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記憶之野》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司馬遷的記憶之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讀後感

去年的時候,跟風看了幾個喜歡的博主推薦劉勃寫的歷史讀物,人生做的最快的決定就是下單,但是每本書都很難看完,這幾日,逼着自己看完了一兩本,簡單說來。

首先,認真的聲明,從來沒有認真的看完過原版的《史記》,畢竟是文言文,再者,我對帝王們波詭雲譎,終提不起多大的興趣,內心也無波瀾;最後,這本書,個人覺得閱讀起來並無多大樂趣,從女生的角度來說,可看,但是未必能看完。

記憶之中,史官書寫春秋,至少保留朝代的喜好,但是很特別,劉勃很認真的從幾個細節交代展示了司馬遷的歡喜和厭惡;

喜歡司馬相如,欽佩命數不佳的李廣,不喜歡出使西域的張騫,輕視外戚的衛青霍去病將軍。司馬家發跡史上可以看出來,最初也是從武得到的榮蔭,到了漢高祖後,纔開始有了文職的官銜,在家族的價值觀裏,誤以爲戰場上得到的顯赫只能是開始,想要實現階級的變遷,還是得依靠天命和權謀;

父親司馬談有個宏大的願景,希望窮極一生有一部《春秋》一般的鉅製,可惜司馬談長袖善舞運籌官場,最終無法如意,所幸把兒子送上了太史令的高位。司馬遷文采斐然,子承父業,倒也順理成章。司馬遷不喜歡任何那個時代在戰場上成功廝殺的將軍們,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軍事大才,在司馬遷的定義中就是外戚。猜想有兩個緣故,首先是李廣老將軍的生不逢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在衛青麾下的“迷路”,命運同樣不被眷顧的司馬遷,心中認爲,李廣老將軍比衛青霍去病更值得在軍事上得到尊重。可見司馬遷寫的歷史中,他爲了史書能夠問世,隱忍內心最深處對不公的無奈,讓他也潛意識的驅趕那些深受漢武帝青睞的人。同樣的還有後世推崇張騫,那個通過幾十年治理才達到的富庶國境,卻損耗無數來支持探尋西域,這一切,都得益於張騫們不斷的出使來回和喜報催生了無數的`財政負擔。被盛讚的西域活動在司馬遷的心中也沒有渲染出更多的祖國豪情。史料記載,司馬遷遭受宮刑的時候其實已經四十七歲高齡了,按理之前衛青霍去病的評說應該是足夠的客觀,可翻開史記,卻能發現有些許尊重,但是可能並不那麼誠心誠意。這些有悖於我們理念中的價值評判,可見並不是司馬遷因爲遭受了史記而造成的心理陰影。司馬遷在成爲太史公之前,公費遊歷了當時的江河,不難想象,他看到的和後來他寫的可能更多的是他了解的民心以及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門第即使不夠森嚴,衛子夫的身份也讓世家和門閥們爲漢朝蒙羞,後續衛青的顯赫戰功又使得衛子夫的地位牢不可破,這其實並不是表面遵奉儒家的漢朝子弟所喜歡的。另外李陵事件,有人說是因爲妻子孃家與李家的淵源頗深,也有人說是司馬遷不願清流蒙冤,但是言官史官在老年的漢武帝看來,本就新生嫌隙,多疑的帝王缺的只不過是一次機會給予重擊。所以史記不止是漢武帝想看的史記,其實是司馬遷這樣的漢代人寫的史書,有喜好厭惡,但是也最大化的遵循了漢武帝的喜好。

今日的我們看這本書,不過是不幸者所見所聞和對幸運兒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