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穹頂之下柴靜觀後感

柴靜拍攝的《穹頂之下》展現的是一組組驚悚的數據,令人不禁對生活的環境擔憂,和對環境保護的思考。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穹頂之下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穹頂之下柴靜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一

中國電影要想追趕上世界第一流還有待時日,但有一種電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紀錄片。柴靜用一己之力製作出的這部《穹頂之下》堪稱完美,秒殺了前不久大熱的韓國國家電視臺製作的《超級中國》,如果說韓國人背後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國威脅論”或者“教韓國企業如何賺中國錢”,那麼這部《穹頂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國速度”下的隱憂,關係到我們的未來國家利益,更關係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靜以前就是央視高級記者出身,有着敏銳的嗅覺和犀利的視角,以及溫暖的人性關懷。在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裏,我們還看到了她樸實紮實的颱風。影片是以一場脫口秀爲題材攝製的,全程一兩個小時的脫稿演講,她口吐蓮花、滔滔不絕,大量數據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錯了一個數字,讓我這個新聞學弟欽佩不已。

還有一個值得讚賞之處,是影片採用了雙向視角,不同於像《海豚灣》這樣一味的批判,影片從超排的卡車司機、相關主管領導、超排企業商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們的苦楚,引發更多思考。這個污染的事真不是一個兩個方面的責任導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決的事。必須要引起全民的重視,所以她冷靜地從家庭、歷史、採訪、他國經驗教訓、指導意見等多重角度來分享她的成果,這種感同身受可以讓我們同一個母親的子民獲得同仇敵愾一般的激情來迎戰污染大敵,至少希望是個引子。中國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負擔,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來是中國的強項,影片就是要喚醒全民認識到霧霾之中隱藏的問題所在,燈紅酒綠粉飾不了太平。

未來的中國,會記住有一位記者,她叫柴靜。

我,還記住了一個號碼:12369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二

《穹頂之下》柴靜道出霧霾的來龍去脈。看似環保體制問題,但創造體制的人,不才是一切的緣由嗎?我們只關心“現金”, 而對於現今世事毫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哲學,不知與生俱來,亦或千錘百煉。對於柴靜的攻擊和異議,更加突顯了我們視野的廣度與深度。

評論作品,不是評論作者。你不是作者,你沒有穿她/他的鞋,走她/他的路。我們沒有權利評斷任何人。人非聖賢,豈可肆意評斷他人。 在評斷他人時,請先檢視自身。

我們不應關注她的製作團隊,以及她的個人生活。反而應該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減少使用電梯次數,更多的選擇公共交通,節省使用快速消耗品,儘量做到節能減排,推崇使用綠色環保的產品。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那些利益的掠奪者便無利可圖。 壟斷的鏈條,不攻自破。

無止境的消費,源於無止境的攀比。 相比浩瀚的宇宙,我們腳下的土地是那麼渺小;相較歷史長河中的芸芸衆生,我們每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 於是攀比下的消費便立刻變得無趣而乏味,因爲最終每一人的肉身都會腐敗。 但是我們的靈魂會永遠留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以我們後代不斷繁衍的方式永遠的繼續下去。

捨棄那無謂的消費,留給靈魂一片潔淨空氣。

柴靜至少完成了一部讓世人警醒的作品,不談動機,不談結果。 你可以反問爲何這樣的作品,沒有被你我完成。她是值得被褒獎的。

希望當下的我們可以在沉睡中被喚醒,進行自我糾正。避免讓自然的大能淘汰這一切的骯髒與污穢,那時只能期盼新一代的生命重新振興我大中華民族。

回頭看過,發展纔是硬道理的道理,變成無法理解的道理!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三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願意這樣活着。

