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精選14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精選14篇)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

《漢字五千年》是一部講述漢字歷史的紀錄片,共有8集。我現在看了3集,發現漢字有着這麼長的路程,達五千年左右。從遠古的夏朝文字傳播開來,一傳二,二傳百,百傳千,千傳萬,終於漢字出現了。自從龍骨的符號(甲骨文),石鼓文到現代漢字,有了巨大的變化,這表明我們中國的文化從弱小走向強大。我相信以後能夠造出更好的漢字。

我覺得古漢字和現代漢字各有各的好處。古漢字的優點是含有字的意思和內容,缺點是很難識別;現代漢字的優點是簡單,容易識別,但是沒有太多字的意思和內容。

現在世界上一天就有十幾種語言滅絕。人的願望或許是語言統一,無交流障礙,這是一個既好又壞的想法。好的是交流障礙減少了,壞的是許多文化隨着語言(文字)的消失而消失了。

希望幾千幾萬年後,留下的文字是我們中國漢字。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美好奇蹟。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2

長假裏,我觀看了《漢字五千年》,它分8個部分。

通過長篇,我瞭解到漢字是在黃河中游一帶逐漸形成,並且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的文字形式,是表意文字,從秦朝時期的“小篆”,當時實現了“書同文”之後“隸變”實現和古代的文字和現代文字的轉變。《中國漢語大字典》56000多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不同的漢字構成方式都包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深刻的文化內涵,記錄了歷史演變過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漢字不是拼寫文字,其他可以拆分字幕讀的英文,而漢字完全不可以,所以老外學中文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爲漢字難認、難記、難寫,而且量大,不同國家的人行爲意識形態思維方式不同都影響着學習的難度。

我覺的中國的語言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有時候甚至可以團結人的力量,讓人齊心協力去完成目標。在我眼裏,漢字是最最神奇的文字,值得我們尊重。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3

最近,我觀看完了《漢字五千年》。本來,我對漢字是孤陋寡聞,看了《漢字五千年》之後,我對漢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觸。

《漢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紀錄片。看篇是以英國馬格爾尼使團訪華事件引出當時西方世界對以漢字爲載體的漢字文化的缺乏瞭解。《漢字五千年》雖說是在說“字”,其實也是在向我們敘說着中國崎嶇坎坷的歷史。漢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這也提高了我對漢字歷史的興趣。

我從中獲取了許多知識,有些我雖然聽說過,但並不真正的瞭解。《漢字五千年》中卻把這些知識全都講到了。如,我們中國古代漢字家喻戶曉的傳說:倉頡造字——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繪它的形象,創造了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啓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

《漢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過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人們可在龜殼或獸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稱爲“甲骨文”。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榮所發現的。後來經過大規模的挖掘與搜查,最終在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中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

漢字還代表着藝術,是用來審美的。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蘇軾的《赤壁賦》;米芾的《寶章待訪錄》等等。這些書法作品龍飛鳳舞,入木三分。所以,人們常說:“寫字寫得好與壞,和他的個人素質修養有關。”也正是“書品及人品”。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漢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4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分爲人類奇葩、高天長河、霞光萬道、華夏心靈、翰墨情懷、天下至寶、慾火重生和芳華永駐共8集。其藉助了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通過文獻資料、考古研究、訪談調研等多種形式,探索漢字的起源,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語言文化發展史。

全片開篇通過漢字與世界其他文字命運的對比,凸顯出漢字在人類文明史中獨樹一幟的地位。古老的語言若沒有演化,沒跟上時代,沒有傳承,就會淹沒在歷史的黃沙中。在同類文字被埋沒後,漢字仍作爲世界上生命力最長的文字,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爲豐富的文明紀錄。漢字有着3000多年的生命史,作爲一種社會生命體,從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時代的漢字,漢字在幾千年中,從根本上沒有中斷過自己的生命,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當漢字在黃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後,隨着中華文明的延伸,開始在地域上擴張,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漢字在亞洲地區形成了一個面積空前廣袤的文化版圖。

