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識點彙總及學習方法

高中物理知識點:變壓器電壓、電流、電功率與匝數的關係

高中物理知識點彙總及學習方法

變壓器電壓,電流,電功率與匝數的關係:

1、理想變壓器中的幾個關係

①電壓關係

在同一鐵芯上只有一組副線圈時:;有幾組副線圈時:

②功率關係

對於理想變壓器不考慮能量損失,總有P入=P出

③電流關係

由功率關係,當只有一組副線圈時,I1U1=I2U2,得;當有多組副線圈時:I1U1=I2U2+I3U3+……,得I1n1=I2n2+I3n3+……

2、變壓器的題型分析

①在同一鐵芯上磁通量的變化率處處相同;

②電阻和原線圈串聯時,電阻與原線圈上的電壓分配遵循串聯電路的分壓原理;

③理想變壓器的輸入功率等於輸出功率。

3、解決變壓器問題的常用方法

①思路1:電壓思路。變壓器原、副線圈的電壓之比爲U1/U2=n1/n2;當變壓器有多個副繞組時U1/n1=U2/n2=U3/n3=……

②思路2:功率思路。理想變壓器的輸入、輸出功率爲P入=P出,即P1=P2;當變壓器有多個副繞組時P1=P2+P3+……

③思路3:電流思路。由I=P/U知,對只有一個副繞組的變壓器有I1/I2=n2/n1;當變壓器有多個副繞組時n1I1=n2I2+n3I3+……

④思路4:(變壓器動態問題)制約思路。

Ⅰ、電壓制約:當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n1/n2)一定時,輸出電壓U2由輸入電壓決定,即U2=n2U1/n1,可簡述爲“原制約副”;

Ⅱ、電流制約:當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n1/n2)一定,且輸入電壓U1確定時,原線圈中的電流I1由副線圈中的輸出電流I2決定,即I1=n2I2/n1,可簡述爲“副制約原”;

Ⅲ、負載制約:⑴變壓器副線圈中的功率P2由用戶負載決定,P2=P負1+P負2+…;⑵變壓器副線圈中的電流I2由用戶負載及電壓U2確定,I2=P2/U2;⑶總功率P總=P線+P2;

動態分析問題的思路程序可表示爲:

⑤思路5:原理思路。變壓器原線圈中磁通量發生變化,鐵芯中Δ/Δt相等;當遇到“”型變壓器時有Δ1/Δt=Δ2/Δt+Δ3/Δt,此式適用於交流電或電壓(電流)變化的直流電,但不適用於穩壓或恆定電流的情況。

利用制約關係處理變壓器的動態問題:

所謂變壓器的動態問題,指的就是電路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物理量的變化,引起電路其他部分或其他物理量的變化情況。理想變壓器的動態問題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負載電阻不變,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輸入和輸出功率隨匝數比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二是匝數比不變,電流和功率隨負載電阻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不論哪種情況,處理這類問題的關鍵在於分清變量和不變量,弄清楚“誰決定誰”的制約關係。

理想變壓器的制約關係如下(一原一副情況):

(1)電壓制約

當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一定時,輸出電壓由輸入電壓決定,即,可簡述爲“電壓原制約電壓副”。

(2)電流制約

當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一定,且輸入電壓確定時,原線圈中的電流由副線圈中的輸出電流決定,即,可簡述爲“電流副制約電流原”。

(3)功率制約

輸出功率P2決定輸入功率P1。理想變壓器的輸入功率P1等於輸出功率P2。在輸入電壓U1、輸出電壓U2一定的條件下,當負載電阻R減小時,增大,輸出功率增大,則輸入功率也隨之增大;反之,當負載電阻R增大時,減小,輸出功率減小,則輸入功率也隨之減小。通俗地說就是“用多少,給多少,而不是給多少,用多少”。

理想變壓器中相關物理量間的制約關係的分析程序可表示爲:

涉及多組副線圈問題的解法:

多組副線圈的理想變壓器問題與只有一個副線圈的問題思路基本相同,但在多個副線圈同時工作時不再適用。所以抓住兩個關係:

(1)電壓關係:

(2)功率關係:即

理想變壓器:

  大學聯考物理備考:高中物理公式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爲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爲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爲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爲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爲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豎直方向位移:y=gt2/2

5.運動時間t=(2y/g)1/2(通常又表示爲(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豎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爲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

(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

(3)θ與β的關係爲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週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係: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係ω=2πn(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弧長(s):米(m);角度():弧度(rad);頻率(f):赫(Hz);週期(T):秒(s);轉速(n):r/s;半徑(r):米(m);線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個具體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圓心;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向心力不做功,但動量不斷改變。

