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大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大綱

邊城讀後感1

一位老船伕,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据、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麼嚮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裏,老船伕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伕、但老船伕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爲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伕的身上閃耀着多麼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伕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裏的那份真。

翠翠就是老船伕的孫女,就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伕相依爲命,互相關愛着,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明白自我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向爲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裏喜歡的就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願不願意,她始終就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就是不就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於家裏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後,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後,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伕爲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爲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着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但就是二老在哪裏?他什麼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爲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捨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感情?

沈從文最後還就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就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證明自我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我的感情,這就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就是真誠樸實的,但讀着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讀後感2

聽說過大作家沈從文,卻一直沒讀過他的作品。今讀書會選書《邊城》,得以有機會一品其芳澤。穿過一段歲月的河再來讀《邊城》,也許更能接近作品的本真。我想引申一下作家的名言“我看過無數次的雲,遇見過許多的人,卻最愛故鄉的雲和純真自然的人”。試問,對故土的熱愛和對返樸歸真的嚮往,這兩種情結不是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嗎?

初讀《邊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語言的靜美和對人性美的真誠禮讚。它有如邊城中的溪水,沒有驚濤拍岸,沒有飛巖流瀑,只有清澈透明、安靜潺緩,卻潤耳、淨心。

寫母親唱的催眠歌是:“睡時用明霞作,醒時用月兒點燈”。枕着大自然便可入睡。

寫景緻:“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只這兩句便可想象出小城的溫暖。

寫生和死:“茶峒溪邊的老船伕,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着。老船伕做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坑裏給小蛆吃掉了”。生和死在那裏真是自然平和。

寫民風:“白河漲水時流水浩浩蕩蕩,倘若河心飄浮着牛羊或船上有婦人小孩的哭聲,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爲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爲之喝彩”。

寫人的價值:“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隻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隻手造的。”“這種大名頭的人不生在我們這種小地方也不礙事,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就夠了,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這種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我們在《呼蘭河傳》、《殺死一隻知更鳥》,《江城》中都可以讀得到。每一個河流總要入海,禮讚平凡之美是文學的永恆主題。

翠翠、天保、儺送,三個名字飽含希望的年輕人,他們是新生力量與青春的象徵,他們翠綠蓬勃,命運那隻無形的手卻將他們輕輕撥弄,天保已經悲劇毀掉了。那個在月光下唱歌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得總有一個窠。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呢?翠翠是重複了母親的命運,還是與二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本無桃花源,但邊城亦沒有失翠。我想象着翠翠夢中聽到了歌者的召呼,懷了莫大的勇氣,搭船沿溪而下去追尋那歌者了。祝福翠翠將美好的事物永遠續寫下去。

邊城讀後感3

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充滿物慾的地方,很多人都會這樣說。對於正處於人生關鍵時期的我們,我們無法抗拒人類生存的本能——競爭,我們無法脫離世界,因爲我們承擔着對世界,對人類,對社會,對家庭的那份責任。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就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人類本性真善美的一面——品味《邊城》。

人之初,性本善。翠翠正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她用她那種最獨特的方式詮釋着人類最美的語言——愛。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是美的。他們之間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是純潔 的,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自然。

翠翠與爺爺之間的親情是美的。湘西渡口的寧靜是祖孫倆生活的主旋律,爺爺身上那種淳樸厚道的倔強似一臺加速器,使翠翠一步一步走向愛河的邊緣,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微,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爲了翠翠的幸福,他一次又一次地打聽儺送的消息,當他聽到儺送爲翠翠半夜獻歌時,心中的那份高興勁,幾乎讓他徹夜難眠。他爲翠翠唱歌,帶着翠翠走過人生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刻。

渡口周圍的民風是美的。類似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淳樸互助互愛的民俗展示了湘西自然與人性的交融,渡口也成爲了展示人性美的平臺。即使是最卑微,身處最底層也依然保持着湘西人特有的那份淳樸。

