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讀後感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春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春秋讀後感4篇

家春秋讀後感1

終於看完了!花了我一個月的時間。我原以爲《春》和《秋》是另外兩種不同主題的書,沒想到就是《家》的續集。

這三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土豪大家庭從興盛到沒落的過程,時代背景是民國時期,那時候清朝剛滅亡,所以還有很多的封建制度等都還沒改進。特別是對於長輩的尊敬,是無條件服從的那種,而巴金描述他們的興衰過程,主要從死人來體現,他們死去的原因都是因爲被封建制度逼死的。

比如第一個死去的鳴鳳,她是個丫鬟,是高家的一個小女傭,那時候她差不多十六七歲。而高家卻要把她嫁給一個老頭子,這個老頭子有60多歲了,想想啊,一個16、7的少女要嫁給一個都可以當爺爺的人了,可以想想是多麼的痛苦。

而她卻完全沒有辦法,因爲她是高家的一個女傭,高家在她小時候就買下了她,她根本就沒有什麼人身自由可言,一切都得聽從高家的。

最後出於無奈,她就跳湖自殺了。當初看到鳴鳳自殺的時候,我是非常的惋惜,真的,一個非常可愛的姑娘就這麼死去了,巴金把這個姑娘描述的很可愛,很有靈氣。

特別是鳴鳳對於高家的三少爺覺慧的愛,就像懵懂的初戀,覺慧也是喜歡鳴鳳的,有時候覺慧還會逗鳴鳳,就像那種青春期的少年故意去討好少女的那種。但是鳴鳳知道在那個時代,少爺跟丫頭的愛情,是多麼的天方夜譚。

後來梅表姐也死了,她是高家嫁出去的一位女兒,嫁出去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其實梅表姐跟高家的大少年從小就是青梅竹馬。

本來他們可以終成眷屬的,但是因爲梅表姐的母親因爲一件小事跟大少年的母親吵架了,於是一生氣就把梅表姐嫁給了別人。

想想啊,這可是婚姻啊,把婚姻就這樣輕易的看待,關鍵還是她自己的女兒,可以想想那時候的制度,什麼禮教,三從四德等等,是多麼的可笑。

然後接下去瑞玉嫂子的死去、惠表姐的死去,枚少年的死去,都是因爲婚姻,因爲制度,把婚姻隨便嫁給了不幸福的人,因爲痛苦而死去。

還有生病的時候,只去請中醫看病,本來西醫馬上就可以解決的小病,那些老人長輩就說了一些禮教什麼的,然後堅決不請,就這樣把活生生的人給耗死了。

總之因爲這些封建制度,因爲這些愚昧的思想,把好幾個人害死了。當然也有人反抗,以覺慧和覺名兩個比較年輕的少爺,他們就是不聽這些老長輩的話,不想隨便的結婚,逃離了大家庭,從而贏得了勝利。最後大家庭也土崩瓦解,高家的爺爺死後,幾位堂兄弟把房子變賣了,從此高家沒落。個人覺得還是第一部《家》比較好看,特別是看到鳴鳳要嫁給那個老頭子之前,她想找同樣喜歡她的覺慧救她,看的我那個激動,焦急啊,但是出於一些原因,沒救成,鳴鳳就這樣死去。

可能是因爲看到第一個死去的人,看着會比較有感悟,後面死去的人,就看着有點乏味了。

特別是看到《秋》的時候,最後兩個人死的有點倉促啊,而且也都是出於同樣的婚姻制度的原因,從結構上看好像就是巴金爲了充字數的感覺。

所以我就想,如果以後寫小說,不要爲了去充字數,而去重複寫一些相關的內容,這樣看上去真的還挺乏味冗餘的。

但我不得不說,大作家就是不一樣,人物之間的對話、場景等都描述的非常細緻深刻,我在想,什麼時候纔有這種境界啊,以後我寫的時候就可以按照他這樣,憑空捏造一個場景出來,需要多少字我都可以,就是無聊了點。

家春秋讀後感2

激流以前輝煌的高公館也落得分家的下場。

“家”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覺新,最氣但是的也是覺新。但我對覺新還有一絲敬仰:畢竟,他是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有重要歷史好處的人物。他有自由戀愛青梅竹馬的梅,又有舊社會強加給他的關心體貼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選取?他處於“長房孫”的位置,被別人稱爲“承重老爺”,在這種身份下,他怎樣反抗?他的家庭裏頭衛道的人太多了。爲了孝道,他拋棄了化學,拋棄了梅,拋棄了珏。覺新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帶來再重的負擔,再大的傷害,人還是象蝸牛一樣揹着沉重的殼行走。

對於覺民,我倒沒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於與高老太爺抗婚,我對他還是比較看好的。

至於琴,在“家”她還是一個覺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猶豫不決,連剪個辮子的決心都沒有。她對自我的行爲也說不清楚。所以對她也沒什麼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覺慧:他雖很激進,但終究幼稚,爲了愛人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鳴鳳的感受。因爲覺慧,鳴鳳多次被周氏訓斥。而他口口聲聲要救鳴鳳,最後還是他將鳴鳳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麼?鳴鳳死後也沒見他悲傷多久。覺慧給了鳴鳳什麼?幫忙,同情,憐憫,他什麼都沒有給,他甚至不聽她的哀訴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的鼓動下竟放下了鳴鳳。最終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爺的態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認爲很“開天闢地”。