【總結】把握高三,備戰大學聯考。同學們要好好複習,在高三時期把握住每分每秒。希望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公式對大家有幫助,大家加油。

大學聯考物理複習:抓住主幹知識

通過第一輪的複習,高三學生大部分已經掌握了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其一般的應用。在第二輪複習中,首要的任務是要把整個高中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各部分的內容,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這一階段複習的指導思想是:突出主幹知識,突破疑點、難點;關注熱點和《考試說明》中新增點、變化點。二輪複習的目的和任務是:①查漏補缺:針對第一輪複習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的複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和提高基本能力,進一步強化規範解題的訓練;②知識重組:把所學的知識連成線、鋪成面、織成網,梳理知識結構,使之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達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徑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過知識網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題速度和解題技巧,二是提升規範解題能力,三是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在第二輪複習中,重點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標瞄準中檔題。

二輪複習的思路模式是:以專題模塊複習爲主,實際進行中一般分爲如下幾個專題來複習:(1)力與直線運動;(2)力與曲線運動;(3)功和能;(4)帶電體(粒子)的運動;(5)電路與電磁感應;(6)必做實驗部分;(7)選考模塊。每一個專題都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知識結構分析;(2)主要命題點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題分析;(5)配套訓練。具體說來,專題複習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抓住主幹知識及主幹知識之間的綜合

高中物理的主幹知識是力學和電磁學部分,在各部分的綜合應用中,主要以下面幾種方式的綜合較多:①牛頓三定律與勻變速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的綜合(主要體現在動力學和天體問題、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運動、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電磁感應過程中導體的運動等形式);②以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運動爲模型的電學與力學的綜合,如利用牛頓定律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解決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利用牛頓定律與圓周運動向心力公式解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利用能量觀點解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③電磁感應現象與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綜合,用力與運動觀點和能量觀點解決導體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問題;④串、並聯電路規律與實驗的綜合(這是近幾年大學聯考實驗命題的熱點),如通過粗略地計算選擇實驗器材和電錶的量程、確定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法、確定電流表的內外接法等。對以上知識一定要特別重視,儘可能做到每個內容都過關,絕不能掉以輕心,要分別安排不同的專題重點強化,這是我們二輪複習的重中之重,希望在這些地方有所突破。

摩擦力突變問題分類探析

摩擦力是歷年的必考內容,摩擦力的突變的考題常有出現,且類型多,特別是靜摩擦力隨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發生變化,其大小與方向均有可能變化的情況對應於過程的轉變及臨界狀態,在分析中很容易發生失誤,在時應引起高度重視,應仔細分析物體的狀態變化的過程與細節。

一、 靜動突變

例1、長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個鐵塊,木塊由水平位置緩慢一向上轉動(即木板與地面的夾角 變大),另一端不動,則木塊受到摩擦力 f 隨角度 的變化關係圖象是(甲)中的( )

解析:(1)開始時, =0, =0。

(2)靜摩擦力的大小分析:開始一段時間,物體相對木板靜止,所受的是靜摩擦力;緩慢豎起時,可認爲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由的平衡關係可知,靜摩擦力大小等於物體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因此,靜摩擦力隨 的增大而增大,它們呈正弦規律變化。圖線爲正弦函數圖像。

(3)在物體剛好要滑動而沒滑動時, 達到最大值。 繼續增大,物體將開始滑動,靜摩擦力變爲滑動摩擦力。且滿足: 。

(4) 開始滑動後, ,因此,滑動摩擦力隨 的增大而減小,呈餘弦規律變化。圖線爲餘弦規律變化。

(5)最後, ,

綜上分析可知:C 正確。

練習:如圖乙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的水平拉力 F 拉木塊直到沿桌面運動,在此過程中,木塊所受到的摩擦力 f 的大小隨拉力 F 的大小變化的圖象正確的是( )

解析:開始時,物體靜止不動,受靜摩擦力的作用,且滿足: ;當 F 達到最大靜摩擦力之後,物體開始滑動,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摩擦力突變爲滑動摩擦力: 保持不變。則木塊所受到的摩擦力 f 的大小隨拉力 F 的大小變化的圖象正確的是B 。

二、 動靜突變

例2:把一重爲 G 的物體,用一個水平的推力 (k 爲恆量,t 時間)壓在豎直的足夠高的平整的牆上(如圖甲所示),從 t =0 開始物體所受的摩擦力 f 隨 t 的變化關係是圖中的( )

解析:首先,物體受到的動摩擦力 ,隨時間的增加而從零開始增加。開始時, ,物體向下做加速運動;當 時,物體的速度最大;此後 ,物體做減速運動;當速度爲減速爲零時,物體處於靜止。動摩擦力變爲靜摩擦力,大小突變爲與重力大小相等。

三、 動動突變

例3、傳送帶以恆定的速率 運動,已知它與水平面成 ,如圖所示, ,將一個小物體無初速度地放在 P 點,小物體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爲 ,問當皮帶逆時針轉動時,小物體運動到 Q 點的時間爲多少?

