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的歷史淵源

汴繡,也稱“宋繡”,距今800餘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汴繡的歷史淵源

《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做爲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傑出繡女300餘人,專爲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爲“宮廷繡”或“官繡”。

在民間,刺繡則更爲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

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爲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汴繡以繡制中國名畫、古畫著稱於世,繡品古樸、典型、細膩。目前,以繡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爲代表作,還繡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閻立本的《步替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清代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傳統色調,針法基礎上,創新整理出基本針法36種之多,如:以及槍針繡瓦、滾針,蒙針繡山水樹木,雙合針繡繩索;悠針繡動物,以及疊彩繡、席蔑繡、納點繡、亂針繡等應物象形的針法,可稱是與刺繡藝術的結合,是在繪畫藝術基礎上的再創作。工藝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