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怎樣才能夠學好數學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廣大中學生來說,數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習成績,數學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國中生學好數學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生怎樣才能夠學好數學

看書習慣

這是自學能力的基本功。根據美國和前蘇聯對幾十所名牌大學的調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有20%~25%的知識是來自學校,而75%~80%的知識是靠他們離校後通過工作、自學和科研來獲得的。根據心理規律,國中學生已經具備閱讀能力,但由於在國小受直觀模仿習慣的影響,使衆多學生誤把數學課本當作習題集。所以從七年級開始就應重視糾正自己的錯誤學習習慣,樹立數學課本同樣需要閱讀的正確思想,並注意總結如何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1. 每一節課前都務必養成預習的習慣,努力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以便能帶着問題聽講。課堂上注意老師如何閱讀課文,從中培養自己掌握如何分析定義、定理中的關鍵字、詞、句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繫。

2. 經常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培養複習習慣。剛開始時,可跟着老師總結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內容,一個階段後可根據老師提出的複習提綱,自己帶着問題去鑽研課文,最後過渡到由自己歸納,促使自己反覆閱讀課文,及時複習,溫故知新。

筆記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學數學內容豐富,課堂容量一般比較大,爲系統學好數學,從國中時期就必須重視培養做課堂筆記的習慣,課上做筆記還可約束精力分散,提高聽課效率。一般,課堂筆記除記下講課綱目外,主要是記老師講課中交代的關鍵、思路、方法及內容概括。特別注意隨時記下聽課中的點滴體會及疑問。在“聽”與“記”兩個方面,聽是基礎,切莫只顧“記”而影響“聽”。

爲了使課堂筆記逐步提高質量,同學間應進行適當的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動手實踐

“實踐出真知”。動手實踐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能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動手實踐中,能把書上的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繫起來,能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在動手實踐中,能手腦並用,用實際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在動手實踐中養成“做前猜想-----動手實驗-----操作結果-----歸納總結”的習慣。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同學間相互交流學習結果,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能達到動腦、動口、動手、激發思維、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的作用。

作業習慣

數學作業是鞏固數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有些同學視作業爲負擔,課後只憑着課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單一;有的還字跡潦草、馬虎粗心、格式不規範、甚至抄襲。這就錯失了訓練良機,嚴重地響了學習效果。應該正確認識做作業的目的性,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應包括:

1.要養成作業前看書的習慣。做作業前要認真閱讀複習課文、觀察例題的解題格式、步驟和方法。這正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2.要養成審題的習慣。讀題後,先弄清題目是什麼題型、它有什麼條件、有哪些特點等。

3.要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若有特殊情況,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師說明情況:如遇到難題不會做時,可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弄懂以後獨立完成。切不可爲了應付任務而去抄襲。

4.要養成對已做作業進行再思考的習慣。不少同學不重視對已做作業進行再看、再思考,從而導致錯誤做法在頭腦中形成定勢。有的題目做錯,老師訂正過了,你還錯,就是這個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識和做新作業中會出現更大的錯誤,爲了鞏固作業的成果,同學們在每次做新的作業之前,務必對前一天的作業進行反饋。反饋內容包括:(1)題目類型;(2)解題思路與方法;(3)出錯問題的原因;(4)訂正出錯問題;(5)收集出錯問題(就是將自己出錯的問題專門收集在一個地方,標註出以上四項內容,以便將來複習時糾錯)。

思維習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貫主張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對事物不但要問“是什麼”,更要問“爲什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一個新的問題時,普遍有一種弄個究竟的慾望。國中學生生處在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時候,應該有刨根問底的心理要求。但由於受到陳舊的社會心理所束縛,不敢大膽的對所遇到的問題“亂想”、“亂說”,課堂上是這樣,課外也是這樣,使他們的個性受到嚴重扼殺,不利於健康的成長。要扭轉這種局面,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動手實踐,課後勤思多問,努力創造培養出喜歡質疑的良好習慣,同學們要知道老師其實最喜歡勤思多問的學生,要養成對知識刨根究底的習慣,養成隨時對疑問進行質疑的習慣。

培養學習習慣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同學們有決心、恆心、耐心。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久而久之的方法便成爲自然的習慣,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將是無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