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歷史高頻考點知識點

大學聯考文綜是很多同學頭疼的科目,有大量的知識點需要考生去記憶,歷史這門科目的複習,我們要抓住考點內容來複習。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高頻考點知識點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

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國強兵,爲爭霸奠定基礎;

②內容爲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增強軍事;

③特點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

戰國變法

①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完成統一;

②內容爲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

③特點爲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的異同點

相同點:

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都遇到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點:

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爲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歐的影響

主觀目的:爲了鞏固沙皇統治,富國強兵

結果:有利於俄國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性質 封建性質改革 資本主義性質改革

內容 鼓勵工場購買農奴,強化農奴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廢除農奴制,解放農奴,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

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

相同點:

①背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向西方學習。

②目的: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③影響:兩國都從西方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了一批近代企業、新式軍隊和學堂。

不同點:

結果不同,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並發展成爲亞洲強國。

結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維新通過倒幕戰爭掃除了改革的障礙,而洋務運動受到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

②明治維新以發展資本主義爲目的,對封建制度進行全面衝擊,獲得成功。而洋務派是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只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最終因封建統治的腐朽而失敗。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一、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階級:

抵抗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洋務派:“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主張。

(2)資產階級:

早期維新派:改良政治,君主立憲的主張。

康梁維新派: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孫中山革命派: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

激進民主派:前期——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二、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及作用。

開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

關注世界;思想啓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面)

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

“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

洋務運動,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技術層面,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變法思想

19世紀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王韜、鄭觀應

發展民族工業,商戰;興辦學校;君主立憲。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產生;西學的傳入等。

爲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初涉政治制度層面,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爲、梁啓超、嚴復

主張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興民權,建立君主立憲制;興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爲:《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啓超:《變法通議》。

實行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思想啓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層面並付之於實踐

3、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提倡民主與科學,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1)興起的背景:

思想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進一步傳播。

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

政治方面:袁世凱專制獨裁、復辟帝制,政治黑暗。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前期: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五四運動後),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爲主。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爲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爲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四、近代思想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學習,縱向分析可分成三個階段和層次:

第一個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以堅船利炮爲核心的物質文明。清政府內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本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愛國思想,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導中國睜眼看世界,面對現實。洋務派出於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和鑑於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習西學,並付諸實踐,創辦新式學校和近代軍事、民用工業。

第二階段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爲、梁啓超等提出君主立憲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等提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第三階段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民主和科學作爲其旗幟,學習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倫理道德宣戰,並逐步發展成爲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爲主流的文化運動,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但各個階段學習西方並未與中國實踐真正結合起來,完成這一任務的,是中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開創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點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併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複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

格局、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