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原文賞析

《菩薩蠻》原文賞析1

菩薩蠻·湘東驛

《菩薩蠻》原文賞析

宋代:范成大

客行忽到湘東驛。明朝真是瀟湘客。晴碧萬重雲。幾時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別後書難得。先自雁來稀。那堪春半時。

賞析

詞題標明的湘東驛,在南宋時屬萍鄉縣,即現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鄉市西。當時是比較閉塞的山鄉。考作者范成大一生行履,這首小令大約作於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調任靜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爲廣西經略安撫使,越歲之後途徑此地之時。此前幾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歸遷中書舍人並任朝廷史官,接着因對朝廷用人問題提出不同意見,辭官引退歸蘇州。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鬱,這時接到調令,首途廣西,來到了荒僻的湘東驛。旅中的孤獨淒涼,難以排遣,不禁回想舊日京中故里的友人,憂從中來,寫下了這首小令。

上半闋首句點明瞭客行所至的地點——湘東驛,“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預想、難料今日的意味,可見遠遷廣西本非己願。然而“豈不歸懷官有程”(陸游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繼續前行,進入瀟湘(湖南二水名)之境。“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悵惘。作一個公忠體國的正直官員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於朝。作者並沒有交待遷官的具體始末,僅從自驚自嘆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讀者去聯想得之。悵望蒼茫晴空中的重重雲彩,意識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吳故地是那樣的遙遠。“幾時逢故人?”作者此問,充滿了懷舊的情思,也反襯出客行的孤寂境況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區,但對辭鄉遠別的孤旅來說,一切美景均同虛設,無意觀賞,這與荒涼的塞北便無區別了。下半闋首句便發出瞭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況交通阻塞、音書難通,連鴻雁的蹤跡也稀少而不易見到。那麼,這暮春三月,面對生機盎然的大千世界,豈不更令人孤苦難耐嗎?通篇就這樣由境觸情,由情而憶,由憶而感,由感而悲,傾訴了遠別的傷痛、懷舊的積鬱。兩闋之間,過度自然,渾然一體。語言樸素明白,毫不費解,卻又含蓄曲折,意蘊深沉,稱得上是洗盡鉛華、反璞歸真。說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難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爲過分的。

作者介紹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存詩1900首。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和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農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時田園雜興》,共記60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四季分別有12首。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范成大於宋欽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於吳縣(今江蘇蘇州),他幼年聰慧,十二歲時便遍讀經史,十四歲時開始創作詩文。

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韋氏(顯仁皇后)從金國回朝,范成大應試獻賦頌,名列前茅。

紹興十四年(1144年),在崑山堅嚴資福禪寺讀書,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號此山居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戶參軍,於此年春季抵任。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臨安,監管太平惠民和劑局。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范成大任編類高宗聖政所檢討官,兼敕令所。

隆興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樞密院編修官。十二月,任祕書省正字。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任校書郎。六月,兼國史院編修官。十一月,調任著作佐郎。

乾道二年(1166年)二月,范成大任尚書吏部員外郎。三月,被人誣陷逾越等級,遭罷職,旋即領宮祠官。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被朝廷起用爲處州知州。次年五月,范成大入宮回答宋孝宗趙昚的提問,陳說力的內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國力、人力,認爲此時都被不急之務耗費,孝宗高興地採納了他的意見。七月,赴處州任。八月,抵達處州。范成大爲處州創義役。其法規定:民以都保爲單位,據役戶多少和職役情況,各家按貧富輸錢買田稱義田,以所收田穀助當役者,民戶按次序輪流亢役。義役既行,公私都稱便。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爲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乾道(1165年—1173年)年間,規定以絹統計贓物數量,估價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說:“承平之時絹每匹不到一千錢,而估的價超過幾倍。紹興初年絹價遞增了五分,價錢有三千足夠了。如今絹實在貴,應當比當時的價格翻一倍。”趙昚吃驚地說:“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條文。”於是絹價增爲四千,而刑罰減輕了。 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

使不辱命

宋金簽訂隆興和議時朝廷忘了議定受書的禮儀,趙昚曾爲此感到後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趙昚任命范成大爲起居郎、代理資政殿大學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觀使兼侍讀、丹陽郡開國公,充任祈請國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請更定受書之儀。范成大因所奉國書僅語及陵寢事,請並載受書一事,趙昚不許。臨行前他對范成大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齧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陳俊卿因力主暫緩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陳良佑因論不應遣使而罷官責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燾懼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當時金國的迎接使者仰慕范成大的名聲,以致效仿他戴巾幘。