儺送與大老之間的兄弟之情是美麗的,儺送爲哥哥在月色下唱歌,平等向翠翠示愛,他沒有自恃有唱歌的才能而把自己置於有利的位置,讓哥哥失去競爭真愛的機會,後來大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而死,更彰顯出了兄弟之間真摯無私的情誼。而儺送也因此而內疚,忍痛割捨了這段難能可貴的愛情,從此離家出走,杳無音訊。

或許美麗的背後總是深藏悲傷,爺爺死了,帶着未完成的心願,走了。翠翠孤獨了,最愛的兩個人都離她而去,留下的只有無盡的等待,等待那遙遙無期的愛,等待......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無語。

那幅寧靜的畫卷,那段動人的愛情.......

親愛的朋友,人性中並不缺乏美,關鍵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用真心去發現,領略人性光輝。讓我們的人生行囊充滿人性的真善美,讓我們的腳步邁的更加堅實,更加豪邁。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爲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爲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爲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着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

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爲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爲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衆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5

對於發生在這邊城的愛情,也是翠翠的愛情,連翠翠也沒有看清。從一開始,她喜歡着的儺送,在視野裏就是模糊的。一見面,她誤會他的好意,罵出了生平

第一句髒話: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他嚇唬她: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她挖苦他: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他會錯意,放肆的笑着。像是每段感情都有一個美麗的誤會,愛情就在那個飄着糉香的季節不期而遇,紮下一顆稚嫩的情苗,悄無聲息的生長。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如名字靈動,“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不惜筆墨,將一個鮮活靈動的少女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麼討巧惹人憐愛的少女,身世本就讓人垂憐,更使人在祖父的憂愁中一道爲翠翠命運擔心。翠翠的母親“很祕密的”與一個軍人“發生了曖昧關係”,生下了翠翠,卻因爲翠翠的祖父“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爲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生下翠翠後“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令人惋惜的是祖父沒有挽救兩條生命,翠翠的爸爸服毒死了,媽媽也跟隨而去。同樣令人感到費解的,“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互相咬着嘴脣咬着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而爲世俗所包容,爲何翠翠的父親便因爲“不便毀去作軍人的名譽”、母親出於“羞慚”就相繼自殺了。這樣的道德標準難免讓人覺得扭曲。

翠翠的天真爛漫,到了愛的季節,是否也會惆悵而潮溼。祖父的引誘向讀者暗示着什麼,這個世界總要發生點事情,纔算做生活。

日子一天天變長,年過十二的翠翠與從前逐漸的不同。她開始出神,想一些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因年齡自然而來的一件‘奇事’,到月就來,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她喜歡看迎親隊伍的熱鬧,也曾“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她開始注意過渡女孩的服飾,開始比較誰比誰好看些;她也在黃昏落日時看紅色的雲出神;也在安靜的夜裏,躺在石頭上看天上的星星,想些遙遠的事情??當聽說嫁娶的新娘只有十五歲時,女孩的形式飛到了何處?

邊城讀後感6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閱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裏一直盤旋着茶峒、翠翠、爺爺,心裏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說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說和查閱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爲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爲“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說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爲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閱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裏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着兩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後感7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爲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爲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因爲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着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爲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爲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衆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8

有一個地方,流水潺潺,炊煙裊裊,像極了陶淵明所向往的那個桃花源,而這,便是沈從文筆下,那一座純淨質樸的邊城。在白色恐怖、戰亂紛飛、硝煙瀰漫的那個年代,四處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但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生活一片祥和,沒有那股銷煙,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真誠質樸地交往,何其令人嚮往!

其中不得不談到天保、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故事,青山綠水小橋旁,一見傾心,日久生情,少男少女彼此間純純的愛戀,這該是多麼美好的一切!