——柴靜

晚上躺在牀上刷微博的時候看到我的首頁突然全都是柴靜的這個演講,雖然已經是晚上一點多,不過還是點開看了,看的時候心情沉重,全身冰冷。其實我很難想象自己長這麼大了還會如此情感充沛的看一個演講,但是事實是在恆久寂靜的凌晨一點半到三點,我躺在牀上流眼淚,眼淚安靜的流下眼角,我伸手迅速地抹去,那時,我看着這一段演講視頻,看到的不僅僅是柴靜在報告她的調查結果,我看到了所有的'人們在共享怎樣的一個命運。

說到“霧霾”,是很久之前就開始討論的一個問題,記得是2013年的時候,“霧霾”成爲了關鍵詞。說實話,當時的我真的不怎麼在意這種天氣現象,出門都懶得戴口罩,覺得自己年輕,無所謂,現在想起來,真的對當時自己的態度感到慚愧。

看了柴靜的演講,我們怎麼能不關心,我們怎麼敢不關心?如果我們不去探討這類問題,我們就是在放棄自己的權利。在長久重度污染的城市裏,你有多久沒見過藍天白雲了?你有多久沒有暢快的深呼吸了?我們活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裏,卻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謀殺,我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漠不關心?當發現我自己之前也從來沒想過這類問題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難過。

霧霾是個環境問題,但是要解決它決不能僅僅只從環境下手,改變發展模式纔是根本之道。但是這意味着全面的改革,意味着要觸動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煤炭工業一整改,會影響到多少人的就業;油氣市場的全面開放,會對國家經濟造成多大影響;“誰來改,怎麼改”的背後需要全面調配政府各部門的職能,法律層面也需要向上躍進一個臺階。改革是有陣痛的,不然,怎麼叫改革呢。汽車牌照的全面造假,執法部門的相互推脫,確實挺讓人無奈的,改革是需要時間,但是時間,不能成爲改革的藉口。出了問題,要允許羣衆發聲,各種言論的屏蔽實在沒有必要,真理都是“越辯越明”的。

改革開放讓一代人富起來了,但是現在看起來也並不如政治書中宣傳得那麼好,各種後遺症正在加倍反噬。新聞聯播裏天天說的那套“全面深化改革”距離落實還很有一段距離,而我看到柴靜披露的那些法律條文的不完善以及人們對環境保護法律的漠視,讓我一個法律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法治”社會我們真的還遠遠談不上。

柴靜說,“十年前人們問我空氣中是什麼味道,我不知道,十年後我知道了,空氣中,是錢的味道。”非常精準的一句話,金錢至上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副作用,它也有好的一面,它讓我們每個人都更加註重自己的生活,更加肯定奮鬥的價值,但是我們其實失去了更多。在低頭經營自己生活的同時,我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擡頭看一看這一片天空。

這裏不想過多討論柴靜這個人,畢竟她演講的目的是讓人們關注霧霾,而不是關注她本人。不過“這個世界總是過分關注名人”(原話斯諾登),我很怕這個視頻又一次演變成娛樂事件。先別管這個演講有多少缺點,能夠認真去調查,敢於說出來就是一種勇氣,當然,可能更多的還沒有說出來。因爲之前也看了《第四公民》,所以也難免對比斯諾登,其實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理想主義的,有責任感的人,他們做我們不敢做之事,用辯證理性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浮華的色彩都抹掉,給你看滿目瘡痍鮮血淋漓的真相,所謂切膚之痛。

今天早上坐在車裏,看到頭頂上是灰濛濛的天空,遠處是拔地而起的高樓,灰灰的輪廓,就像電影中描繪的後工業時代的剪影,城市的天空似是永遠不變的,但是我想,從今天開始,有一些事情悄悄發生了改變。

我寫了這麼多真的不是要抨擊這個社會有多麼多麼不好,也不是要傳播負能量,相反,我深愛我的國家,愛之深責之切,我希望她在富強的同時也能有乾淨的藍天白雲。3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100年的歷程,我爲她驕傲,我希望她走得更遠。同時,我也深深愛着這顆蔚藍色的星球,這浩瀚宇宙中的一粟,但願當有一天我們已成塵土,人類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