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原文賞析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的一個插曲,但聯繫香菱的一生遭際來看,這個插曲的描寫是作者頗具匠心的安排。以下是香菱學詩原文賞析,歡迎閱讀。

香菱學詩原文賞析

  一、教的極致

在《紅樓夢》這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的主要性格,但在《香菱學詩》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位學識淵博、熱情大方、具有詩人氣質的好老師。

(一)好爲人師。當香菱求教於她時,她不像寶釵那樣囿於禮節規矩而推託,反而饒有興致地承擔起老師的責任。她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樂爲人師,當仁不讓,主動、率真、自信,溢於言表。

(二)善於鼓勵。她首先鼓勵香菱樹立信心:學詩是“什麼難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勁,從而有信心有興趣學下去。

(三)精通教藝。林黛玉簡單明確地提出了作詩的要領,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顧慮,很快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她講述“課程”提綱挈領,高屋建瓴,道規律,明要旨,生動形象,深入淺出,使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學中積極引導香菱循序漸進,要重視積累和感悟。林黛玉安排的三個單元的教程:注重基礎,全面落實,重視誦讀和感悟,正是後人歸納的學習境界三層次。

(四)提倡自學。不僅如此,林黛玉在教學中更強調自學,重視讀寫說聽的綜合訓練;強調實踐和探究,重視能力的培養。她深諳教學的原理,能做到及時檢查反饋、交流討論、訂正總結,從而全面提高成績。當香菱寫出第一首詩時,林黛玉及時點撥“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只管放開膽子去作”。當香菱拿來第二首詩作時,林黛玉雖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難爲他了”,但還是實事求是,嚴格要求“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還得另作”,直至她最後寫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來。

  二、學的境界

做學問如香菱者,恐怕並不多見。她聰穎靈秀,求師心切,至誠至純,不但好學樂學,而且善學苦學,終以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一)樂學。香菱雖賤爲人妾,但她骨子裏卻流着詩書翰墨人家的血液。她的學詩絕不同於無聊貴族的閒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風雅,而是一種執著頑強的自我回歸,是一個詩性女兒對詩性情懷和詩性人格乃至詩性理想的執著追求。她一入園就向寶釵求教,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求學精神。遭到婉拒後,並沒有喪失學習的信心,直往瀟湘館來,直言求教於黛玉,終於獲得了黛玉的教誨。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香菱學詩,既好之又樂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善學。香菱非常善於學習,她不但認真聽老師講課,按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師所教的內容加以整理歸納,及時消化。在學習過程中她注重品讀、理解和感悟,注重積累和運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詩的:“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剛起步的第一階段,她就悟到了詩的滋味和真諦。其言簡樸,其理精深。她把詩歌意象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直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空靈詩境。

(三)苦學。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爲徑。”香菱在學詩的過程中不僅僅依靠聰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與勤。香菱親聆黛玉教誨後,隨即要求借書吟讀。“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院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其苦心、專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讚歎。當香菱拿到寫作詩題後,“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捨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她邊讀邊悟邊寫,現炒現賣,終於寫得一首。但只因措詞不雅、聲韻生硬、單調滯澀而被要求重寫。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當第二次詩作失敗後,“便自己走至階前竹下閒步,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牀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纔朦朧睡去了”。如此苦學,焉有學不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