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上冊50到52頁“認識釐米”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看過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嗎?你最喜歡動畫片裏的哪隻羊?

(出示課件):喜羊羊聽說同學們都很喜歡她,可高興了,她想和我們一起學習呢。瞧,她在看着我們哪,喜羊羊很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是什麼樣的,舉起來給他看看好嗎?喜羊羊還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長。你們能用自己的工具量一量告訴她嗎?

(學生操作:選用橡皮、小刀、硬幣等量出“數學書”的長度)

師:誰願意大聲告訴喜羊羊數學書有多長?喜羊羊有點奇怪了,同樣的“數學書”,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生:因爲我們選用的工具有的長,有的短,所以結果不一樣。

師: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學生尺)

二、認識釐米

1.認識尺子

師:下面咱們就來認識尺子。現在請把你們的尺子舉起來給老師看看。雖然每個同學的尺子長得不一樣,但是老師知道每個人的尺子上都有相同的地方,相信嗎?請你們在小組裏說一說,老師知道什麼。看哪個小組猜得準。

同學們猜得真準。老師這兒也有一把直尺(課件出示),你們覺得老師這把尺子缺少什麼?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豎線、數字。

閃動刻度線: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這些有長有短的豎線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板書)閃動數字:你們發現這些數字都喜歡什麼樣的刻度線在一起呀?哦,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你能把這些數字從小到大讀一遍嗎?這裏最小的數是幾?(0),你知道0表示什麼意思嗎?

師:0表示起點,我們就把和0對齊的這條刻度叫做刻度0。把這條刻度叫做刻度1,後面的呢?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後面還有嗎?

小朋友們已經發現了尺子的第一個奧祕,那就是每把尺子上都有刻度線和數字。開心嗎?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這個字母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做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2、認識1釐米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這個刻度0很重要,(閃)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如果一隻小螞蟻從0刻度出發,爬到刻度1的地方停下來,我們就說小螞蟻爬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是不是尺子上只有從0到1才表示1釐米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對呀!我們又發現尺子的第二個奧祕了!因爲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的時候纔有了統一的標準。看來,我們二(1)班的小朋友個個都是探索奧祕的高手啊!想不想繼續探索下去呢?

剛纔我們是看屏幕學習的,其實屏幕上看1釐米的長度是不準的,因爲它是放大了的。現在拿出自己的直尺,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大家先用眼睛看一看,1釐米有多長。再來看一看老師是怎麼比畫1釐米的。就是兩個指尖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你們也能學着老師的樣子比畫出1釐米嗎?舉起來給老師看看,真不錯!用一隻眼睛瞄一瞄,閉上眼睛想一想,再睜開眼睛看一看,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

很短。把手放下。現在你能不用尺子,用手很快比畫出1釐米有多長嗎?你們比畫得非常棒!

現在,老師用1釐米來說一句話:注意聽清楚,這個圖釘的長大約是1釐米。我們的食指寬度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1釐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小朋友們真有數學的眼光,能找到這麼多長度是1釐米的物體。如果老師讓你在尺子上找到3釐米你也能找到嗎?你怎麼數得那麼快的?數的時候有什麼好方法嗎?

4、量線段

(1)剛纔小朋友們已經會用手比畫1釐米的長度了,那你會不會量長度嗎?拿出老師發給你們的小數學本,用手比畫看看它的短邊,有幾釐米長?再量量看

(2)這個短邊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量一量。

(3)得出是幾釐米?6釐米,你量得真準!你能到前面來量給大家看看嗎?生演示。

(4)課件演示量法。我們在量長度的時候,要把物體的一端和刻度0對齊,再看另一端指着幾,它的長度就是幾釐米。你們都是這樣量的嗎?你們都很棒!

(5)動畫片裏的懶羊羊也用尺子量了長度,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量的:出示兩種錯誤的量法。(沒對準0刻度;尺子放斜了。)

把你們量長度的祕訣告訴懶羊羊吧,他下次就不會量錯啦!你們現在是他的老師啦!

