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知識點

三峽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知識點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②絕巘多生怪柏[極]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③迴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着“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着“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着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問題探究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悽異的特點。

“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淒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者爲什麼先寫夏水?又爲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爲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爲盛,故先寫“夏水”。爲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悽婉美

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係?

總分關係。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麼?

瞿塘峽、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