解析:當物體剛放在傳送帶上時 高中英語,物體的速度速度傳送帶的速度,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爲:

滑行時間:

滑行距離:

當物體與傳送帶的速度相同時,由於重力的作用物體繼續加速,物體的速度大於傳送帶的速度,摩擦力的方向變爲沿斜面向上,加速度爲:

因爲:

又: 解得:

所以,小物體從 P 點運動到 Q 點的時間:

四、 靜靜突變

例4.一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個力即 F1、F2 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塊處於靜止狀態,如圖所示,其中 F1=10N, F2=2N ,若撤去 F1 ,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爲( )

A.10 N,方向向左 B.6 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右 D.零

解析:當物體受F1、F2 及摩擦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狀態時,由平衡條件可知物體所受的摩擦的作用大小爲8N ,可知最大靜摩擦力 。當撤去力F1 後, ,物體仍處於靜止狀態,由平衡條件可知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發生突變,且與作用在物體上的F2 等大反向。

五、 摩擦力有無判斷

例5、水平皮帶傳輸裝置如圖所示,O1 爲主動輪,O2 爲從動輪。當主動輪順時針勻速轉動時,物體被輕輕地放在 A 端皮帶上,開始時,物體在皮帶上滑動,當它到達位置 C 後停止滑動,直到傳送到目的地 B 端,在傳送過程中,若皮帶與輪不打滑,則關於物體受的摩擦力和圖中P 、Q 兩處(在O1 、O2 連線上)皮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的正確說法是( )

① 在AC 段物體受水平向左的滑動摩擦力,P 處皮帶受向上的滑動摩擦力。

② 在AC 段物體受水平向右的滑動摩擦力。P 處皮帶受向下的滑動摩擦力。

③ 在CB 段物體不受靜摩擦力,Q 處皮帶受向下的靜摩擦力。

④ 在CB 段物體受到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P 、Q 兩處皮帶始終受向下的靜摩擦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物體在 C 處是摩擦力的突變點,在此之前,物體相對皮帶有相對運動,存在滑動摩擦力,且方向與接觸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同,指向右方;在此之後,物體相對皮帶無相對運動趨勢,不存在靜摩擦力;另外,主動輪與從動輪的區別在於相對運動趨勢的差別。

摩擦力的突變是由於摩擦力的被動性所引起的,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每一個細節,運動用牛頓第二定律或力的平衡關係求解。

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探索

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界,社會向信息化方向的發展,使當今文盲不再只是目不識丁的人,還包括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今天與其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的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爲“會學”。這也正是葉聖陶先生說的:“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自學,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在一定的方法指導下,通過獨立閱讀教材進行感知和思考來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學習過程。其突出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手、動情,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和本領。

近年來,筆者在物理教學中,採用“六步自學法”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參與自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明確目標

教師根據“大綱”和教材“學習重點、難點”的要求,擬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爲學生的學習實行“定向”,讓學生對本課學習重點、難點心中有數,在教學中與教師達到“共鳴”。

2、提示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在指導學法中一般是要求學生按“四自”法進行自學。

①“自讀”即閱讀教材內容,對重點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進行圈點批畫,明確它們的適用條件和範圍,找出注意點;②“自參”即參閱教材中的“典型例題”,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物理規律和定理等解決基本問題;③“自思”即思考學習重點和教材後邊的問題、小實驗、練習題,發現疑難、提出問題;④“自寫”即學生按“釋疑”、“質疑”等自學要求寫出自學筆記,積累自學問題。

3、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纔會去思考,思維總是指向解決某項任務(或某個問題)的。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鑽研和掌握,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帶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思考,產生強烈地求知慾。例如,講《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出示用幻燈機將問題打在屏幕上):⑴物體爲什麼有的在運動,有的靜止?⑵“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停下來。”亞里斯多德怎樣分析這個現象?用正確的觀點又怎樣理解?(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它包含着幾層含義?(4)牛頓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結論進了一步在何處?(5)你能說出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區別與聯繫嗎?(6)你能舉出幾個運用慣性的概念分析應用慣性的實例嗎?這一系列問題的創設,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