5、畫線段

小朋友們已經學會量線段了,那麼你會畫線段嗎?你能畫一條長4釐米的線段嗎?生在作業紙上畫。誰來說說看,你是怎麼畫的呢?學生演示。

課件顯示畫線段的方法:從刻度0開始,畫到刻度4的地方。

喜羊羊也想畫一條線段,可是他的尺子壞了,他還能畫出長4釐米的線段嗎?(0刻度還在)

他的尺子另一端也壞了,這可怎麼畫呢,喜羊羊(從刻度2開始,畫到刻度6的地方,也可以從刻度5開始,畫到刻度9的地方)你們的方法真多呀!

用你喜歡的方法在作業紙上畫一條5釐米長的線段,看誰畫得又快又準!同桌量一量,看看你畫得是不是準確。

課件出示:老師也畫了兩條線段,這一條你看是5釐米嗎?哦,比5釐米多一些,再看這條線段,是5釐米嗎?比5釐米少一些,雖然都不是5釐米,但是都很接近5釐米,我們可以把這兩條線段的長度說成大約5釐米。

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用手摸一摸,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

我們二(1)班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不但會量線段的長度,還會畫線段,估計能力也很強,掌聲表揚一下自己吧!

三、綜合練習

小朋友們想挑戰一下自己的眼力嗎?下面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名字叫“誰的眼力好”,既然是考眼力,那就不能用尺子量了,想玩的小朋友把尺子收起來。

第一個物體,—---橡皮。你們估計對了嗎?

第二個物體——固體膠。方法同上。

第三個物體——鉛筆。方法同上。

用尺子驗證學生估計的對錯。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喜羊羊和懶羊羊跟你一樣也學會了好多東西,他們回家後,用一把長尺子量了量圍巾的長度,大家看看是多長呢?哦,剛好是100釐米。真長啊,100釐米我們還可以用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呢,這個知識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五、課外作業:

回家後,以釐米爲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2

一、設計簡說

“認識釐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課以兒童感興趣的測量數學書的寬度開始,動態地呈現了在測量活動中問題的產生過程,較好地實現了數學產生於生活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用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通過觀察、估計、讀數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通過想象、估測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4.通過活動,體會測量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事實。

三、教學流程

一、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1.情境引入:想給《數學》書包個封面,但不知道書本的寬度,你能利用身邊的物體量一量數學書的寬度嗎?

2.提出問題:爲什麼同樣一本書的寬,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啊?

3.小結: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測出的結果和數據也就不一樣,要使測出的結果有一個統一的數據,就必須選擇統一的標準。

二、統一工具,認識直尺

1.利用小立方體,認識1釐米

2.觀察直尺,找共同點

(1)一條一條的線,有長有短→這就是“刻度線”(板書)

(2)數字,0、1、2……→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這是釐米的國際單位。

三、觀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認識1釐米

1.明確1釐米概念

(1)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釐米的長度。

(2)直尺上相鄰兩個刻度之間都是1釐米。

2.找尺上的1釐米

請你在尺上找到這個1釐米。你能跟老師一樣比劃一下1釐米的長度嗎?在尺上,你還能找出其它的1釐米嗎?

3.表達1釐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1釐米。

(二)認識幾釐米

1.選擇感興趣的圖說長度

2.估計幾釐米四、練習鞏固,內化概念四、教學思考(一)感知——經歷概念的發生

概念引入的關鍵是建立感性經驗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建立這種關係是概念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釐米的引入教學時,我利用給數學書量寬度進行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爲什麼同樣一本書,量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這一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藉此契機,組織學生觀察直尺,認識“刻度線”、“刻度”和釐米的國際符號cm,並揭示課題“認識釐米”。

(二)突破——經歷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環節。因此,在課堂中我希望能在“靜”與“動”的轉化中掌握釐米的本質,讓學生在“具體”與“抽象”的轉化中加深釐米的理解,在“數”與“形”的結合中突破釐米表象認知,在“異”與“同”的對比中凸顯概念本質。

