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如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銜接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於高耗低效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的消化、理解,輕閱讀的感染、薰陶。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師的死衚衕,才能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加強課外閱讀就是開拓語文教學新天地的一把快犁.其實,博覽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寶貴經驗,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無數實踐所證明的。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總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小階段在145萬字以上)。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已成爲我們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如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銜接,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使學生的語言得到發展,值得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認真的思考與研究。

語文教學如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銜接

一、認真指導課內閱讀

閱讀理解教學是對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沒有課內語文閱讀的基礎,就根本說不上在課外閱讀方面求發展。

1、抓好課內個性化閱讀。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主動的閱讀者,而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窮於應付的接受者。學生是閱讀行爲的主體,應該讓學生直接與作品進行對話,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教師將指導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轉爲間接暗示,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尊重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應,珍愛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對各種學說進行批判、質疑的精神。對作品的解讀,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學生對鯉魚媽媽這一個角色有不同的評議。有的認爲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認爲它知識狹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見,他們從圖中看出,從文中讀出,認爲鯉魚媽媽是因爲給自己的孩子餵食而無暇顧及小蝌蚪,它是很自私的。這兩中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師都應予以理解。

2、選擇正確的閱讀策略。第一要重視積累,培養語感。閱讀離不開對文學語言的`品味,它不是對詞語、句子等作純語法意義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詞造句在塑造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麼作用,既重在詞句的藝術審美功能,而非語法的功能。品味語言又不能脫離語言運用的具體場景,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所說,“提供一個開闊的富有意義的前後關係,能夠極大地增強大多數的新標記的學習”,所以對詞句的理解應該放在上下文中進行,而不是抽出來作孤立的分析解剖。對語言的感受主要得依靠語感能力,語感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須經長期的閱讀積累,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不知不覺間實現質的飛躍,是有意積累,無意得之。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積累習慣的養成,通過課內閱讀來培養學生語感。第二要重視誦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品位語言、重視積累、培養語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誦讀,就是熟讀成誦,通過反覆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最終爛熟於心,不期然地背誦出來。俗語有“熟讀唐詩八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些詩歌、兒歌、佳句很需要這種學習方式。在多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3、指導學生首先要求讀懂,然後學會運用,並且能夠創新。所謂讀懂,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明白“寫了什麼”(內容)。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碼的要求。二是明白“怎麼寫的”(形式)。就是側重於方法和技巧的訓練。三是明白“爲什麼這樣寫”(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第二、三個層次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和語言藝術的薰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情起和審美水平,還可以爲寫作提供有益的借鑑。創新通常以運用的方式表現出來,即由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引申激發,亦即創造出新認識,新信息,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是閱讀活動的延伸和發展,是最活躍、最有光彩、最能顯示閱讀效果的境界。在課堂裏,我們教師要切切實實地進行閱讀教學,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紮紮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