漢字和西方符號文字本質的不同在於,幾乎每一個漢字本身都是由精神價值構成的,單個的字塊放在那裏已經直白地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錯的。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漢字的字庫就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庫,漢字是中華文化基本精神、倫理價值的結晶。怎麼把字寫得美,在中國已成爲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從敦煌出土的漢代木簡中可以發現,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文官已經開始反覆練習漢字書寫的技巧。在此後不同時期,漢字書寫藝術化的過程經過了相當大的變遷,形成了它的規則和價值判斷。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字寫得好壞不僅直接會對科舉成績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讀書人把書法看作是完善個人修養的重要方式。書品直接代表着人品,清代著名書法家傅山在評價南宋趙孟頫的書法作品時,直截了當地說:“鄙其人則惡其書。”也許正因爲如此,幾千年來,無數優秀的讀書人將精力傾注於字塊的形狀,並把這種藝術推向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造紙術和印刷術——中華民族自豪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和漢字有關,它們的誕生與漢字在中國傳統政治結構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的祖先在空間能力上非常弱的時候,就建立了龐大、複雜的政治統治結構,這樣的統治需要在空間上傳遞文字這種權威符號,那麼,此後漢字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變,幾乎都與社會權力的重新劃分有關。漢字面臨的變革危機展示了中華文明在近代的命運。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當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全面碰撞之後,漢字面臨與世界交往和現代科學技術不相適應的壓力。在壓力之下,漢字開始了自誕生以來最爲深刻的一次變化。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時間裏,由於國際意識形態的劃分,國家基本上只接受前來中國學習語言的留學生,漢字並沒有真正走出國門。現在因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漢語熱”也在世界各國顯現出來。

正如外交家呼籲:漢字是世界上最最美麗的,也是最最有妙處的文字。我們的漢字被國際公認爲最美的語言,對學習漢語的國外人士來說“漢字像一張張圖畫”,難認、難記、難寫,且數量多。我們從國小一年級甚至更早開始學習寫漢字,學習查所學漢字的意思,學習由漢字組詞、造句,學習寫作文,卻從來沒有想過爲什麼要學漢字。看完《漢字五千年》後,我第一次開始思考漢字的意義,當看到外國留學生用漢語和我們交談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我有一種自豪感,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皆融入在漢字中,漢字不斷演化、記載、傳承,經過歷代的改良、發展,終於流傳至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缺的語言符號,也是順應時代呼喚的產物。《漢字五千年》拍攝組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走了四大洲,十幾個國家,在國內訪問了上百名學者,到了寶雞的周緣,到了安陽文字博物館,到了湖北、湖南等等地方,我想他們不僅是爲了更好地讓漢字被更多的人所知,也是爲了讓中國人更瞭解自己的母語。當了解了幾千年前老祖宗們創造字的初衷時,讓我加深了對漢字的理解,也從心底更加熱愛漢字。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經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圓,周長可大可小,圓心無處不在,而半徑就是中文(漢字),漢字就是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這足以說明漢字的重要性。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5

漢字是我國特有的文字。以前,我老是認爲,漢字只不過就是一種溝通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內涵。但我看了漢字的紀錄片後,豁然開朗。紀錄片挑選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漢字,把漢字的歷史和演變過程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了我的眼前。呈現出精彩絕倫的中國文明歷史,他隨着時代的變化而經歷了磨難和輝煌。是代代中國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看完了紀錄片,我深受啓發。原來漢字,遠遠沒有我想象的那樣簡單。從每個人的筆下。也變得別具一格,新鮮而又富有活力。它是形、聲、義的結合體。如高山般雄偉如清水般清澈。更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貴重的財富。由他而產生的書法藝術,哪個國家的文字比得起?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就應該去愛惜祖國的漢字,更應該去認真的寫好它。而寫出錯別字,是最可恥的!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6