4、學生獨立閱讀

學生獨立閱讀是自學的核心環節,葉聖陶先生告訴我們,教師講課的真諦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即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實踐去掌握知識。在上述問題情景的激發下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衝突,引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學生進入主動參與的學習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情不自禁的去閱讀教材,並把自我探究知識視爲一種自我提高和取得發展的需要,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在學生獨立閱讀的同時,教師巡視課堂,對個別學生的特殊問題,做單獨輔導,實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了解學情,收集學生疑難,作爲後面啓發點撥的重點對象,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5、組織討論

問題通過爭辯,就會更加明晰,因此,讓學生前後四人組成一組,在認真閱讀教材之後,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發言交流,爭論反駁,形成信息的多向傳遞,充分發揮思維的“共振效應”,讓學生揚長避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增強了集體主義觀念。

6、啓發點播與歸納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請部分小組的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討論結論。教師結合前面所掌握的情況,相應進行啓發、點撥、補充訂正,把討論所得引導到一定的深度,並根據實際需要不斷穿插讀、議、講,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師生共同討論學習,基本解決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教師再歸納小結,使學過的知識明晰化、條理化、系統化。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掌握新概念、規律,完善認知結構,總結學習方法。

相關信息:

淺談物理規律教學法

物理模型在教學中的運用

嘗試教學法之高中物理教學

中學物理力學的教學法討論

法拉第:自學成才的電學大師

淺談學好高中物理的六大層次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對較難學習的一科,學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學,特別是物理成績中差等的同學,總有這樣的疑問:“上課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下做題時不會。”這是個普遍的問題,值得物理教師和同學們認真研究。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淺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學們提出的普遍問題,即爲什麼上課聽得懂,而課下不會作?我作爲學理科的教師有這樣的切身感覺:比如讀某一篇文學作品,文章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心裏活動的描寫,都寫得令人叫絕,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讓自己提起筆來寫,未必或者說就不能寫出人家的水平來。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絕對沒有問題,但要自己寫出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那麼容易了。又比如小孩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過反覆寫的練習才能達到那一步。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作,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方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學習高中物理應該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哪些具體要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我們分幾個層次來具體分析。

記憶: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知識。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記憶,認爲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高三總複習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準確地說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我不敢絕對說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對你某一次考試或某一階段的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這對你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對你整個物理系統知識的形成都有內在的不良影響,說不準哪一次考試的哪一道題就因爲你概念不準而失分。因此,學習語文需要熟記名言警句、學習數學必須記憶基本公式,學習物理也必須熟記基本概念和規律,這是學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條件,是學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沒有這一步,下面的學習無從談起。

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蒐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在蒐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鬥爭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反覆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繫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絕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複勞動,不加思考地機械記憶,其結果只能使記憶的比遺忘的還多。

綜合: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能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這個過程對同學們能力要求較高,章節內容互相聯繫,不同章節之間可以互相類比,真正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連爲一體,這樣就逐漸從綜合中找到知識的聯繫,同時也找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再進行認真綜合,就能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謂提高能力,說白了就是提高解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一題目,首先要看是什麼問題??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還是原子物理,然後再明確研究對象,結合題目中所給條件,應用相關物理概念,規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級,二級結論,才能順利求得結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確,題目中既給的條件或隱含的條件看不出來,或解題既用的公式不對或該用一、二級結論,而用了原始公式,都會使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受到影響,考試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話。提高首先是解決問題熟練,然後是解法靈活,而後在解題方法上有所創新。這裏麪包括對同一題的多解,能從多解中選中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還包括多題一解,一種方法去順利解決多個類似的題目。真正做到靈巧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綜上所術,學習物理大致有六個層次,即首先聽懂,而後記住,練習會用,漸逐熟練,熟能生巧,有所創新。

2016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之能量守恆定律與能源知識點

物理學史集中地體現了人類探索和逐步認識世界的現象,結構,特性,規律和本質的歷程.隨着科學的發展,我們更要重視物理學。因此小編準備了這篇2013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之能量守恆定律與能源知識點,歡迎閱讀。

知識點概述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如今被人們普遍認同。

知識點總結

一、能量的轉化與守恆

1.化學能:由於化學反應,物質的分子結構變化而產生的能量。

2.核能:由於核反應,物質的原子結構發生變化而產生的能量。

3.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內容: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E機械能1+E其它1=E機械能2+E其它2

