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解析

學習語文是一個怎樣的過程_解析

篇一:

學習語文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解析

學習是一個“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過程。十年寒窗,每一天都在跋涉,每一刻都在超越。只有堅持再堅持,纔是攻下大學聯考這座堡壘的惟一的渠道。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一階段一定要做到紮實,老師佈置的任務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不能將任務拖到第二輪時所見的容易誤讀的字和容易望文生義的詞語(主要是成語)全部收錄,然後利用晨讀大聲朗讀以加強記憶;一個是文摘集錦,專門收集一些俗語或從報刊中摘錄一些他認爲比較好的在牀上拿出來翻翻,這樣既可以記憶也可以催眠。每晚睡覺前可以看3~5條成語。不要認爲每次看得少,一旦長期堅持下來,一年就會記住1000多條成語。

文言文:硬骨頭天天啃

說到文言文,它在語文試卷中雖然只佔20分左右,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爲古代社會的語言習慣與現在有很大區別。平時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對於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沒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試大綱規定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其實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實詞和虛詞也不多,20xx年要求掌握的文言實詞有100個左右,而文言虛詞只有18個,如果再把這些分攤到每天去學習的話,量就很小了。大語文:廣攝取活應用

語文無處不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在語文的學習中要強調大語文觀,注重廣泛攝取,形成一定的積累,然後試着靈活應用。大語文觀要我們平時學會注意周圍,其實周圍有很多我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些往往就在於你經意與不經意之間。比如校園內張貼的一些名人名言、電視或廣告牌上的廣告詞等,這些都可以去留意並形成積累,

以備用時之需。

對於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頭戲,也是很多同學不易得高分的部分。老師常常講作文的注意事項,可別輕視這些事項,它們往往是作文制勝的法寶。首先,要重視卷面,即要書寫工整——書寫潦草是作文的大忌,出現這種情況,閱卷老師在心中給你扣掉的印象分可能不止5分,甚至是一個檔次的問題。其次,掌握好文章的兩頭——鳳頭,短小精悍;豹尾,剛勁有力。在平凡中力求創新,多運用一些名言名句,多運用一些修辭會令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最後,還要注意文章標題的製作,標題不可太俗氣,這樣會令人覺得你水平一般。平時多模仿一下報刊上的優秀標題,必要的時候採用拿來主義,也不失爲一種好辦法。

除此之外,對於高三複習有三點經驗。一是堅持。高三一年的複習非常枯燥,尤其是語文,讀、寫、背是永恆的主題。沒有堅強的意志,想學好語文是不可能的。惟有持之以恆,將自己的各項計劃按時完成,最終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二是重視寫的作用。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寫可以加深記憶,充分利用大腦的各種感官,在做到心腦手統一的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錯別字的作用。三是聽老師的話。這一點好像是教小孩子的口吻,許多同學不以爲然,老是有自己的一套,全然不顧老師的計劃。其實,這種做法有時是捨本逐末,因爲老師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得多,該學什麼,該怎樣學都是經過仔細琢磨後才形成的。

篇二:

一、語文教學應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而不是執行和傳遞的過程

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就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爲“自己的課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這種教學過程將真正成爲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譚金芸老師的《三教,三窺課改》就體現了課改教學逐步發展的過程,同時也體現出新課程的教學在創生與開發中的創新。譚金芸老師一教《社戲》,“流”得滿堂彩。這節課好評如雲:教師基本功過硬,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圈點評改的好習慣,課堂容量極大,學生卻樂此不疲,真是“流”得滿堂彩。可忙忙碌碌的一節課,學生又能記住多少呢?有些斑駁的碎影就不錯了。整個流程中,教師提的問題順利解決,算是成功。課堂上教師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學生只是皓月旁不顯眼的星斗。二教《社戲》,品得滿堂詩。伴隨着新的教學模式的產生,譚金芸老師採用“整體——局部——整體”這種模式,它符合認知事物的規律,抓住要點,攻克難關,還培養了讀書成誦的習慣,並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且通過拓展鍛鍊了能力。用了渾身解數,領着大家嚼來嚼去,品得滿堂詩。三教《社戲》覓得滿堂美。課前佈置預習

(1)讀課文一遍,所有拿不準的字查字典,並將課後生字新詞默寫下來。愛寫幾遍寫幾遍,只要能全對。(2)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只要言之有據。課上抽查,總結疏漏之處,表揚優勝者。接着以“用美麗的眼睛在《社戲》中發現美”爲題把空間奉送給學生,讓他們邊朗讀邊奮筆疾書發現美。學生的發現令人吃驚,又讓人感動,真可謂羣英薈萃,浮想聯翩,師生共同徜徉在大自然的殿堂。下課鈴響了,小樹林似的小手還在高高揚着。

二、語文教學應是一個互動、交往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

語文教學應是一個互動、交往的過程。在這個互動、交往中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尤其是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互動、交流對教學而言意味着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

比如在訓練“仿用句式”時,我大膽地嘗試了互動、交往教學,切實體會到上課不是單向付出,而是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課上,我寫出“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演盡人間悲歡離合”,讓學生以這句話爲例句,分別用“家庭”、“課堂”開頭,仿寫兩句話,組成一組排比句。首先分析例句,抓住例句的特點。學生看出有頂針的修辭方法,第一句話結尾的“社會”一詞用在第二句話的開頭。這時我就因勢利導“找得好,再抓特點”。學生說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變用到仿寫的話中,因爲排比句至少應有三個相同的詞或相似的結構,再因爲相對關係認爲“小、大”應用到仿句中。學生的潛力如此深大,真讓老師欣慰不已。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又發現“演盡人間悲歡離合”還有點兒什麼特點,可一時支吾着說不出來,讀,一遍、兩遍、三遍,讀出來了,“悲歡離合”是一個並列詞組,並且是一正一反的並列形式。老師又引導,找出與它相似的四字詞語:“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陰晴圓缺”、“榮辱興衰”。同學們的答案似泉涌,使老師這個夠大的容器放不下。其中有一個“優勝劣汰”的答案,我沒有評判它的對與錯,讓該生自己分析。“優勝”對“劣汰”,它不符合,“悲歡離合”是一正一反的兩個並列,它只有一個正反關係。想出答案並能檢驗,層次提高了。例句的特點分析出來了,那仿寫的句子不就水到渠成了嗎?再看仿造的句子:“課堂小人生,人生大課堂,展現人間喜怒哀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嚐盡生活酸甜苦辣。”“家庭小國家,國家大家庭,造就歷史榮辱興衰。”好多準確生動的句子在輕鬆愉悅中仿造了出來。又寫出四道題進行鞏固,不用說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師生互動、交往,昭示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即教師式學生,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在教學中成長。

互動、交往的教學過程意味着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位置適時轉換:(1)“全方位指導”轉換爲“適時指導”。(2)“學生傾聽教師”轉換爲“教師傾聽學生”。

三、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

課堂不僅是科學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語文課堂教學潛藏着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語文課從本質上看無疑是“立人”之課,它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語文課的目的在“人”,解放人,充實人,提升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不能僅僅

拘於認知範疇,應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課本中許多課文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而文學作品也恰恰是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藝術加工,所以在學習一篇課文以後,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爲特點,把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的實際情感、生動事例以及簡單樸實的道理作爲切入點進行人文學習。每位學生幾乎都會對父母心存感激,遇到這樣題材的課文,如《背影》、《我與地壇》、《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就可在引入的環境中引導學生來暢談自己對父母的情感體驗,喚起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