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中的互動策略研究

互動教學作爲新課改所積極倡導的新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通過師生雙邊互動來實現幫助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學習,每位同學都能獲得發展的教育目的。中學語文互動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師生、生生間充分對話、交流,和諧互動,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共同發展。本文嘗試對中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策略進行粗淺的分析。

中學語文課堂中的互動策略研究

一、設置互動的教學情境,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情境一般指由教材引出的情境。明確爲兩種:一是由教材引發的情境;二是屬於學習者的心理情境。心理情境,主要指競爭心理和合作心理。心理情境大體屬於非智力因素,在互動教學中主要包括“三感三心”,即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及羣體合作心理。它們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形成學習動力。通過情境作用於認知,形成“情境——認知——情境——認知”的縱向互動;情境間還產生橫向互動,即教材情境與心理情境互動,增加互動錯綜性,就是互動教學特色所在,它的交錯互動提高了情境的能量釋放程度。

在操作上有這幾種做法可參考:

1、從教材出發,營造相關氛圍情境。

例如《甜甜的泥土》的教學時,我課前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FLASH創設情境,打出但丁的名言“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在緩緩歌聲中抒情導入,而後配樂範讀課文,配樂“燭光裏的微笑”,動情地朗誦緊抓住學生的心。這就是多重情境的交錯作用。

2、給學生一味樂劑,創設“可樂”的課堂心理氛圍。

師生間產生感情的共鳴與特定的情境、心境有關。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情境尤爲重要。語文教師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精神狀態。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昂奮的精神狀態,從而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爲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提供廣闊的思維場所。要在每節課開始一、二分鐘內,誘發學生的興奮點,吸引住學生;否則就是失敗。因爲,這猶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又如下,第一着棋出動,就直接關係全盤的輸贏。

3、情景交融,促進教材情境與心理情境的互動

在中學語文互動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引導對教材中情和景的感受與體驗,創設情景交融的情境,實現教材與心理情境橫向互動,使學生的求知活動達到更深的層次,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高潮。

二、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中互動

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主要圍繞具體語文教學活動展開,要通過充分開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中互動。從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主要有課堂問答、課堂朗讀、課堂辯論幾種教學活動。

1.課堂問答

課堂問答是主要類型,教與學,都藉助於課堂問答來完成,我認爲教學中應多采用以下幾種問答:

(1)開放性問題。答案是開放性,學生可根據理解,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也沒有預設答案,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使每個學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問題也個性化。學生需要進行創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較好的回答,顯然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推理性問題。這類問題的目的是要學生在回答前有個分析和綜合的思維加工過程,並且,訓練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問時,都會考慮不讓學生找到現成答案,要求回答時進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問題都有客觀答案。教師希望學生經歷思考問題的過程,問答互動中,學生分析和綜合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發展。

(3)評論性問題。教師要求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能夠對其他朗讀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評價。其目的不僅要學生知道自己怎麼做,還要分辨出別人做得如何,由此培養批判性思維品質。也可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維持課堂紀律。如在課堂上思想開小差就無法回答。

2.課堂朗讀。

課堂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對學生的發展和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如果要學生自己朗讀,就要體會和理解課文意思,就要知道爲什麼要這樣而不是那樣讀。朗讀已成爲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學生如能有較多機會在課堂上朗讀,能夠評價別人的朗讀,對語文學習有促進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朗讀可以概括爲“評讀鑑賞”,是說課堂朗讀不單“讀”,還要學會“評讀”,要從藝術的高度去欣賞朗讀。理解課文也需朗讀,不斷朗讀中,相互評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爲推動語文課堂的互動,加強師生合作,可採用以下朗讀方式:

(1)理解性朗讀。這種朗讀既是理解課文的手段,也是語文學習的目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意思,體會意圖。學生既提高朗讀能力,又提高理解能力。

(2)示範性朗讀。朗讀主要是“評讀”中出現的互動類型,教師可將某些標準藉助於學生的示範展現給其他學生。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在這類互動中,充當示範者的學生,除了朗讀可直接指導,也可使自信心提高。

(3)表演性朗讀。這屬於鑑賞性的朗讀。教師在表演性朗讀的互動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朗讀的典範。擔任表演性朗讀的學生,也可以很好地展現朗讀才華。學生也知道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自己的朗讀水平在全班的地位。

3、課堂辯論

互動教學強調學生思維的撞擊,十分青睞課堂辯論。課堂辯論是思維激烈碰撞的表現形式,也是激化互動的一個措施。辯論是知識的篩選和融合,是優化教學的藝術手段,它往往出現在課的高潮處,是互動教學閃光之所在。要使辯論成功,一要“鋪好路”,設階梯,造條件,作準備;二要抓準“導火線”,加強問題的引爆性能。

設計的問題要能足以激起辯論。在開展辯論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做準備,積聚蓄勢。

另外,要注意辯論過程的引導,如同我們理解教學時把它看成是過程的教學一樣,辯論重視的也是過程。學生之間的辯論不一定都是是非之爭,非此即彼,重要的是“碰撞”,認識上的互補。

三、教學方法的更新,互動學習的指導

1、教學方法的更新

互動教學要避免“授知式”長時間講解。教師做到兩個“繞着轉”:一是繞着學生轉,二是繞着“活動”轉。將教師的主導體現在服務於學生的主體活動中。教學方法應由“講授”變爲“五字教法”。這五個字是“加,連,點,滲,評。”