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外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翠翠本該無憂無路,被百般呵護的人生,就這樣被命運捉弄,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無奈的改變與轉折,令人可嘆又可惜。

沈從文其實並沒有故意鋪設哪個情節,他沒有設置扣人心絃的氛圍,沒有安排跌宕起伏的情節,他平緩而冷靜地陳述着,淡淡的語氣,卻更讓人心有感觸。其實我一直覺得,《邊城》應該是美好而淳樸的,畢竟如果沈從文想要在戰亂時代就寫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難道不應該是美好而歡喜的啊?

但在讀完後才發現,就是因爲這巧妙的設計,反而更令人覺得邊城的美好理應存在,人們更有可能可以追求得到,而不只是存在於作者的想象,令人可遠觀卻不可求。

在茶峒這座小城,簡單而質樸的故事,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根本起不了什麼風浪,但在那樣的背景下,沈從文將此描述了出來,卻是令人心中大動,感觸良多。

我也想住在這樣一個小城,發生着自己平淡而真實的故事,演繹着自己平凡而溫馨的人生,這,便是我在讀完《邊城》之後,最強烈的念想了啊。

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說說自己的夢想。從很久以前,就有大人教導我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時刻爭氣,要時刻努力,才能做到不辜負自己這一生,我對此不發表什麼看法。讀後感·人各有志,自長大以後,開明的父母已不再幹涉我的決定,他們尊重我的想法,對我也沒有所謂“望女成鳳”的要求,本該來說,我是輕鬆的,但是處在這樣境地的我,反而會有很多迷茫,射手座的人生信條一直都是開心就好,雖然經歷很多事讓我知道生活的菜米油鹽很現實,沒有經濟實力的人在談起風花雪月時是底氣不足的,說實話,我的眼界從來不算寬,我說是徘徊猶豫,其實心裏早有主意:我這一生所求,或許家人平安健康,生活不用大風大浪,平平淡淡就好了罷。

世事多紛擾,願你獨守一方淨土,安靜而美好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邊城讀後感9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說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說不上那時是七年級還是八年級。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說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說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爲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說說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說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爲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癡癡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爲,撲朔迷離的成爲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讀後感10

張大才女的文章說老實話,我讀的不是很多,只是有看過《傾城之戀》,寫的很贊(也只能這樣講因爲太久之前的事,而且我本人對於小說類的東西不是很敏感,也是買了這本卻放棄了小團圓的原因,這本書應該可以說是一盤"燴",把張愛玲的一些遺失的東西混在了一起,說實話有些失望,書名也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文章都寫得很好,在這裏給大家介紹幾篇,小女才疏學湥皇嗆鼙礱嫺母惺堋F渲杏幸黃罷劤耘c畫餅充飢",是介紹吃的(好像在講廢話),跟著她的文筆,像是全球走一遭,感受到到處的美食,好似我在畫餅充飢,"民以食爲天"連張大才女也逃不過要寫關於吃的文章,重點就在這裏,光會吃卻描述不出來,那隻能成爲吃客;吃的出來,描述的也惟妙惟肖,那纔是食客與墨客的完美結合。"重訪邊城"(我只看了臺灣的部份,所以只說這個part),臺灣現在在你我心中也不再神祕,那壯觀的臺北101,臺北小巨蛋,西門町.更多是來自臺灣偶像劇,或許在這之後也是有很多更加讓我們覺得親近的自然,不一樣的臺灣,那就跟著張愛玲重訪邊城吧.剩下有很多部份都是她的一些讀書.我個人覺得可以稱爲"讀書報告",還有演講詞,還有書信(和胡適先生的)…(來自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網友筱悟)

張愛玲的文字,到老年仍不改張式的凌利。窺見字裏行間少了些許年輕時的盛氣可筆鋒犀利依然。她的學貫中西,滿腹經倫,文字間淋漓盡現,單是面對這一份博學多才,對知識與影像驚人的的驚憶,便足以使我有了一份頂禮膜拜。她的孤清冷傲性情除外。一篇篇的小散文,無疑都是藉着《重訪邊城》這個殼或新或舊重來了一次。好東西總是永遠經典---一如這些文字。我讀這些文字,感覺是有那麼點遠古和艱深,可同時又"看"到了步步生蓮的美好姿態,