到燕山後,范成大祕密地草擬奏章,具體論述接受國書的儀式,把它放入懷中。范成大首次呈進國書,言詞慷慨,金朝君臣正認真傾聽時,范成大忽然上奏道:“兩朝已經結爲叔侄關係,而受書禮儀沒有確定,我這裏有奏章。”於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完顏雍大吃一驚,說:“這難道是獻國書的地方?”金朝羣臣用手板擊他要他起來,范成大跪立不動,一定要把國書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顏雍派伴使宣旨聽候處理。范成大一直跪着要獻上國書,金朝廷上議論紛紛,太子想殺死范成大,經越王阻止才作罷,范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氣節而歸。九月,成大返宋。完顏雍復書拒宋所請,只許趙昚奉遷陵寢,同意歸還欽宗梓宮。范成大回國後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

南宅交廣

范成大歸國後,被任命爲中書舍人。最初,趙昚書寫崔寔鑄錢之案,連及士大夫《政論》賜給輔臣,范成大上奏說:“御筆書《政論》,本意在於嚴格法紀,整頓積弊。而近日大理寺議定刑罰,順次加重一級,這不是以嚴刑換取太平,而是殘酷。”趙昚稱他說的是明智的話。張說被任命爲籤書樞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書,扣留命令七天不下達,又上疏勸告,最終阻止了任命,但范成大也因此遭外調。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靜江府(廣西桂林)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此即爲“南宅交廣”之行。

乾道八年(1172年)臘月七日,范成大從家鄉吳郡(蘇州)出發,南經湖州、餘杭,至富陽而入富春江,隨後經桐廬、蘭溪入衢江,又經信州(上饒)、貴溪、餘干而到南昌,再入贛江。

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范成大至臨江軍(樟樹),十四日遊薌林和盤園,給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棵大梅、古梅,晚年隱居石湖後,他就全力經營石湖的範村,“以其地三分之一與梅”,並專門著有《梅譜》一卷。范成大後即入贛江支流袁水,過袁州(宜春)、萍鄉進入湖南境內。泛湘江南下,至衡山,並陸行經永州、全州。三月十日,范成大入桂林。

此次水陸路程共三千里,歷時三月,著遊記一卷,取韓愈詠桂林的“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詩意,取名爲《驂鸞錄》。

當時,廣西貧乏,專靠鹽利,漕臣又把鹽利全部取走,於是所屬縣邑有增加鹽價抑配賣給百姓的弊病,趙昚下詔恢復鈔鹽,漕司拘留鈔錢平均分給所屬各部,但錢沒按時到。范成大到廣西后,說:“有比這更至關重要的利害嗎?”上疏趙昚說:“可以強制減去漕司強取的數目,以給各郡縣使之寬裕,那麼科賣抑配可以被禁止。”趙昚採納了他的意見。幾年後,廣州鹽商上書,乞求恢復客商販鹽,宰相同意他們的意見,拿出大量的銀錢幫助他們。人們多認爲不好,這個意見發給有關部門討論,最終沒能改變范成大的方法。舊法規定政府所買之馬以四尺三寸爲限度,趙昚下詔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說互市四十年,不應該突然改變。

西入巴蜀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爲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說:“吐蕃、青羌兩次侵犯黎州,而奴兒結、蕃列等尤其狡黠,輕視中國。臣應當教練將兵,外修堡寨,還要講明訓練團結的方法,使人人能夠作戰,這三方面沒有錢不行。”孝宗賜給度牒錢四十萬緡。范成大還未就任,便由四川制置使改爲管內(成都路)制置使。范成大認爲西南邊境,黎州是要地,應增加能戰的士兵五千,請設置路分都監。吐蕃入侵路線有十八條,全部修築柵欄分別派兵戍守。奴兒結侵入安靜寨,派飛山軍一千人前往阻擊,估計他們三天就會逃跑,結果果然如此。白水砦守將王文才私娶蠻族之女,常常帶人攻打邊境,范成大用重賞使蠻人互相懷疑,不久,王文才被俘獲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殺掉了他。蜀北邊境過去有義士三萬,是本地的民兵,監司、郡守私自役使他們,都統司又讓他們與大軍輪流戍邊,范成大極力阻止,此事便未施行。蜀地名士孫鬆壽、樊漢廣都不願出來做官,范成大表彰他們的氣節。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長,不拘於小節,其優秀突出的上書推薦,往往揚名於朝廷,位至二府。范成大在四川與陸游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離任,五月底從成都萬里橋出發,十月已巳進入吳郡(蘇州)的盤門。這次的行程比較簡單:沿岷江入長江,然後一路過三峽,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州。此行有遊記二卷,取杜甫“門泊東吳萬里船”意命名爲《吳船錄》。與前二錄相比,此書篇幅最長,也最爲後人推重。