相比之下,《家》的資料範圍廣,事件多,我認爲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由於閱讀的深入,我對很多人的態度改觀了。

覺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對象,我對覺新充滿了憤恨:惠死了,枚娶親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極力反對,惠和枚也不必須不會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兒子的死對他的打擊也不小。只期望他能快點覺醒。

我對覺民的進一步認識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貞,幫忙淑英逃離高家,並不怕王氏和覺羣的威脅,與陳姨太據理力爭,使她們在自我那裏得不到一點好處。他很大膽,與覺慧不一樣的是,他留在家裏也能鎮定自若。他並不象一些人說的,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幫忙淑英出走都是他設計的,因此,我並不一樣意一些人說的覺民是剩餘的人物。

琴在“春”成長得太快了,迅速擔當起爲高家女子排憂解難的重擔。淑英和淑貞似乎已經離不開她了。她不再優柔寡斷,對於親人熱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覺民一齊爲刊物出謀劃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對琴也改觀了。

淑英一開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動了她,梅,惠這些她所愛的人一一離去,如果她不逃走,她們便是她的“榜樣”。加上淑華的勸說,她最後和劍雲一同去找覺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劍雲,在他的一顆星飄走之後,及時挽救了淑英。劍雲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掙扎,沒計劃,沒志願。但當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時,他會不顧自我去幫忙她。也因爲如此,在送完淑後,劍雲帶笑地死去了。

家春秋讀後感3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乾淨。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於月光的註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裏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爲文學人物裏面一個經典形象。後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爲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4、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裏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別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着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裏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衝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寫,在巴金自己的嘴裏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角色,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通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着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擇。五四時期,長篇小說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羣。選擇多少人物?選擇怎樣的人物?選擇怎樣的衝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衝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爲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爲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爲可貴。

家春秋讀後感4

忙裏偷閒,趁着空餘時間,讀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整個閱讀過程使我哀嘆,感觸很深!

小說中每一個人物角色都代表着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同的人物思想代表着不同的命運。小說在語言描寫中平中出奇,但卻以作者筆下那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牽住了作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截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會鮮明的代表。

果真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人物的命運。高家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腐爛潰敗,各房的人表面親和友善,噓長問短,可心裏卻勾心鬥角,處心積慮,各個高家兄弟看似知書達理,禮法森嚴,可心中卻滿心厭惡,爾虞我詐,真是個虛僞的大家庭!

所謂巴金在人物上筆墨下得最濃的,莫過於高家長子——高覺新,他是老人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處處爲他人着想,聽長輩的話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學業選擇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愛情,選擇了長輩安排的婚姻,雖然婚後的一段時間的確幸福美滿,兒子海臣的出生更讓他充滿希望,可幸福沒有眷顧他,之後,爺爺的死亡,妻子的臨盆,血光之災的迷信,讓他痛不欲生,絕望又襲擊了他,妻子的死亡,二孩子的出生,讓他再次陷入絕境,幸虧還有海臣的陪伴,他才能看到一絲光明,可是命運的捉弄,讓他逐步走向黑暗,海臣的離去,所有人都替他傷心,他再也受不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梅的去世,惠的死亡,梅表弟的死亡讓他的心在滴血,商場的失火,院子的轉讓讓他和這個家徹底分開了,他終於離開了痛苦的舊思想。

每次一讀到覺新的情節總感覺不太喜歡他性格的隱忍,窩囊,逆來順受,爲之都要哀嘆,可一次次又被作者筆下覺新的變化所牽動着想了解他的更多!

老二覺民,是一個堅強剛毅的不想被舊勢力屈服的人,他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事起,再至對克安克定破口大罵,他反對封建禮教,他不願再待在高家,他與琴相知相愛,在琴的支持下,踏上了自由平等的一條路,參加了報社工作,他的加入使報社重燃生機,雖然第一個報社夭折了,但隨着覺慧,琴的加入,第二個報社成功立足,他們的新思想成功了,覺民和琴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故事中每一個不該與死亡扯上關係的人物而最終走向生命的盡頭,讓我在哀傷中感到人生命的脆弱,人們的無知,社會的腐朽是多麼的可怕!

《家,春,秋》故事中在那個封建時代的每一個不同性格人物的內心苦苦掙扎也許是無耐,也許是麻痹,也是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素!但努力抗爭也許就能迎來美好的期望中的幸福!

那時,現代科技逐步發展,各國爭相改革,工業革命改進了生產力,資本的急需與產品的傾銷讓列強看中了中國的地大物博,但工業落後,列強入侵中國,新思想爆發了,覺慧是一個當時社會的典型的新青年,他參加了革命事業,勇敢捍衛祖國,在這裏他感受到了舊社會一定會結束,新社會的到來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三個不同性格的兄弟,也註定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科學衝破了腐朽的舊思想,科學的進步,讓我們也不斷進步,我們要擔起振興中華的責任,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更新舊思想,絕不落後於科學的步伐,用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美好的末來,科學爲我們打開大門,讓我們走進科學享受科學的無限風采!相對比我生活在這個光明的社會是多麼的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