●能量耗散:無法將釋放能量收集起來重新利用的現象叫能量耗散,它反映了自然界中能量轉化具有方向性。

二、能源與社會

1.可再生能源:可以長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

2.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難再生的能源。

3.能源與環境:合理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要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三、開發新能源

1.太陽能

2.核能

3.核能發電

4、其它新能源:地熱能、潮汐能、風能。

能源的分類和能量的轉化

能源品種繁多,按其來源可以分爲三大類:一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能,除太陽的輻射能之外,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等都間接來自太陽能;第二類來自地球本身,如地熱能,原子核能(核燃料鈾、釷等存在於地球自然界);第三類則是由月球、太陽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現成存在,可以直接取得且不必改變其基本形態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氣、地熱、水能等。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或轉換成另一種形態的能源產品,如電力、焦炭、汽油、柴油、煤氣等屬於二次能源。

【常規能源】也叫傳統能源,就是指已經大規模生產和廣泛利用的能源。表2-1所統計的幾種能源中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等都屬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規能源。而水電則屬於再生能源,如葛洲壩水電站和未來的三峽水電站,只要長江水不幹涸,發電也就不會停止。煤和石油天然氣則不然,它們在地殼中是經千百萬年形成的(按現在的採用速率,石油可用幾十年,煤炭可用幾百年),這些能源短期內不可能再生,因而人們對此有危機感是很自然的。

【新能源】指以新技術爲基礎,系統開發利用的能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陽能的利用。據估計太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是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費的1.3萬倍。如何把這些能量收集起來爲我們所用,是科學家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利用”太陽能極爲成功的範例。它不僅爲大地帶來了鬱鬱蔥蔥的森林和養育萬物的糧菜瓜果,地球蘊藏的煤、石油、天然氣的起源也與此有關。尋找有效的光合作用的模擬體系、利用太陽能使水分解爲氫氣和氧氣及直接將太陽能轉變爲電能等都是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課題,一直受到各國政府和工業界的支持與鼓勵。

以上是從能源的使用進行分類的方法,若從物質運動的形式看,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對應的能量,如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熱能、電能、光能等等。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如動能可與勢能互相轉化(建築工地打夯的落錘的上、下運動所包括的能量轉化過程);化學能可與電能互相轉化(化學電池和電解就是實現這種轉化的兩種過程)。在能量相互轉化過程中,儘管做功的效率因所用工具或技術不同而有差別,但是折算成同種能量時,其總值卻是不變的,這就是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這是自然界中一條極爲基本的定律(另一條爲質量守恆定律),也是識破各式各樣永動機的有力判據。在能量轉化過程過中,未能做有用功的部分稱爲“無用功”,通常以熱的形式表現。

物質體系中,分子的動能、勢能、電子能量和核能等的總和稱爲內能。內能的絕對值至今尚無法直接測定,但體系狀態發生變化時,內能的變化以功或熱的形式表現,它們是可以被精確測量的。體系的內能、熱效應和功之間的關係式爲:

△E=Q+W

其中△E是體系內能的變化,Q是體系從外界吸收的熱量,W是外界對體系所做的功。這就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數學表達式,也就是能量守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應用上述公式時,要注意各種物理量的正、負號,即:

△E──(+)體系內能增加, (-)體系內能體系減少;

Q──(+)體系吸收熱量, (-)體系放出能量;

W──(+)外界對體系做功, (-)體系對外界做功。

例如1.00 g乙醇在78.3℃時氣化,需吸收 854 J的熱,這些乙醇由液態變成氣態,在101 kPa壓力下所做的體積膨脹功爲63.2J,這是體系對外界所做的功,應爲負值,所以該體系內能的變化△E=[854+(- 63.2)]J=+791J,△E爲正值,即體系內能增加了791J。

能源的利用,其實就是能量的轉化過程。如煤燃燒放熱使蒸汽溫度升高的過程就是化學能轉化爲蒸汽內能的過程;高溫蒸汽推動發電機發電的過程是內能轉化爲電能的過程;電能通過電動機可轉化爲機械能;電能通過白熾燈泡或熒光燈管可轉化爲光能;電能通過電解槽可轉化爲化學能等等。柴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常用能源所提供的能量都是隨化學變化而產生的,多種新能源的利用也與化學變化有關。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化學鍵的改組,所以瞭解化學鍵及鍵能等基本概念,將有助於加深對能源問題的認識。

以上就是2013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之能量守恆定律與能源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