“加”:學生答得不夠的地方,再加一點,闡理明義;或是再加問一句,由淺入深。

“連”:教師穿針引線,把各方面的意見連接起來,匯綜起來。學生談課文時則往課外連,學生談課外例子時則往課本上連。做到教師與學生聯手織網。

“點”:大家疑而不決,無法解決時,教師出面點撥,關鍵處講一下。

“滲”:通過“策略指導”,“情景設置”“問題設計”,進行知識滲透,運用隱性語言。中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特點要求教師少講,“少講”不是“割愛”,而是在“不講”中講,將“愛”藏在“不講”中。

“評”:這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評價,總結歸納,激勵學生。

實行“五字教法”是互動教學的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教的藝術,爲活動服務。變霸講臺,正經八百講,爲“側着身子”講,化整爲零講;不喧賓奪主,“主”是學生。這好比說相聲,一主一從,在課堂上學生是主講,教師是搭檔,他們之間雖互動,但“搭檔”不搶戲,儘量不反客爲主,這樣才突出“主體”。

2、互動學習的指導

有效互動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互動技巧的指導。學生如缺乏必要互動技巧就無法進行有效互動,教師應在適當的人際交往及小組技巧方面指導學生。教師的指導包括:指導互動小組分配好學習任務;指導互動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發言;指導互動小組成員之間輔導同伴;指導互動小組成員學會討論交流;指導互動小組成員協調分歧;指導互動小組在活動結束時歸納成員觀點。在語文教學中的指導應循序漸進,教師也要與學生形成互動,走到小組中去,相機指導。

(2).學習困難的指導。教師在互動教學中應參與到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當學生遇困難時,教師可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幫助。如提供資料,讓學生藉助資料共同探討;理解有困難,便進行適當點撥:沒給學生提供現成答案,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鼓勵學生相互交流

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歷程.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存在差異.教師進行學習方法交流,使學習過程延伸,取長補短.帶領學生對學習步驟進行探討,各抒己見,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促進學法在“求異”中再“求佳”。例如,在教《古詩四首》時,自學時,教室裏鴉雀無聲;討論時,積極熱烈。有的說:我先理解詩句的意思,再分析用了什麼寫法。有的說:我先讀幾遍,讀讀就理解了這句話的思想感情。還有的說:我採用了邊讀邊畫的方法,感受了當時的意境。大家各抒己見,通過交流互相補充,找出了學習詩歌的途徑,學會了方法。教師抓住時機,又追問學生:你總結出什麼學習方法,在交流中不僅“求異”也達到了“求佳”。

四、國中語文互動教學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互動的深刻性認識的侷限性,互動往往會盲目,隨意,爲互動而互動,使互動流於形式。爲讓“互動”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上,有兩個問題應該受到重視:

1、注重對互動小組的監控

尤其是國中生,他們的自我監控水平和互動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監控其互動學習很可能會成爲無效學習。教師應指導學生,並監控學習。可抓住學生互動學習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對學習實施監控:

(1)是糾偏。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後,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指導,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

(2)是消除誤解。關於學習內容學生的誤解在小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強,需要教師進行監控,及時消除誤解,以免在互動學習時步入誤區。

(3)是防止冷場。在初期,有的小組有可能缺乏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不能相互配合;小組在討論問題時,也會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面,教師應當分析具體原因,或指導互動技巧,或激活學生的思維,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4)是防止過度依賴。在互動學習中,有學生由於學習能力或態度等原因會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而不去積極主動地努力。應當讓他明確個人職責,引導他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鼓勵他積極創造條件,在小組中去幫助同伴。

(5)是關注消極學生。在語文互動學習中有六種類型的消極學生:沮喪的學生;未被承認的學生;灰心的學生;缺乏動機的學生;厭煩乏味的學生;炫耀聰明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關注,加強監控和指導,提供情感動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

2、追求“合力效應”,實現師生互動

“合力效應”是羣體意識在行爲上的積極反映。成功的語文教學活動應使教與學保持最大的一致性,達到互動的最佳效能。實現“合力效應”必須滿足兩個原則:一是共點力原則,把掌握方法,訓練思維,培養能力,開發智慧,提高素質作爲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二是夾角小原則,不同知識基礎,思維方法,相異生活閱歷,思想意識,在實施教學中,即使雙方“換位思考”“暴露思維”以求互動也難免會出現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時或較好解決,就可能激化,發生“夾角大”的現象,使教學力量內耗,合力就有可能等於或小於教與學各自的分力,形不成和諧互動。

語文教師是“策動力”的主體,是“導演”,對實現教學“合力”效應起着重要作用。語文教師還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第一,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目標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師應不斷髮掘並展示學科魅力,不斷進行語文學習目標和價值教育,使充分認識到語文能力是個人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它和個人發展有密切關係。使學生自覺將教學目標內化爲學習目標,將羣體目標內化爲個體目標。

第二,強化自身魅力,形成“晶核”效應。教師應以高尚品格,淵博知識,獨到教法和傑出才能吸引學生,教師應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教學素質,使學生自覺配合,形成合力。

第三,強化師生間的溝通,反饋和協調。教師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於教學,並及時消除教學隔閡,化解教學矛盾,使消極因素化爲積極因素。

真正落實互動教學,對提高教師素質,推進語文教學改革有重要作用。互動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如何讓它真正貫徹於課堂教學之中,還需羣策羣力,許多理論和實際的問題待我們不斷去探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