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的國小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平均數》的國小課程教學設計

1.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會利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數據的作用和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3.通過加權平均數的學習,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教學難點:

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教學準備:

(課件、掛圖、資料收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5分鐘左右)

1.出示圖片:我班學生在大街上撿拾白色垃圾. 談話: 白色垃圾對於我們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關數據。我校也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的情況。那麼誰說說,你們家一週大約丟棄多少個塑料袋?學生分別說。(三個)

2.看過一篇報道,城鎮某校一個班平均每週丟棄塑料袋28個之多,大多數用於買菜,丟垃圾用。誰能說說平均數怎樣算? 板書關係式: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平均數

3.看到這個信息你最想做什麼嗎?(到底城鎮用的多,還是我們農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爲農村調查對象。

4.比較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

二、 在活動中,自主建構概念

到底我們班的同學平均每家一週丟棄多少個呢?看來要得到平均數只知道幾家的數據還不行,你們最想知道什麼嗎?

(一)活動1:初估平均數。(3分鐘)

1.出示數據,初估平均數。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學生面對分散而且毫無規律的數據,遲疑一下,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會大概猜一猜。但是數據不統一。

2. “爲什麼不好估?有什麼困難?”,“怎樣就比較容易估算了?”兩個問題的.討論,引出學生要對數據進行整理的需求。

3. “怎麼整理?”,這一問題又引發學生觀察數據的特點,最後得到根據相同數據及其個數進行整理。

小結:看來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係,其實這正是它爲什麼能廣泛應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數描述問題更全面。

三、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1.出示要解決的問題 (9分鐘)

學校要給五年級四個班數學競賽頒獎,獎給誰?比較什麼?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給教這兩個班的兩位教師頒獎呢?頒給那位教師?

預設

生1:頒給平均分最多的那個班。

生2:不公平,要算一算兩個班的平均分,再比較。

問:哪個更科學公平呢?

2.學生應用計算器計算兩個班的平均數再比較。

四、回顧總結 (5分鐘)

在統計中應用平均數分析數據,說明問題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中的平均數和以往的平均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作業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