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視角探究數學問題的方法

導讀: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從孩子的視角看數學——有效數學教學的探索與思考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從孩子的視角看數學——有效數學教學的探索與思考兒子四歲那年的春節,我帶他去上海城隍廟玩,誰知小傢伙走不了幾步就鬧着要媽媽抱,累得我氣喘吁吁。他又一次哭鬧時我惱怒地蹲下責問他,卻恍然發現:矮小的孩子所能看到的只是挨挨擠擠的“人腿森林”,他感受不到我所見到的精彩與熱鬧。後來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憶起這件小事並引發了一些思考:兒童和成人是處於完全不同發展水平的人,兒童有兒童看問題的視角,兒童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他自己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去了解教育的對象、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們的學生,瞭解他們知道什麼、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把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按照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用兒童的思想方式表現出來,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符合兒童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教學。

從孩子視角探究數學問題的方法

一、 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喚起積極情感

亞里斯多德曾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國小生好奇心強、好勝心強,富於想象,在這一年齡階段裏,他們更容易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教師講解的趣味性和教學方法的直觀性、教師和父母對他們的鼓勵等等,都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引發學生求知慾望。在總結口算方法時可以不再問“你是怎麼算的?這幾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而是問“怎麼算又對又快?能不能介紹介紹自己的經驗?”學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豎式計算的'練習往往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將練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在教師明確問題引領下編題,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做”,興致自然高漲,從一般形式到乘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層層推進,在不知不覺中,計算技能得以提高。在“用計算器計算”中教材出示了這樣一組題: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在學生用計算器算出得數後,教師一口氣報出了六個答案,“哇!老師真厲害!沒看計算器報的得數都是對的!”“這裏面肯定有規律!”此時不需教師再提什麼要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去研究當中的規律了。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愉悅學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這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動因,也是有效的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瞭解學生的認知現狀,引導積極探究

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兒童數學學習的源泉,每個兒童在學習數學知識前都會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積澱一定的數學經驗,這些數學經驗和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等等一起決定了他們學習某一數學知識的起點。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現狀,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認知現狀緊密結合起來,將書本上的數學知識轉化爲“兒童的數學”,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和學生一起用他們喜歡的觀察、理解、學習的方式去經歷從生活經驗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教學“認識比”一課,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分階段掌握了除法和分數意義,認識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且在生活中不少學生已經接觸過簡單的“比”;在思維水平方面,到了國小高年級,學生已經能初步運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思考、解決問題,學會獨立運用抽象思維進行較爲簡單的邏輯論證。在對學生學習的知識起點和思維起點充分了解後,教師在課始設置了一個讓學生幫助老師挑選“合適的畫框”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的美、進而引發他們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美,也就是“長和寬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纔是美的呢?”。

讓學生 “用一個式子或一個數來表示”長和寬的關係,學生不但寫出了減法、除法和分數表示:長比寬多3分米,寬比長少3分米,寬相當於長的,長相當於寬的。還寫出了5:8,“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表示形式?” 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由此引入比的學習。在得出比的意義後,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引領學生嘗試使用表格找尋比和除法、分數三者間的關係,還巧妙地在20:5 、 5:20 、 5:3 、1:3 、 0:3、 3:0 的搶答比值的練習中引發學生的爭議,讓學生自己通過“除數不能爲0” 論證得出“比的後項不能爲0”,進一步溝通前後知識、加深對比的理解和認識。整個教學過程尊重學生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引出比,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來理解比、建構比,並將比納入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這個過程是有效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還獲得了數學思想和方法,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思維能力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必須深刻的理解它,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積極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提升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做到立足於課堂,以學生爲主體,以思維爲主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實踐。教師要善於創設富有啓發性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思維過程,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去推導過程、概括規律、歸納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改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在教學“認識比”時,當學生初步掌握用比表示兩個同類數量的關係以後,結合人的身高圖,提問“看到這幅圖你能想到哪些比?把你想到的比全部寫下來。”引導學生不但寫出了頭高和頸部到足底這段高度之間的比,還寫出了頭高和整個身高之間的比、頸部到足底這段高度和整個身高之間的比。開放性的問題,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同時培養了全面思考、有序思考的思維習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等邊三角形”時,在學生初步瞭解等邊三角形的特徵後,老師放手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自己 “做”出一個等邊三角形。在動手操作中,有的學生用三根等長的小棒“圍”,有的學生用書上介紹的方法“折”,還有的學生“畫”出了一個等邊三角形。教師鼓勵 “畫”的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方法:先畫一個60度的角,以角的頂點爲一個端點在角的兩條邊上分別截取同樣長的線段,再將兩條線段的端點連接起來就圍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這樣畫出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嗎?爲什麼?”引導學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內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徵等知識進行邏輯論證,得出結論。學生在探索研究中積極思維,從而獲得活的知識。開放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等優秀品質的養成具有促進作用,進而提升了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勵縱向發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不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到同樣的層次,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儘可能多地發展,只有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而使所有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開發的課纔是有效的、優質的課。這要求我們教師不但要了解每個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共性特點,同時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教學中以平等的身份面對所有的學生,以對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自覺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練習和作業可採取分層設計,分爲必做和選做兩種,在選做的題目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會做的或感興趣的題目,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摘取“智慧的果實” ,體驗成功的同時學生也明確了自己的努力的方向。教師應關注個體的縱向發展,及時予以恰當的表揚和激勵,使每個孩子擁有自信,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看到自己的發展和成長。

總之,我們必須將兒童當“人”看,承認兒童具有和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我們也必須將兒童當“兒童”看,承認並尊重兒童不同於成人的身心特點和個性特徵,讓我們從兒童的視角看待數學學習,將兒童真正當成數學學習的主人,構建有效的、和諧的數學課堂。