調配,保障每小組搭配合理,協作有力,實力均衡,活躍相當。

(二)設定學習目標,回饋成就感

在成本實訓教學設計中,給定小組階段性目標和總體目標,目標的完成不單單在課堂內,延伸在課前、課中、課後的付出中,不僅僅依靠個體的力量,還可以依賴小組團隊協助力量,學習的目標可以是某一個具體問題答案,還可以是對問題的闡述水平、對知識的剖析視角,展示的成員可以是小組內代表也可以爲整個團隊,展示的方式可以通過課堂內現場演示,或者小組巧妙應對老師的提問,或者應對其他小組的挑戰,或者開展對實訓中有些問題的討論或辯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PPT、視頻內容來完成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和階段性目標。

(三)設定學習任務,激發協助熱情

有效而成功的教學設計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在設計環節的主導性地位依然很重要。教師有目的地進行信息資源的刪選,提前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把握班級活躍程度,設定適應學生情況的知識目標和成長目標,或者倡導“重在小組討論,重在成員參與”的理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索,探討無法唯一性的'答案;或者引導學生提高對信息技術的瞭解,激發探索慾望;或者引導學生加強個體認知的探索,增強自己與他人差異性的瞭解,增強團結協作能力,或者引導學生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教師設定的“任務”,應是真實而有力的,真正能產生對學生的觸動,激發個體內在的潛能。並且“任務”要有韌性,既要給予學生成就感,同時,還要激發他們的挑戰慾望,保證高水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學習任務既可以在課堂內,還可以延伸在課前、課後,提高教學效率。以學生的學習爲中心,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學情境,提供各種資源、設施與終身體驗,以利於學生能夠達到最佳的學習與發展。[2]

(四)巧設考覈目標,提升教學效果

信息資源的遍及讓學生也處於信息化協作的網絡下,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不同的溝通方式和小組互動類型、師生互動類型。教學的課堂既在現實世界中,也在虛擬世界裏,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處時間延伸在課堂45分鐘之外。學生的實訓考覈目標包括:認知能力的拓展程度、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動手操作能力的大小、團隊意識的強弱程度、對知識的探索能力、信息技術的演示水平,小組成員協作效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弱等等。通過學生代表或小組對實訓任務的演示,對信息的搜素、收集、處理,對團隊成員的帶動與組織,對學習方式、學習途徑的探索和成果展示,都可以給出一定的實訓考覈成績。這些離不開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懈探索和修正,離不開合理的教學設計和各項教學環節的巧妙安排。由於學科差異、教師的不同個人教學習慣,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也因課程之間的差異而不同。作爲教師,我們只有根據現實情況,遵循信息化教學設計原則,選擇適當的教學信息資源,不斷探索和追尋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著).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喻東麗(撰).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