東薄鄧海

淳熙四年(1177年)春,范成大臥病,請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離開成都。十月,返回臨安召對,趙昚命他權任禮部尚書。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禮部尚書知貢舉。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參知政事兼權監修《國史》、《日曆》。六月,遭諫官彈劾罷免,奉命主管祠觀。淳熙七年(1180年),范成大被起用爲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上奏請求罷除進獻海物及前任、魏王趙愷移用的錢幾萬緡,來減少民力的消耗,獲允准。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朝廷因范成大“治郡有勞”,任命其爲端明殿學士。三月,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四月,范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調儲蓄的二十萬石米以賑饑民,並請減去租米五萬石。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范成大應對旱災、賑濟饑民有功,朝廷“轉其一官”以獎賞。十一月,特授太中大夫。水盜徐五暗中興事,號稱“靜江大將軍”,范成大將其抓獲誅殺。

淳熙十年(1183年),范成大除奏請開倉賑濟饑民外,還下令境內驅捕飛蝗。因苦於風眩,從夏至秋,五次請求致仕,於同年八月被任命爲資政殿學士,再次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退隱閒逸

范成大致仕後,在石湖度過了長達十年較爲閒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寫下了最後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並於紹熙三年(1192年)左右爲家鄉撰寫了《吳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起任福州知州。范成大多次請辭,均未獲允,只得入朝召對,獲趙昚慰勞,並賜丹砂及手書的蘇軾詩兩首,太子趙惇(宋光宗)也賜“壽櫟堂”三大字。其後又於延和殿論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華),稱病堅請奉祠,獲朝廷允准。其後向新即位的趙惇上陳“當世要務”。同年,封吳郡開國侯。紹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爲資政殿大學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請辭未獲準,只得於五月就任。六月,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辭官回鄉。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於病中自編的詩文全集完成,命其子範莘向楊萬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請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 ),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朝命特贈五官。十二月十三日,歸葬吳縣至德鄉上沙的赤山旁。後累贈少師、崇國公,諡號文穆。

《菩薩蠻》原文賞析2

原文: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詩詞賞析: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裏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着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菩薩蠻》原文賞析3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瀋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詩詞賞析:

“春猶早”是說春天剛到,雖然陽光還較微弱,但風已變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樣剛猛,天氣已漸漸暖和起來。南方早春人們換著夾衫,欣喜萬分。三、四兩句接寫晝寢醒後。“覺微寒是因爲剛剛”睡起“,仍扣早春。鬢髮上插戴的梅花已經殘落。冬去春風閒適恬靜,情緒基調是歡欣的。

下片轉寫思鄉,情調突變。“故鄉何處是”不僅言故鄉邈遠難歸,而且還含着“望鄉”的動作,也就是說,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頸北向,遙望故鄉。“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話,卻極深刻沉痛。借酒澆愁,說明只有醉鄉中才能把故鄉忘掉,清醒時則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鄉。“忘”正好表明不能忘。這裏正話反說加一層轉折,把此意表現得更加強烈:正因爲思鄉之情把作者折磨得無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暫時忘卻,可見它已強烈到何種程度。而作者之所以會有“忘”的念頭和舉動,不僅是爲了暫時擺脫思鄉之苦,還同回鄉幾乎無望有關:如果迴歸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會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鄉無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覺得不如忘卻。真是不敢想卻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記起。這種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環往復,不會完結。結尾二句具體描寫上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別稱,是一種名貴的薰香。睡臥時所燒的薰香已經燃盡,香氣已經消散,說明已過了長長一段時間,但作者的酒還未醒,可見醉得深沉;醉深說明愁重,愁重表明思鄉之強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調圓轉輕靈,而詞意卻極沉痛。不直接說愁,說思鄉,而說酒,說薰香,詞意含蓄雋永。清照生當宋金對峙之際,她主張抗戰,切望收復失地,對故鄉的刻骨懷念,即包含着對佔領故鄉的金國統治者的憤恨,對因循苟且、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者的譴責,滲透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菩薩蠻》原文賞析4

原文:

菩薩蠻·秋風掃盡閒花草原文

秋風掃盡閒花草,黃花不逐秋光老。試與插釵頭,釵頭占斷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瑤觴,花先着酒香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秋日黃花,分外馨香。採菊爲婦簪頭,恩情纏綿如見。菊花相傳爲益壽之卉,古人嘗謂菊酒可以延年,閨中弄花情深,不飲亦醉,不着香豔語而盡得風流。上片“占斷秋”三字極爲新巧。

《菩薩蠻》原文賞析5

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詩詞賞析:

【評解】 這首《菩薩蠻》,爲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爲了點綴皇宮裏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彷彿描繪了一帽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牀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下片寫妝成後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併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

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表現了溫庭筠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集評】 張惠言《詞選》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彷彿《長門賦》,而用節節逆敘。

此章從夢曉後領起“懶起”二字,含後文情事。“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飛卿詞如“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無限傷心,溢於言表。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這首《菩薩蠻》不僅稱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約,其詞微”的特點,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產生種種聯想。

