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故鄉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故鄉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1

《故鄉》反映情的是農民的生活,描繪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破敗的圖景。

少年時代的閏土是一個純真可愛而且聰明能幹,心中還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小孩,也是魯迅心中的傳奇人物。但當第二次見到閏土已是十年後。雖然魯迅先生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他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閏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誰都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的臉上盡是滄桑。他變了,他頭上是一頂破舊的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魯迅先生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十年裏,閏土變了好多,確切說是變老了,可見這十年裏吃了不少苦,他變的陌生。

在見到閏土時,魯迅先生兒時的記憶突然甦醒,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魯迅先生真想和他親熱地敘敘舊,但是卻像有什麼擋着似的。這一刻他等了很久!終於,閏土的態度恭敬起來了,“老爺!”他吐出這兩個字不禁讓魯迅一陣心寒,兩人間其實早已隔了一層可悲的牆了,這是“上等人”與“下等人”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一朝再回,本該近鄉情怯的魯迅,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是如何的一種情感

在默讀了幾遍《故鄉》這篇文章後,我漸漸體會到了這種情感。

我曾學過《少年閏土》這篇文章,裏面機智伶俐、見多識廣的閏土,是魯迅的朋友。但如今20年已逝,閏土見到兒時的玩伴,稱呼的卻是“老爺,一個勤勞善良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我又想到了老舍筆下的祥子——老實厚那個活潑善良的祥子,上帝卻從未眷顧他,他也終究被社會的苦難所打敗,成了一個社會上的行屍走肉。他與閏土的命運相似,社會的黑暗的摧殘,使普通的農民受到壓迫,思想上受到了束縛,連兒時的純真友誼,都在用金錢和地位衡量。

文章還刻畫了另一個生動的形象一楊二嫂,這個女子的言行都流露出一種小市民的.斤斤計較、愛佔便宜,可笑又可憐,故鄉不是記憶裏溫情的故鄉,在黑暗的現實中,變得陌生,變得腐朽。

所幸,文中的宏兒和水生,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魯迅也在最後提出:“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無。”在現實生活裏,可以發掘出希望,因此,魯迅他仍要懷揣希望的火種,同漫漫長夜作鬥爭,秉燭爲明,但以血薦軒轅。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3

我這天看了一篇小說:《故鄉》。他是周樹人(魯迅)寫的。

它講了魯迅冒着嚴寒,回到了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當他母親說了一句關於閏土的事之後他,他又想起了閏土的樣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但是當他看見中年閏土時: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明白,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從這我看出來了在海邊種地的人都很苦,還有: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明白,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說明閏土已經脫離了小時候的思想,使得他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說出心裏話、聊天了。

從這能夠說明出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很深了。使得他們倆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當時如果沒有封建社會制度,他們必須還是以哥弟稱。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4

《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閏土。

一開始閏土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是魯迅小時候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沒有什麼階級觀念,與魯迅是以哥弟相稱的,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都長大了,在當時社會下成長,越來越瞭解當時社會,當他們再次相遇也就是二十年後,閏土似乎變了一個人,沒有一點兒當時的活潑樂觀了,身上的穿着也變得破爛了,最可怕的是他稱呼魯迅爲少年,他有了等級觀念,一種讓人厭惡的觀念,不過在當時就習以爲常了,我想魯迅先生是想借此來批評當時的社會吧。

魯迅先生已經逝去多年,可他依然活着,他活在我們心中。“橫媚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沒錯,這就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了童年的諸多往事。無論故鄉發生了多少悲傷難過,回想起來總是讓人感嘆萬分。魯迅也是這樣,在《故鄉》一文中,魯迅多次寫了童年的歡樂。同樣的他也寫了長大後對當時封建社會的理解與厭惡。

它們扼殺兒童們的本性讓其變得殘暴無可理喻,然後再影響下一代,所幸這被魯迅給終結了。

《故鄉》不只是一篇小說,也是中國偉人——魯迅先生對擴大百姓的呼喊。

六年級故鄉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後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裏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爲中心;現在的故鄉主要描寫了成年閏土的變化,這肘的閏土己經不是小時候的圓潤、可愛與活力,而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爲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