(三)昇華——經歷概念的應用

在經歷了概念的發生和形成後,還要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數學概念融會貫通到生活中、問題解決中,這樣才能夠讓這些數學概念不再板着一張張嚴肅的科學麪孔,讓我們的課堂上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因此,我設計了3個星級的題目,讓學生在知識整合中尋求數學能力的形成,同時三個不同層次的題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力求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爲標準量物體的長度。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爲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爲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爲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纔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釐米。

師:剛纔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釐米”作單位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師生交流引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單位長度。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小木塊作單位來量一量學具中紙條的長度。

教師:再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量貼在黑板上的這張紙條,讓學生來量。

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塊在黑板上放不住,測量起來很不方便。)

教師說明:在測量這兩張紙條的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同樣小木塊,雖然得出了結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爲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還有什麼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師:爲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量長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這是米尺的一部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在不同位置的兩張紙條,引起學生認知衝突:雖然統一了單位長度,但用同一物體作標準擺放時受到限制。激發學生想用比較方便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慾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紹認識尺子。

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尺子?你仔細觀察過尺子嗎?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結題:剛纔,你們對刻度尺的認識還真不少,今天就讓這把尺子幫助我們認識一個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到的較小的一個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認識釐米,用釐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尺子上的這些線叫刻度線。(課件演示,認識刻度線)

指出0刻度線在哪兒?標有5的刻度線在哪兒?

師:0刻度線也表示尺子的起點。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釐米可以寫成1cm。(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教師瞭解學生對刻度尺的認識程度,爲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1釐米有多長?: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表示出來。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課件演示)

師:請同學們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釐米,看看還有哪段是1釐米。

學生活動: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

交流得出:每標有相鄰數字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cm。(課件演示)

(2)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學生交流後,課件演示)

(3)認識幾釐米。

師:你還有什麼發現?

生:有幾大格,就是幾釐米。

在尺子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採用多種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釐米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尺,知道1釐米不僅僅是從刻度0到刻度1的距離。通過多種形式,鞏固1釐米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1釐米的鮮明表象。使學生在頭腦裏建構了豐富、科學的釐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釐米就是1大格,2釐米就是2大格……爲後面自主探索測量物體的長度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3、用釐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畫棒有多長?

(2)量一量:一支鉛筆有多長?

(彙報量的方法,全班評價)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紙條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課件演示)

(2)請學生再測量一次。

(3)估一估,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確的方法量出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體會到從“刻度0”開始測量的優勢,並且能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理的測量方法,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

三、方法應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

2、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3、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長。

4、判斷題。(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釐米的長度觀念,加深用釐米量的正確測量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使學生明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必須建立在對“釐米”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我們一同解決。(請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要用“釐米”作單位。認識了1釐米的實際長度。進一步認識了刻度尺,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並能估計一個物體大約的長度。同學們採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還有幾個同學,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向這些同學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談收穫,在一次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最後的小結,不僅重申了本節課學習重點內容,同時激勵那些不愛發言的同學,積極參與,享受成功的快樂。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什麼是線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

現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得知的?

(2)提問:想一想爲什麼他們說的數不同?

(3)小結:爲了更加準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釐米”。

說明了:量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釐米做單位。

2、認識釐米

(1)觀察尺上“釐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訴學生:

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字寫着“0”,說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釐米,從1到2也是1釐米……每個這麼長就是1釐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兒?

B、0到1的長度是幾釐米?1到2是幾釐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這麼長是幾釐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釐米大概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釐米、5釐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5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覈對。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完成練習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題。

做題時,可利用已有的各種表象作爲參照來估計,估計的長度與實際長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學生的估計。

6、“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畫一條7釐米長的線段,畫完後,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對方所畫的線段的長。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蠟筆估測鉛筆的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課桌長,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測量五題的長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讓學生討論交流“爲什麼測量結果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認識釐米,學習用直尺測量以及用釐米爲單元進行估計,在練習活動中,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學習用品的長度。學生對物體的長短有了初步認識,但對物體的具體長度是多少並不瞭解,在生活中關於測量的知識知道的很少,更少參加測量的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並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掌握用學生尺量長度的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塊新橡皮,一支新鉛筆,教師準備課件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己選擇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質疑:爲什麼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測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結:對了,如果要使量的結果一樣,我們就需要一種統一的測量工具。你知道這種工具是什麼嗎?(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尺來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認識尺

1、談話:尺子你們有嗎?拿出來一起看看。(教師投影一把尺子)請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麼?