《中國曆代詩歌各篇賞析》:在《菩薩蠻》這首詞裏,溫庭筠將許多可以調和的顏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們自己組織配合,形成一個意境,一個畫面,讓讀者去領略其中的情意,這正是溫庭筠在創造詞的意境上,表現了他的獨特的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閨怨,章法極密,層次極清。首句,寫繡屏掩映,可見環境之富麗;次句,寫鬢絲撩亂,可見人未起之容儀。三、四兩句敘事,畫眉梳洗,皆事也。然“懶”字、“遲”字,又兼寫人之情態。“照花”兩句承上,言梳洗停當,簪花爲飾,愈增豔麗。末句,言更換新繡之羅衣,忽稅衣上有鷓鴣雙雙,遂興孤獨之哀與膏沐誰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懶畫眉、遲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蘊蓄於中也。

【鑑賞】 《菩薩蠻》這首詞的上片寫閨中女子春眠懶起,意緒慵遲的情景。起句將眉喻爲山,初見文心。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次句寫懶起女子的睡態,從行雲流動設喻,生動地傳寫出鬢髮輕籠拂揚之狀。一個“度”字使鬢髮有了飛動感受;一個“欲”字又賦人的鬢髮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則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顏的美豔。整句活畫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嬌慵神態。三四兩句寫她梳妝打扮的情景。這女子懶懶地起牀,姿態嬌慵,無精打采。然後慢吞吞地洗梳、畫眉、弄妝。這裏“懶”、“弄”、“遲”三字,富有表現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態,不言自喻地刻畫了她的心情。

《菩薩蠻》這首詞的下片描寫女主人公梳洗後照鏡、着衣的情景。前兩句寫她梳洗打扮後,再用前後鏡仔細照容,人臉與插戴的鮮花交相輝映,臉如花,花映臉,花容月貌,相互輝映。結拍兩句,寫女子穿上成雙成對的金鷓鴣的羅襦。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行文至此,溫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語言技巧揭開了女主人公懶起、遲妝、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領神會。

《菩薩蠻》原文賞析6

原文:

彩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

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迴時。一番新別離。

詩詞賞析:

這首詞描寫離愁別恨。

上片寫離愁。“彩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二句,想象十分豐富,構思奇特,它突破了向來以山、水、煙、柳等外界景物來愈愁的手法,把難於捉摸、無蹤無影的抽象愁情寫得好像有了體積、有了重量。這裏,“彩舟”指行人乘坐之舟。長亭離宴,南浦分手,一片哀愁。現在,蘭舟已緩緩地離開了碼頭,隨着蘭舟的漸漸遠去,哀愁不但沒有減輕,所而愈加凝重。他的心頭仍是那樣的悲哀,以致覺得這載人的舟上,已經載滿了使人、使舟都不堪負擔的離愁同行,無法擺脫,無法疾駛。後來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恐怕就是受此詞的影響。“無端更借樵風送”緊承上句,船藉着順風飛快地遠航而去,那佇立在岸邊送行人的倩影,很快就不見了。詞人五內俱傷,哀感無端,不由地對天公產生了奇特的怨責:爲何偏在這個時候,沒來由刮來一陣無情的順風,把有情人最後相望的一絲安慰也吹得乾乾淨淨呢!這句中,“無端”即無緣無故之意。“樵風”,典出《會稽記》。鄭宏年輕時上山砍柴,碰到了一位神人。他向神人請求若耶溪上“旦,南風;暮,北風”,以利於運柴,後果如所願。故“樵風”即有順風之意。

“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二句變上面的鬱結蟠曲爲凌空飛舞,由疏轉密,情中佈景,詞人展望前程。天低水闊,煙波茫茫。一抹夕陽的餘暉,在沉沉的暮靄中看去是那般的淒涼、毫無生機與情趣。獨立在這蒼茫的夕陽下的舟中,那孤舟中的離人怎能不有“銷魂不自持”的悲嘆呢!這兩句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真所謂情景相生,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了。詞人“不自持”的不僅因爲那“波渺”、那“夕陽遲”暮,而且更有那濃濃的“離情”和那不解人意的“樵風”。因此,“銷魂不自持”一句便是上片的總結,由此過渡到下片。

下片是對孤獨淒涼處境及其心態的描寫。“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這二句由上片的白日的離愁而轉寫別夜的落寞惆悵及其淒涼。詞人明知這別後無人共度良宵,而又故作設問,進一步凸現了心頭的淒涼、處境的寂寞冷清及其對愛情的忠貞不二。詞人現在只有獨臥窗下,在神思魂縈的夢境中才能和心上人再次相見。這裏一個“賴”字,說明詞人要把夢中的歡聚作爲自己孤獨心靈的唯一感情依託。這一問一答,有力地表現了詞人別後孤獨淒涼落寞的心態。

