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賞析鑑賞

作者:蘇軾

關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賞析鑑賞

【重點字詞解析】

①十年句:謂死別十年雙方隔絕,什麼也不知道。生:指蘇軾;死:指亡妻。②思量:想念。③千里孤墳:王弗死後第二年遷葬於四川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裏,此時蘇軾在密州,相距千里。@相顧:相看,相視。⑤短鬆阿:長滿矮橙的山地,墳所在之處。

賞析鑑賞】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弧室面悽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速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面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裏說: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裏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着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曉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話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思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裏,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身邊,隔着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江城子》下片的頭五句,才人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人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淒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爲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悽玲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一片深情,情深到歸於寂靜無聲。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憶,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淚一滴一滴積攢,和着淚一行一行流淌。無語相對處,字字瀝血,柔腸寸斷。夢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輝鬆影之下,一人獨對芳魂時,又是何等徹骨的淒涼!寫到此處如斷絃之音,逼人潸然淚下,真是無情到此也斷腸。

詞作在藝術上泯滅了人鬼畛域與真幻界限,使得人鬼同情,真幻一體,想象的真實與現實的真實高度統一,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以詩爲悼亡之作,大概自蘇軾此詞可謂千古第一悼亡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