2、學生彙報,老師介紹。(投影出示:尺子)

(1)許多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數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從小到大)都從幾開始?(0)這裏的0表示什麼呢?(起點)

(2)刻度線: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着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釐米”。“釐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3、揭題: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釐米。(板書:釐米cm)

(二)認識釐米

1.認識1釐米

(1)師:你們想知道1釐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

2.體驗1釐米有多長。

(1)仔細觀察1釐米的長度,並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裏。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嗎?(學生舉例)

師課件展示書上三個例子。

(2)親身體驗:

談話:剛剛我們都比畫了1釐米的長度。那2釐米怎樣比畫呢?

請學生說一說。(從0刻度開始,到2刻度)學生舉給老師看。

師:那5釐米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自己找)

1名學生演示,並說是怎麼表示出來的。(從0開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師:下面有兩個小朋友在量鉛筆刀和一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幫他們看一看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鉛筆刀有多長?(7釐米)

你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講清楚從0刻度開始,到7刻度就是7釐米)

師:說得真好,那線段呢?2-3名學生說一說怎樣看出來的。

師:我們在用尺子量長度的時候都是怎樣測量的啊?

(從0刻度開始,到什麼刻度就是幾釐米)

這兩個小朋友在測量的時候是這樣量的(出示想1的兩種不正確的方法)

問:你覺得他們量出來的結果正確嗎?爲什麼?

2、動手測量

師:剛纔看了他們的測量,你想自己動手量一量嗎?

課件出示藍和紅兩條線段。學生自己動手測量。

師提醒:在線段的上面標上長度。(展示2-3名學生的測量結果)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麼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從0刻度開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幾刻度就是幾釐米)

3、估計和測量

(1)師:剛纔我們量的物體都正好是幾釐米,有的時候我們量的物體不是正好幾釐米。就像這樣的兩條線段。(多媒體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先看圖回答。師指出大約的意思。

(2)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手掌寬和食指長大約多少釐米。

出示課件,學生看圖填空。集體交流覈對。

(3)師: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食指的長度大約是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你的中指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嗎?(2-3名彙報)

師: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物體(鉛筆或橡皮)進行估計,然後再測量出它的長度大約是幾釐米。(每組一種)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較交流。再彙報。

三、總結提升,自我建構。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那在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從0刻度開始)畫的時候注意什麼呢?

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的釐米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長,你覺得方便嗎?釐米一般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而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學習大的單位才行。

作業設計:用直尺測量家中較短物體的長度。

教學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安排了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學生在測量時有兩個問題,一是動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標準,還要加強練習。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帶來的混亂,會選擇合適的物體做標準測量。

3、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協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學具準備:

學具名稱、1角硬幣、三角形學具、回形針、小刀、小方快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孝順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問題,你仔細聽,看能不能幫助他。從故事中,你能明白什麼道理來。

師:課件演示,教師口述故事。孝順的小南知道媽媽過幾天就要生日了,他決定用零用錢給媽媽買一雙新鞋子,小南問媽媽:“媽媽,你的腳有多大?”媽媽回答:“一拃多一點點。”小南到商店挑選了雙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認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點點”心想:這雙鞋媽媽一定合適。小南高興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給媽媽。可是當媽媽打開這份禮物時,媽媽笑了,奇怪的問:“這鞋子這麼小,到底是買給我的,還是買給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後腦,怎麼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語的地說“明明就是‘一拃多一點點’嘛。”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回事嗎?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談話:同學們,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嶄新的數學課本,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課本的寬有多少,你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_小精靈兒童網第一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每人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測量數學書的寬。