“可奈夢迴時,一番新別離”二句緊承上句而來。詞人只有在夢中與情人相見,但夢畢竟是虛幻的、短暫的。夢中的歡聚,只不過是詞人苦思冥想而成的一種超現實的精神現象反映而已。夢中的歡會雖然是熱烈的、纏綿溫馨的,無奈夢畢竟是要醒的。待到夢醒之後,那番夢中相會的歡樂卻又導致了“一番別離”的痛苦!詞人越是將夢中的歡會寫得熱烈纏綿,就越反襯出現實生活的悲涼、痛苦。

這首詞上片聯想奇特,怨責無端;下片文心跌宕,一波三折,寫有情人分別後思想感情的變化,搖曳多姿,極其細膩傳神,這也是賀詞的藝術風格之一。

《菩薩蠻》原文賞析7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 唐朝

韋莊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譯文

今天晚上勸您務必要喝個一醉方休,酒席上不要談論明天的事情。感謝主人的深情厚意,酒喝多了,表現出的友情也是深厚的。

應愁時光短促,不要再推辭斟滿杯的美酒。人生能有多長呢?不如多喝點酒,勉強作樂一番。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註釋

尊前:酒席前。尊:同“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淮南子》:“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設樽耶,過者斟酌,各得其宜。”

“須愁”句:應愁時光短促。漏:刻漏,指代時間。

莫訴:不要推辭。

呵呵(huōhuō):笑聲。這裏是指“得過且過”,勉強作樂。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鑑賞

這首詞頭兩句說“勸君今夜須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下半首又說“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四句之中竟有兩個“須”字,兩個“莫”字,口吻的重疊成爲這首詞的特色所在,也是佳處所在,下面寫“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又表現得冷漠空泛。有的選本因爲這重疊和空泛而刪去了這首詞,葉嘉瑩教授認爲這實際上等於割裂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進程,都是未能體會出這首詞真正好處的緣故。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深情的主人的勸客之語,一個“今夜”,一個“明朝”具有沉痛的含義。這兩句是說: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之前不要說起明天的事情。人是要有明天才有希望的,明天是未來希望的寄託,可是他現在用了一個“莫”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千萬別提起。“莫話明朝事”,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訴說的悲哀和痛苦,所以他這裏反映了非常沉痛的悲哀。這是主人勸客之詞,如果聯想到他的“紅樓別夜”的美人勸他早歸家,則當時他的希望原當在未來,在明天,明天回去可以見到他“綠窗人似花”的美人,而現在主人勸他“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明天絕無回去的希望了。“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意思是說:縱然是對紅樓別夜的美人還是這般的鍾情和懷念,但是沒有再見的希望,我就珍重現在熱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爲主人敬給我的酒杯是深的,主人對我的情誼也是深的。李白有首詩是這樣寫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大意是:蘭陵的美酒散發着鬱金花的香氣,白玉碗中的酒漿閃泛着琥珀般的光澤,只要主人能使我沉醉,我就忘記了什麼地方是他鄉。一般人只知道欣賞李白詩瀟灑飛揚的一面,其實李白詩也有非常沉痛的一面,李白寫飲酒的詩最多,而且多與“悲愁”聯繫在一起,像“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都屬此類。在韋莊這二句寫的主人勸酒之情中,也隱含了深重的悲哀。

下半闋的“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葉嘉瑩認爲此處乃是客人自勸之詞:我憂愁的是像今晚這般歡飲的春夜非常短暫,而不會以你把酒杯斟得太滿作爲推託之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笑聲,如果讀者認爲是真的歡笑就錯了。因爲“呵呵”兩個字只是空洞的笑的聲音,沒有真正歡笑的感情,韋莊所寫的正是強做歡笑的酸辛。他說:如果你再不珍惜今天“春漏短”的光陰,今天的歡笑,今天這“酒深情亦深”的感情,明天也都不會再存在了。唐朝滅亡,當時的韋莊已經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了,所以他說“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創作背景

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並非指蜀地。這組詞的寫作時間是在韋莊離開江南之後,當是韋莊晚年的追憶之作,而寫作地點則很可能是其晚年羈身之蜀地,具體創作時將不詳。

《菩薩蠻》原文賞析8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譯文】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悽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盪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膩地傳達出內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着,彷彿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註釋】

①弄:演奏樂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後人以此爲題材寫成樂曲。

②十三絃: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亦小瑟類也,本十二絃,今則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稱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峯。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故稱眉爲眉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創作背景】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衆,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藉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實則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愁緒。

【賞析】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託,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爲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於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生哀愁的情感.於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後兩句點明瞭通感所表述的含義,並點出彈箏人女子身份,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爲一體,彷彿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悽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悽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

《菩薩蠻》原文賞析9

原文: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詩詞賞析:

此詞寫思鄉懷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萬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設想家鄉情景,復以故人盼歸抒己懷鄉之情。這首詞情致悽惻,音促而語婉。語言貼合溫詞造語精工、密麗濃豔的風格。

