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回聲》課堂實錄

今天是李進老師的師徒活動。爲了給幾位青年教師搭建展示的舞臺,我們將該次師徒活動作爲縣級教研活動兼強師培訓、語文教研大組成員活動,所以全縣共約50多名教師參加了活動。活動很成功,兩位青年教師王羣楓、張霞的上課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活動之前的試教課,到活動中的正式上課,兩位教師都經歷了許多次的修改、實踐,再修改,再實踐,正是這樣的反覆實踐鍛鍊,打磨,所以他們的成長特別快。尤其是張霞,我聽過她所上的《山裏的孩子》,後來在新教師課堂教學培訓中上了《影子》一課,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讀得有聲有色,玩得快快樂樂,記得最清楚的是爲了上課,她還借來了電視臺拍攝用的照明燈,霎時影子出現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後,孩子們在教室裏轉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怎能不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呢?課堂呈現了快快樂樂的生命態勢,這正是新課程所強調的最新理念──關注生命,發展生命。今天的《回聲》比起前幾堂課而言,顯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說前幾堂課還有雕琢的痕跡,那麼今天的課堂顯得自然無痕,渾然一體,猶如一個球體。這裏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師傅的指導,這位老師善於尋求幫助,尋求幫助其實也是別人智慧的發揮,譬如:上週她與我通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電話,聊她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聊如何解決,昨晚她又與我講了自己的爲難之處,怕沒有落實好導師的指導,因爲在實踐中她覺得太理性化的語言文字訓練會攔腰砍斷孩子們的情感線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時告訴她語言文字訓練如果顯得剛性,就將它軟化處理在朗讀指導中,同時問問“小青蛙們”:你體會到了什麼,你爲什麼要這樣讀?在這堂課中,張霞進行了很好的處理。還是來看看她幾段的課堂片斷吧:《回聲》

二年級語文《回聲》課堂實錄

【導入階段

設計巧妙,一舉多得。

師板書:回聲

師:小朋友,你在哪兒聽到過聲音?聽到什麼聲音呢?

生:我在馬路上聽到汽車的喇叭聲。

生:我聽到馬路上有嘟嘟聲。

生:我聽到田野裏小青蛙的呱呱聲。

生:我聽到了動物園裏小狗的`叫聲。

生:我在家裏聽到電視機發出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聽到的聲音真多呀!那這樣的聲音你們聽到過嗎?板書:回。(構成題目)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叫──(學生齊讀)回聲。再讀課文題目。

生舉手問:老師,“回聲”是什麼呀?

師:嗯,你真會動腦筋!(板書)是什麼?

生:老師,“回聲”是在哪兒的呀?

師:噢!你也發現了問題,了不起!(板書)在哪?

生:“回聲”是不是很嚇人的?

師:是呀,“回聲”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評:從寫作的角度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審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通常是從題目開始的,然而本課將這一特點進行了創新。從“聲”入手拉動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課文題目,通過熟悉的“聲音”與陌生的“回聲”比較,又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孩子們對“回聲”的質疑,再老實的鼓勵下,孩子們的問題一一出現。有人說“教學貴在無痕。”這樣的教學設計化有形爲無痕,在悄無聲息中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初讀階段】

培養孩子們自主獨立的學習行爲。

師:第一次讀課文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嗎?

生:讀課文要讀好聽。

生:要讀準每一個字。

生:讀課文還要把問題找出來。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把平時老師教你們怎樣讀課文的都記住了。真像你們說的,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的時候還可以動動小腦筋。

(評:初讀課文前,通常是老師佈置要求。“第一次讀課文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嗎?”給自己提要求,這是老師對主人學習權利的尊重,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初步培養。)

教師的教學語言非常豐富。

【初讀課文後】

師:讀了課文後你知道了些什麼呀?

生:“回聲”在橋洞下面。

師:你真會讀課文,知道了“回聲”在哪兒。

生:是聲音返回後產生了“回聲”的。

師:你真會研究,像個小研究家。

生:橋洞底下好像有兩隻小青蛙呢。

師:你讀課文非常仔細。

(評:每一句評價語不同,相同的是鼓勵、表揚孩子們讀書認真仔細,要把課文讀進去,把問題讀懂。盛新鳳老師有句話說:“你把長長的課文讀薄了。”以前只知道這是鼓勵孩子們的語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實“讀薄”也就是抓出了課文內容的主要、重點。也有人說:“你把書讀厚了。”意思是說,讀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讀出了自己的體會,這些體會、理解、感悟將書本變得厚厚的。看來如何運用好教師的語言確實很有意思,語文教師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點點滴滴,日漸滲透,逐步地薰陶着學生,促進着學生的語文素養。昨天我們的英語教研員對課堂語言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說到了教師的課堂語言許多都是即時生成的,是誘發思維的,是昇華主題的,教師獨有的教學語言是其教學個性的反映。良好的課堂語言使教學組織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邏輯思維,好像是哲學家闡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語言,從而解決教學中的主題問題。)

師:出示插圖和第一節課文,你們看到了什麼?喜歡嗎?

生:喜歡。

師:能不能用朗讀將你的喜歡與大家分享分享,好嗎?

生1讀。

師:聽出來了嗎?她有個地方讀得特別好。

生:好像一個大月亮。

師:你看到了什麼呀?

生2:美麗的石橋。生2讀。

師:石橋確實很美麗,所以你讀得也很美。

師:這麼美的地方,難怪小青蛙高興地叫起來。小青蛙們,來,一起叫一下。

生齊讀。

師:可是正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趕快從第二小節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兒也有一隻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師:爲什麼小青蛙會奇怪呢?

生1:我高興地在叫,怎麼會另一隻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師:其它的小青蛙會怎麼想?

生2:誰在冒名頂替我呀?(衆多聽課者都發出了笑聲。雖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頂替”不怎麼恰當,但是另一隻青蛙確實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愛顯露無遺。)

師:你感到怎樣呢,小青蛙?

生3:有點嚇人,還不知道它是什麼呢?

(評:這兩個片斷,教師很好地發揮了引領的作用。在她的引導點撥下,學生盡情的朗讀,和文本親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師的引領作用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她的語言既提示表達喜歡的方式,有串連了教學環節,也激發了學生對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