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竹影》

語文教案:《竹影》

語文教案:《竹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年遊戲中的藝術和美。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景物的變化並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及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熟悉文章內容,掌握字詞,品味文章語言。

3、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美,但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的觀點。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

1、瞭解一些中國畫的常識,領會國畫的內在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2、鼓勵並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設想】

1、本文可通過學生自主地讀、說、悟,教師恰當地引導、調控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師生共同體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的藝術和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覺得語文課不僅有語言的文學美,而且有畫面的藝術美,體會學語文既是知識的獲得過程,又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3、本文充滿了童趣,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教具學具安排】

中國山水、人物畫和西洋山水、人物畫各一幅;錄音機;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3、初步感受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師生互動(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童年唱着快樂的歌兒離我們遠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畫面。童年時我們常常和夥伴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如用泥巴做房子,堆雪人,用柳條編籠子等等。當時,你是否想到這也是一種藝術上的創造呢?

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腿黑身黑頭頭,燈下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今天,讓我們來欣賞一幅充滿童真童趣的“中國畫”──《竹影》。

二、整體感知

伴隨輕音樂,學生先輕聲朗讀課文,再思考:課文題爲“竹影”,它是以寫景爲主,還是以寫事爲主?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學生交流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本文敘述了在一個有月亮的夜晚,我們幾個少年在水泥地上做充滿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遊戲,以及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三、合作、探究、交流

1、作者: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自幼愛好美術,跟李叔同先生學習繪畫、音樂。 1921年赴日學習音樂和美術。回國後,任上海一書店編輯,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美術教授。解放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對外文化協會任職。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多以兒童爲畫面的主人公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等。這些作品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補充。)

2、生字詞注音、解釋:

學生自讀,查工具書,小組內討論和訂正。(出示小黑板)

⑴ 讀音:

愜(qiè)意 水門汀(tīng) 蘸(zhàn)

口頭禪(chán) 參(cēn)差(cī)不齊

⑵ 詞義:

愜意:滿意;稱心;舒服。

包羅:包括(指大範圍)。

參差不齊:長短、高低、大小不齊;又引申爲有差別、不一致。

3、品味賞析,體驗童趣:

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第1~3節),然後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朗讀,師生共同提問題,共同評議:

⑴ 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 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明確: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差不齊地描出許多竹葉來。……

⑵ 本文中除了寫人物活動外,還涉及哪一方面的內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中心?

明確:中國畫和西方畫的區別。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⑶ 學生閱讀課文第4~5節,教師當堂可出示同一題材的兩種畫,理解“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的意思,瞭解中國畫跟西洋畫的不同。

明確:所謂“符號”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內容,二是形式,關鍵是內容,而不在於形式。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審美體系表達兩種審美方式的不同。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響到本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是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希臘—羅馬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表現在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中國畫重寫意,與我們民族傳統的審美觀有很大的關係,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強調寫意;而西洋畫重寫實,如同照相,也和西方文化重實驗相關。

四、比較閱讀

1、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時的許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題目是什麼?請說出它講述了幾件有趣的事?

(學生答:《童趣》。文中將蚊子比作“羣鶴舞於空中”、“鶴立雲端”;“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我們來比較一下本文與《童趣》的異同。小組討論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概括明確:

相同點:都表現了童真、童趣;都富有想象力和審美情趣。

不同點:《童》是文言,選取幾件事,《竹》是現代文,一件事;《童》注重想象、聯想,《竹》注重審美。

2、教師小結:比較閱讀是一種閱讀的方法,通過對兩篇文章主旨、選材、語言和手法的比較,對文章有了更清晰的瞭解。希望同學們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並應用在平時的閱讀中,提高自己的閱讀鑑賞能力。

五、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美學家朱光潛說:“模仿只是創造的始基。”現在假設有一個人站在一棵竹子前,要你來告訴他怎麼畫,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回答)

要點:畫出竹子美的姿態,活的神氣。像我們閉目想象時見的一種神氣。注意竹葉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整個的形體

2、回憶童年,找尋樂趣: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和體驗的 ?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3、欣賞延伸:

⑴ 名人與竹:蒐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於竹的名句,名篇關於竹的詩文。(學生合作交流回答,教師適當提示。)

例如:蘇軾: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⑵ 竹之悟:有人說,竹──每前進一步都有一個小結;也有人說,竹──外強內幹。你認爲呢?請聯繫實際,說說你的感想。

【本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

(藝術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蘊含在童年充滿童稚的遊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大語文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佈置作業

1、多讀課文,認真體驗遊戲活動中的藝術與美。

2、練筆:你還能記起小時侯玩的遊戲嗎?聯繫這篇課文的學習,你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和體驗?結合本文景物的描寫特點,請用一二百字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