此詞上片寫宮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開,正是初春季節。開首一句,既點明時當春夜,又有“花好月圓”之意。然而詞人筆鋒一轉,下句說遠人被“萬里關山”所“隔”和金雁雙飛,則月圓而人不圓,自然興起下兩句彈箏寄意而淚沾繡衣,其情與景的對比格外鮮明強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鎔鑄在這兩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況,西施雖然色美,又當芳草又綠,楊柳依依,其奈“燕歸人不歸”。讓人想起《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悵,又在言外。

這是一首宮詞,章法頗爲別緻。全篇於清綺流麗中瀰漫着深長的傷感意味,雖不作激烈情緒迸發語,但自能以真切濃摯的怨思動人。

《菩薩蠻》原文賞析10

菩薩蠻·山城夜半催金柝原文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館燈花落。窗白一聲雞,枕函聞馬嘶。

門前烏桕樹,霜月迷行處。遙憶獨眠人,早寒驚夢頻。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此詞描寫作者深夜羈旅孤館,遙憶地下亡人的寂寞、淒涼的況味。上片寫羈旅山城,思念親人,輾轉不寐的情景。夜半金柝,孤館燈花,窗外漸白,雞鳴馬嘶,寫盡徹夜無眠的況味。下片寫孤館淒涼,愁夢頻驚,月色朦朧,樹影慘淡,使人愈覺傷悽。這首小令,神韻甚佳,頗有情致。

《菩薩蠻》原文賞析11

原文: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詩詞賞析:

此詞也寫早春思鄉之情。聲斷,聲盡的意思。鴻雁北歸,已不聞聲,極目天穹,唯有殘雲如碧。詞人之心亦已隨鴻雁歸飛矣!

所思如此,詞人並未明言,只寫夜來窗外春雪迷濛,爐煙靜炷。爐煙直,極言靜境。燭光下,鳳釵溢彩,釵頭人勝輕盈。《荊楚歲時記》載:“人日(舊曆正月初七)剪採爲人……又造花勝以相遺。”宋時風俗,於立春日戴人勝。隋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可見人日戴人勝亦是表達鄉思的傳統意象。

下片也不直寫鄉思。只寫角聲中,天色漸明。漏,古代計時的器物。曉漏殘,曙色開。牛、鬥,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鬥轉星橫,意味着天將破曉,詞人一夜不寐可知。

最後兩句語淡情濃。因爲春寒料峭,恐怕去賞花的'心情也沒有了!這正是詞人在《清平樂(年年霧裏)》描寫的“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的對生活幾乎徹底失望的心情的顯現。

《菩薩蠻》原文賞析12

原文:

暄風遲日春光鬧。蒲萄水綠搖輕棹。兩岸草煙低。青山啼子規。

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花影轉廊腰。紅添酒面潮。

詩詞賞析:

此爲春閨怨詞。一開始詞人用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春日冶遊圖景,“暄風遲日春光鬧,葡萄水綠搖輕棹。”雖無一字及人,而人其中。“暄風”,即春風。蕭綱《纂要》:“春曰青陽……風曰陽風、春風、暄風、柔風、惠風。”“遲日”,即春日。《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而暄、遲二字,能給讀者以春暖日長的感受。“春光鬧”顯然是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化用,雖是概括的描寫,卻能引起奼紫嫣紅開遍的聯想。“葡萄水綠”乃以酒喻水,本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將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則暗示着遊春者爲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愛。

春天的良辰美景同時便是觸發隱衷的媒介。上片歇拍“兩岸草煙低,青山啼子規”二句,就是由樂轉悲的一個過渡。雖然看起來只是寫景,似乎船兒劃到一個開闊去處,水平岸低,時聞杜鵑。“芳草”,“杜鵑”等語彙與意象有其特殊的內容積澱。芳草萋萋的景色,常回來暗示着情親者的遠遊未歸。如《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不如歸去”的鳥語,更坐實和加重了這一重暗示。如范仲淹《子規》:“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寫春遊歸來,興盡怨生。只“未寢”二字,便寫出女主人公愁極失眠,同時完成了時間由晝入夜的轉換,一石二鳥。眉間淺淺的黛色,既意味着殘妝未整,又暗示着無人掃眉。

這個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獨個兒喝起悶酒來了。“花影轉廊腰,紅添酒面潮。”兩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見月,由醉顏而示悶。空靈蘊藉,頗有餘韻。“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見女主人公花下對月獨酌已久。而喝悶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勝酒力,面泛紅潮了。如此複雜的心緒,如此難狀之情景,詞人筆下表達得竟是如此輕靈。雖“語不涉己”,已“若不堪憂”。

