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擇之路》觀後感

最先對於《未擇之路》這部電影是沒有印象興趣的。可在毒Sir電影的9月片單裏看到的簡介是:敘事流暢的《暴裂無聲》。既然別人這麼說了,我又恰好喜歡《暴裂無聲》這種黑色凜冽的國產電影,也就買票去看了。

《未擇之路》觀後感

電影是在14號週五看的,拖到現在纔開始寫觀後,是因爲自己懶惰、浮躁再加之家裏停電。對於電影裏的大部分劇情、隱喻也遺忘得差不多。但總得寫,這樣一部不多見的國產西部公路電影,值得推薦與觀賞。

在南方溫潤潮溼土壤里長大的人,突然在影像中看到了這片土地西北端的乾涸荒蕪的戈壁會覺得驚奇,會覺得原來在自己的國境內還有這樣凜冽的一幅景象。在其他時刻對於西北影像有過記憶的人依舊還是會在這一刻喜歡上西北特有的戈壁荒漠,加深對西北蒼涼肅殺的印記。

以至在未來可能的某一時刻,走下汽車的神奇傳送門去到西北時,對荒漠土地的熟悉感悄然而至,踩在塵土裏,你可能會想象在某個夜晚、某個黑暗之地所觀察過的發生在這片毫無人跡的沙漠上駭人的、荒誕的.故事。想象自己在這荒蕪裏會發生些新奇的從未遇到過的事情。

當然未來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從來沒去過西北,去到西北也從來沒有覺得荒蕪淒涼,甚至會覺得有一點點獨特的熱鬧在這片地域上演。這些感受都與個人有關,它可能是在想象中,也可能在現實中。可能現實與想象混雜在一起讓人分辨不清。

它們的模糊混亂,是因爲在假想世界裏,那些失意的、落魄的人可以找到一片安靜寧和,以躲避現實世界中隨處而來令人窒息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於別人的欺凌,來源於自身在金錢或婚姻上的無計可施。因而假想被當做了現實。中國人將這種逃避的方式稱之爲“阿Q精神”的體現而西方則用犬儒主義論述。也常有人將鴕鳥在逃跑時將頭插在沙子裏的行爲用來形容逃避的人羣。

導演在影片中將主角的角色身份設定爲鴕鳥販子的意味則不言而喻。甚至於,王學兵飾演的主角教授孩子一套“鴕鳥拳”以抵禦同齡人的霸凌時,那種對於現實世界逃避的軟弱,卻又要反抗着少受傷害的掙扎貫穿起全片關於人遭遇苦難時的無奈與些許不想滿盤皆輸的堅韌。

走出一條不會輸得那麼慘的道路,好像是可以選擇的。但《未擇之路》恰恰是另一條未被選擇的充滿艱辛佈滿塵埃的路,纔是人生際遇裏被安排好、多數人沒得選的路。而大多數人也總是漫不經心地走上死路。這句頗有哲思的話語,成了全片結局的最好註腳。

也纔想起,原來在1年前,我對朋友說出:“你要知道,這世上的多數糟糕總是不請自來纏着你”的時候,我就已經如影片展現出來的故事一樣對世事感到悲觀。世上這所有糟糕的,美好的故事在人的交往過程中不斷地在多方之間相互勾連串聯起來形成了我們看到的複雜社會。這社會裏的人總顯得那麼被動地讓生活推着前進,又顯得主動地跳離生活的大手,用一種人所特有的堅韌、閃光去抵抗、拒絕向着前方的懸崖走去。

就如,電影裏大人和孩子,在一片荒蕪的戈壁裏去到唯一的湍急的河流邊,在枯朽的船裏拿出一盒美麗的玻璃彈珠。這樣的行爲是那麼地富有詩意,至少值回票價。就如,在湍急的河裏,小孩問:“我以爲你死了。”而大人回答“我剛剛只是在水裏睡着了”

或許這就是大人經常騙人的原因吧。

今天下午看到是枝裕和常用的媽媽演員樹木希林去世。不禁覺得有點難過。但又想想其實,我與老人家也絲毫不熟。只不過看過她演的幾部電影。所以還是推薦一下電影吧:《步履不停》、《比海還深》希望你們喜歡是枝裕和裏那種淡淡的生活滋味。而老人家我想她是去往那美好的世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