剛剛看了漢字的演變的紀錄片,我對祖國的漢字發出由衷地讚歎,也爲祖國幾千年的文化而讚歎。紀錄片主要講的是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爲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

從漢字的演變我明白了中國人民不向困難低頭,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品質。我們中國人民真是好樣的。任何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能成功的,就像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去提高自己,這樣纔能有最好的成績。

漢字的演變史讓我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字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真是慶幸自己是中國人,能學習到這麼有內涵的文字。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7

從2004年開始,在短短的四年裏,在幾十個國家陸續建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這是有史以來漢語和中國文化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詳細敘說中國漫長的歷史令中華兒女振奮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作爲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字,漢字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爲豐富的文明記錄,這不僅包括了漢語民族的同時,也包括了周邊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項等民族,超朝鮮,日本,印度等國家的許多文明成果,都是因爲漢字才得以留存。

中國漢字真的很奇妙。每個字都有代表自己的意思。一筆一劃都不能增加減少,少了一筆就會變成另一個漢字。漢字是由甲骨文,轉變過來的。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用像形聲字組成一個字當作語言溝通。古代的漢字也爲現在的漢字做了基礎,特別是漢字構成的詩詞真是太美了。現在漢字已成爲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讓我們將這文化傳承下去,好好去學習使用。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8

中國古代的漢字慢慢演變,經過了數千年的變化,終究演變爲了我們現在的簡體字。是誰創造了漢字?我們普遍認爲是長有四隻眼睛的倉頡造字的,但其實不是。因爲倉頡造字的那個年代是在5000多年以前,也就是黃帝時代,這種文獻一般非常少,我們無法確定。在戰國的《世本》有過記載,說造字的除了倉頡以外,還有一個名叫作沮誦的人,是他們倆一起造字的。沮誦與倉頡同爲黃帝的史官,爲何造字的名單中卻只有倉頡?

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似乎能給我們一些啓發:“好書者衆也,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很多人在造字,但是隻有倉頡一人,將所有的字都統一起來。也就是說,漢字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倉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讓我們的漢字在如此之久歲月裏還能夠留下自己的痕跡,真是偉大。漢字不可能只是一個人創造的,只要我們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才能夠將漢字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字創造並傳揚下去。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漢字的故事,請收看《史說漢字》。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9

中國的漢字可謂是世界上博大精深的文字,據我們所知,漢字的久遠莫過於上下的5000年,而慢慢的,從一些考古出來的瓦罐以及赤壁岩石上,將漢字的歷史又往前推到了夏朝。據我們所知甲骨文是至今最古老的文字,然而在我們的發現中,在甲骨文之前,也許還有一種文字……然而這一切也都只是據我們自己所知,中國漢字文化就像一個無底洞,你永遠都不知道他有多深,漢字這個謎,至今也還只是個謎。清華教授曾說過:“其實我們發掘出來的這些標誌,你說它是字,但是你也沒法去確認它是個字;你若說它不是字,但是它和甲骨文太過於相像,着實有可能它是字。漢字這個東西你永遠都琢磨不透的。”

看完紀錄片,讓我對漢字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對其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我曾天真的以爲,字母與漢字是一樣的,到今天我才知道,它們有着天壤之別。因爲漢字演變過程悠久,藏着人們智慧的結晶?看它像一個長長的畫卷,表面上沒有色彩,但漢字的深處卻又是五彩繽紛。簡單來說,漢字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化!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0

下午,我看了《大漢字》系列。它主要講了不少漢字的來由。比如有地方特色的合音合體字——廣東的冇、陝西的嫑、河南的孬、北京的甭;比如象形的白、泊和大。漢字裏邊真是大有來頭,大有文章,大有說道。這些字都很有意思。