這是張式文字魅力所在。而《對照記》佔了全書的很長篇幅。從那個粉團團眯眯笑着,到二大爺(張人駿)家拜訪時向二大爺背誦"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兒童時候開始,一幀幀關於自己的,父母弟弟的,血管裏流淌着共同血液的親人們的照片,是張愛玲生命的畫卷展示。圖片配以文字獨白,勾勒出一個實感的張愛玲。那來自高貴的血統,缺乏愛的家,遺少的父親,勇敢的母親,青年揚名而自信,飄洋過海,飄蕩人生的張愛玲。這麼些圖片,張愛玲惟略過了她生命中曾經最重要的兩個人,一是負她的胡蘭成,二是互相依伴的賴雅。我猜對前者是心成灰,往事成槁,不提也罷;而後者則是珍惜,把他永恆地保存在自己一個人的心裏......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爲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

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讀後感12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爲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爲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爲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爲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爲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爲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爲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爲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後感13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着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裏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願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淨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着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着翠翠時,互相呵護着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願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爲什麼那麼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着翠翠,又不願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爲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着自己,擔憂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着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爲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癡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淒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老船伕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說: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邊城讀後感14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着《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說裏,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溼起來,不知是因爲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爲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邊城讀後感15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一書,書中寫了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與掌水碼頭的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之間悽慘的愛情故事,讓我對這個由湘江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有了更多的感觸。

小說《邊城》的故事發生在湘西上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喜歡的是儺送而老。當天保大老意識到這一點後,決定退出競爭,駕船下州,想要去那裏,忘記茶峒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卻不幸在中途遇難而亡。儺送二老雖然十分喜歡翠翠,但一想到自己大哥的死亡或多或少都與翠翠有一定的關係,就始終釋懷不了,加上自己對老船伕有所誤會,因而也在痛苦和掙扎中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而與此同時,翠翠的祖父在對翠翠終身大事的擔心、憂慮和少許的期盼中離她遠去,長眠地下。幾乎是同一時間,翠翠失去了自己愛的儺送二老,又失去了世間最愛自己的祖父,所有的痛苦全部由她一人來承受,她也只能自己孤身一人,一邊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一邊在江邊擺渡,漫無目的的等待那一人,也許是一天、兩天,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更有可能她窮盡一生也等不回來那個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一小說實際上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由湘江山水所孕育出來的精靈,落入凡間,與一名人家男子相識、相戀的過程,這本應是世間最美好、最淳樸的愛情卻因命運弄人,將這一點戀人生生分離開來。初讀此書,我認爲書中老船伕不要過渡人給的那一段寫得生動精彩,將老船伕淳樸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書中翠翠與儺送二老初見的那一夜就奠定了他們日後的戀情。但我有時候也爲老船伕的“不通人意”“急躁”感到擔憂:明明是儺送二老唱的山歌,可他卻當成了天保大老唱的山歌,還到天保大老面前誇山歌唱得好聽,也無怪天保大老遠走他鄉了。初讀時,我始終對順順和儺送二老將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歸咎於翠翠而感到憤懣、不平,但更多的卻是疑惑、不解。再回首時,驀然明白了些:他們只是因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就只好將這一切算在了無辜的翠翠身上。我不禁想,若他們明理些,是否就不會造成儺送二老遠走他鄉,與翠翠分隔兩地的愛情悲劇?老船伕也不會與翠翠陰陽兩隔,而是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孫女穿上嫁衣,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快樂中離開這個淳樸的家鄉,不留一點遺憾?我不知道,我也只能猜測。

《邊城》是一部經典,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我會讓這本好書一路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