這首詞巧用比興與暗示,用語措詞空靈多變。雖然詞中襲用了“花間派”詞的傳統手法,但風格婉約,自有一番動人魅力。

《菩薩蠻》原文賞析13

原文:

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詩詞賞析:

《菩薩蠻》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王安石一生寫了不少集句詩,當時人們竟相仿效,成爲一種風氣。他不僅集句爲詩,也集句爲詞,這也可以說是他的首創,同時的蘇軾、黃庭堅,後來的辛棄疾等,皆相效法。集句爲詞,除了要諳熟前人作品外,還要考慮句式長短,對偶聲韻,但最主要的是在詞意上須安排妥帖,情思連續,使之如出己口,真正爲自己表情達意服務。只有如此,集句詞纔算是一種藝術創作,否則只是一領破衲衣而已。

該詞上闋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及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闋作者自問自答,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這首旨在一“閒”字,表現了作者遠離仕宦喧囂的閒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爲自己表情達意服務,並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開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檐、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築籬爲牆,結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閒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裏。對於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採取一種安然自適的態度。一個“閒”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閒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兩句是寫景:“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一夕春風來,吹開萬紫千紅,風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參照唐人的原句“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殷益《看牡丹》),不難覺得作者也包含着與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爲一個曾經勵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嘆息,更包含着他壯志末酬的憂愁。

下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作者醉灑晝寢,再不必隨班上朝參預政事,生活是如此閒逸,但是,酒醒夢迴,陪伴他的並不是清風明月,而是風吹雲走、月翳半規的昏沉夜色。如果將“新月偃”這一富於象徵的景象聯繫當時新法廢除,新派落職,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後高氏聽政起用舊黨的政治局而,認爲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寓示對國家政局的關懷,恐怕也不是郢書燕說。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環境畢竟是遠離了政治中心,他此時的所志所適,也惟有閒逸而已,因此最後二句自然地歸結到閒情上:“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作者自問自答,寫得含蓄而餘韻悠長。王安石寄情黃鸝,不僅要表現在鳥語花香中的閒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懷心志,在閒雅流麗的風調裏顯示着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潔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這首詞的基本特色,雖是集句,也體現了王安石詞“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慨》)的創作個性。

但是,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爲詞這一藝術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明。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成了王安石現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餘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第五句的出處是韓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第六句來自方械的詩(失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如此信手拈來,隨意驅策,使之協律人樂,變詩爲詞,確實體現了作者學富才高的創作功力。這首集句詞的成功更重要的還是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爲自己表情達意服務,並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菩薩蠻》原文賞析14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唐代·佚名《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枕邊發盡了千百種誓言,想要斷絕愛戀關係除非等到青山潰爛,秤錘在水面上漂浮,黃河干枯得見底。

還要白天看見參星和商星,北斗回到南面。即使這些事都出現了,還是不能中斷,除非是半夜三更出現了太陽!

註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後成爲詞牌名,爲雙調小令。

願:誓。

發願:即發誓,是唐代俗語。

休:休棄,斷絕。

參(shēn)辰:同“參商”,星宿名。參星和商星此出彼滅,互不相見。

北斗(dǒu):即“北斗七星”,形狀如鬥,其斗柄永遠指向北方。

即:同“則”。

日頭:太陽。

賞析

本文渝敦煌曲子詞中的一首早期民間詞作,寫的渝男女間的愛情盟誓。爲了表達對愛情的堅貞位渝,全詞一共使用了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實現象表達了主人公的願望。在主人公眼中,愛情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共存,誇張又位過分地強調了愛情的永固。此詞圓熟流麗,揮灑曲折,富於獨創性的表現方式,使得這篇抒情之作成爲唐朝詩苑中的一顆明珠。

特色之一渝開門見山。

全詞從感情的高峯上瀉落,滾滾滔滔,一發難收。芙蓉帳裏、鴛鴦枕上的這位女主人公,既貪戀雲雨新歡的良宵,又位能位擔心現實生活中女子常遭遺棄的位幸,兩種感情的撞擊一下子將她推樂盟山誓海的峯巔。因而一落筆,感情便噴薄而出,並外化爲開門見山的結構特點,晴日之下忽然轟雷四的,以高八度唱出“枕前發盡千般願。從“發願從即發誓,渝唐代的俗語,也渝至今仍活在江南一帶的口頭語。發願本來已渝莊重的表示,“發從而至於“盡從,“願從有“千般從之多,更可看出女主人公感情的激動與態度的堅決。首句切入正題,同時又有着提綱契領、籠罩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興六事,便渝從首句“發願從這一源頭上流出而形成的一條綿延位絕的感情的長河。