2、操作方法的指導:

①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

②作爲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學生填寫並彙報測量結果。

學具名稱測量結果(數學書的寬)個得出結論

1角硬幣7①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量的結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該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三角形學具4

回形針5

小刀3

小方塊15

4、小組討論、彙報結果:爲什麼都是數學課本的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得出結論1]5、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的測量結果。

如:每組中都選用“回形針”量的同學,他們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麼長。

6、啓發學生思考:在量數學課本的寬時,想要得出相同的結果應該怎樣辦?[得出結論2]

第二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二)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數學課本的寬和鉛筆盒封面圖片(課前準備)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提出質疑。

啓發學生根據彙報結果提出問題。

生:爲什麼數學課本的寬爲5個“回形針”長,而鉛筆盒封面圖片也是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並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得出結論:

①因爲選用不同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與事實不相符。

②測量時,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物體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

①讓學生看圖,並說明圖意:有5種蔬菜,左端對齊,橫放在5個豎排的隔層中,隔層下面橫排這5個□,讓學生看圖直觀判斷出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那麼長,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對準格子的豎線比一比

②學生獨立完成,在交流。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用同一物體爲標準進行測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題。

①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和“高”。

②學生獨立測量後再交流。

測量方法指導(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着量,而是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設計意圖: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使測量變得更簡化】

3、“做一做”第3題。

用長、寬、高都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作標準,讓學生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部分有困難的學生也可用正方體實物進行實際測量。

【設計意圖:爲過渡到用釐米作爲長度單位做準備,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你收穫了哪些知識?關於測量物體的長度,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穫,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釐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同學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這些單位的實際長度,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以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2)掌握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用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3)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概括等方法,培養同學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明、能力。

教學重點

讓同學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這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過程

1.談話(出示直尺):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嗎?(直尺)對,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直尺,那你們知道人們爲什麼要發明直尺呢?

過渡:人們爲了準確的知道物體的長度發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過什麼信息告訴我們物體的長度的呢?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直尺。

2.同學觀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整理。

(1)同學觀察直尺上有什麼?(尺子上有長長短短的線,有數字,大格,小格。)

指導並板書:直尺上這些長長短短的線有個名字叫做刻度線。(板書刻度線)

(2)找一找:數字和線是怎麼排列的?

指導並板書:數字0對的長刻度線取名叫0刻度線,你知道這個0表示什麼意思嗎?(這裏的0不是表示沒有,而表示起點)你也能學着給數字1對長刻度線取名嗎?(1刻度線),數字5對的長刻度線就叫()?

(3)描述:相鄰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爲小格的長度怎樣?相鄰的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爲大格,數一數你的直尺一共有()個大格。一個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結:直尺就是通過這些刻度線和數字告訴我們長度的。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2.知道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

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

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

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麼?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彙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釐米、5釐米、10釐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

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認識釐米》的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尺子並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進行正確的測量物體長度(限整釐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重點難點

1、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2、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學案導案

知識梳理

一、複習導入。

老:請同學們用我們上節課用的方法來量一下桌子的長?(請用拃來量)

學生量出來是拃,老師量出來是拃,一樣嗎?哪裏不一樣?(老師的手大)

總結:因爲長度單位不一樣,所以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爲了更好的學習具體長度,讓我們學習今天的內容。(引入今天學習內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距離。

(2)注意總結

基礎練習

二、新知探究

(1)觀察尺子

(2)認識、感受1釐米(cm)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從起點開始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

(4)認識幾釐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釐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離(小組合作)

三、知識運用

看課件做題

四、總結

尺子上每鄰相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1)注意提醒學生從刻度0開始。

(2)讓學生量自己指甲蓋、田字格,瞭解1釐米的距離。

(3)第5點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課堂檢測

一、課本上第8頁練習一,第一題

二、20釐米—5釐米=釐米

10釐米—3釐米=釐米

8釐米+6釐米=釐米

3釐米+4釐米=釐米

當堂檢測

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每個問題,正確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