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一個biáng字。它筆畫複雜,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Biáng字是典型的合音合體字,它的音來自於餅和湯的合音;它的形來自於一個故事——一隊人騎着駱駝,來到一間麪店前,掀開簾子進去問有沒有吃的,店家說有,把羊肉切入湯了。他們於是把駱駝和馬拴上,吃了羊肉湯再走。這一段情景,每一句話都代表這個字的一部分,真是令人驚歎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1

漢字五千年,這可是個熱門的紀錄片。它用講故事的形式,藉助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將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人以及歷史。地展現了出來。生動描繪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畫卷。漢字,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比較爲豐富的文明記錄,從清朝到21世紀,漢字,與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磨難與輝煌。成就了一段人類文字歷史上的奇葩。

看完了這個,我深受啓發。以前我很討厭漢字,寫不好就會被罵。但現在,我認爲它是美麗的。它在我們的筆下,能變出許多模樣,挺拔如峯,或清亮如溪。它還承載了50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個字那麼簡單,它還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漢字,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應該把它弘揚下去,讓它永遠成爲中華民族的驕傲!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2

漢字擁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今日,我看了一部叫《漢字五千年》的紀錄片。它主要講述了各個地區的古老文化和精深的漢字,還描述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記載,傳授,直到流傳至今。

而比較早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到我們手裏時,漢字已經經過歷代人們的改良,發展,變成了現在強大的漢字字體組。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受到了中國漢字是非常強大的,它能夠促使人們團結力量,讓人齊心協力去完成共同目標。在我眼裏,漢字是比較比較神奇的文字,它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尊重。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3

中國漢字是比較優秀的文字,這是“漢字五千年”的紀錄片中一位教授說的。甲骨文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沒有甲骨文就沒有漢字。倉頡爲了方便記錄,發明了甲骨文。甲骨文其實是比較開始的圖畫,每一個字體都像是它意思的形狀。中國漢字承載着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漢字都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

可是爲什麼說是比較優秀的文字呢?看完這個紀錄片後我才知道中國漢字從未間斷過,它十分神奇,猶如一副副讓人讚歎不已的畫卷,雖然沒有色彩,但是也能讓人一目瞭然,它不僅給人類帶來了方便,更是人類奇蹟的誕生。沒有甲骨文就沒有現在的漢字,中國的漢字與字母大不相同,它是中國比較重要的文化。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觀後感 篇14

在商朝,人們都十分相信鬼神,還特喜歡占卜,他們占卜是先將龜甲和牛骨修整好,再在背面挖若干橢圓形凹槽,接着將燃燒的木頭緊緊抵住凹槽,由於劇烈受熱,龜甲和牛骨會產生許多裂紋,占卜的結果就靠這些裂紋來判斷,漢字中的“卜”、“兆”就源於這種裂紋。占卜完畢,人們會將占卜的何時、何人、何事、何結果都用甲骨文記錄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名稱的來歷——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除了記錄占卜的結果,這些甲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向祖先提問,這也是占卜衆多方式中的一種。當人們使用甲骨的時候。人們把問祖先的問題寫在甲骨上面,因爲他們想知道將來是怎樣的問題,可能是關於狩獵或者戰爭,或者之類的事情,也有可能是關於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將來的生活。

但有一點,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通,那就是:但這些用於記錄的甲骨都被藏了起來,可記得內容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爲什麼要藏起來呢?難道還有什麼特殊的祕密,是我所不知道的?

原來,商王和貞人(就是占卜師)他們所守護的不僅僅是占卜的內容,而是與祖先溝通的權利,尤其對商王來說,這種權利是統治王朝必須的手段,因爲人們都相信鬼神,而祭祀鬼神的權利、占卜的權利,只有商王可以擁有,商王就用這種方式來統治人民。只要老百姓不聽商王的話,那麼商王就可以說:“這是鬼神的決定,而不是我的。”這真是一個巧妙的理由,也難怪那些老百姓就這麼相信了。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些老百姓傻傻的信着鬼神,讓我們覺得有些許驚奇,但也許在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也許我們也會和他們一樣,相信在我們看來荒謬的鬼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