特色之二渝博喻手法的運用。

爲了表現對堅貞位渝的愛情的樂往,詞中廣泛設喻。女主人公表示,除非六件位可能實現的事都成爲事實,否則決位同意婚姻關係的解除。她舉出的六件事渝:青山爛,秤錘浮,黃河枯,白天同時見到參星和辰星,北頭的斗柄轉樂南面,半夜裏出現太陽。這和漢樂府民歌《上邪》的構思極爲相似:“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在合,乃敢與君絕!從都渝採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事物作比喻,“青山爛從與“山無陵從、“黃河枯從與“江水竭從,更渝如出一轍,但這並位意味着《菩薩蠻》因襲《上邪》,而正好說明了它們都來自生活。正因爲渝來自生活,所以所用比喻儘管相似,卻並位全同。“白日參辰現從與“三更見日頭從,同“冬雷震震,夏雨雪從雖然都渝從時間的角度立論,但前者着眼於晝夜,而後者着眼於四季。具體的寫法也各有千秋:《上邪》以前後兩個“絕從字相響應,五個比喻一氣直下;《菩薩蠻》則以第一個“休從字引出五個比喻以後,略一頓挫,以“休即未能休從的讓步副句以退爲進,意思渝即使以上五種假設都成爲事實,要遺棄(即所謂“休從)我,也還渝辦位到的,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出了“且待三更見日頭從的新的假設。此詞由於緊緊圍繞着“位能休從這一中心取譬設喻,所以“羣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從(《文心雕龍·附會》)。衆辭輻輳,如大弦小弦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跌落玉盤,響的的渝一片繁富而又和諧的樂音。

特色之三渝具有民歌的情調與風格。

文人筆上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從的纖細情感,蘊藉含蓄、欲說還休的委婉的表達方式,以及反覆推敲、精雕細琢的煉字造句的功夫,與這首詞渝無緣的。此詞抒發的渝天籟之聲,大膽,熱烈,奔放,率直。意在誇張,位惜誇大其辭(如“枕前發盡千般願從句);爲了強調,比喻的運用層見疊出;在用字上也位避重複,三用“休從字,二用“面從字、“日從字,“且待從兩見而又用了“直待從。這些無位表現民間歌謠拙樸、自然的本色。南朝民歌《大子夜歌》說:“位知歌謠妙,聲勢由口心。從所謂“聲勢由口心從,渝說民間歌謠獨特的風情格調的形成,渝由於心有所感,以口寫心。這大概就渝這首《菩薩蠻》語淺情深、似拙而巧,成爲一首好詞的奧祕。

這首曲子詞落筆驚風,造勢遒邁,且沒有文士詞幽婉曲折的風致與含蓄蘊藉的神韻,完全渝情思所致,任意揮灑,恰似長河東流,浩浩湯湯。全詞熱烈大膽,奔放直率,似拙而新,語淺情深。首句切入正題,的着提綱挈領、總攬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列舉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實現象(青山、水面、黃河、參辰、北斗、日頭),便渝從首句“發願從這一源頭上飛流直下而形成的一條綿延位絕的情感河流。其想象渝宏闊而豐富的,想象的空間由地及天,想象的對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間最雄偉的景物來比擬愛情,把愛情鮮活的生命與永恆的天地日月相提並論,形成一種奇妙而合理的類比推理:青山位會爛,水面上浮位的秤錘,黃河位會乾枯,參星和辰星位會在白晝出現,北斗位會轉到南面,三更半夜位會見到日頭,愛情也因此綿綿無絕期。作者從反面下筆,如此類推,可謂悖理而合情、無理而曼妙,從而收到與《上邪》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效果。

《菩薩蠻》原文賞析15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朝 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愁予 一作:愁餘)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一名皁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鬱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爲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發愁。

無數山:很多座山。

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爲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鬱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皁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鬱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爲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爲望闕。”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鬱孤臺下匯爲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鬱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鬱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雲:“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里外之鬱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爲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爲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徵。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

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中,長安指汴京。本句是詩人因記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卻有無數的青山擋住了詩人。境界就變爲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與挫級有力。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滿懷忠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託,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託,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賙濟雲:“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爲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並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雲:“江漢朝宗於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爲“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杜甫《長江二首》雲:“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託,則換頭託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並不樂觀,詞人心情並不輕鬆。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詞情詞景又做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無疑爲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上闋開頭之鬱孤臺景象。。

此詞寫作者登鬱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賞析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國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取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

“造口”,即造口鎮,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牆壁上。

從這首詞裏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於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併爲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願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思是說:鬱孤臺下清江裏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繫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出當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麼盼望着能恢復故土、統一祖國啊!然而,南宋當局根本不打算收復失地,只想在杭州過苟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懷念。“鬱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清江”,即贛江,流經贛州市和鬱孤臺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長安”,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登上鬱孤臺想望長安。這裏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山遮住,裏邊含有收復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的感嘆。

下片緊接着上片,繼續抒發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衝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徵着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裏表明作者對恢復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並沒有脫離現實,沉醉於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爲了不能實現恢復大計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彷彿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創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